近来经济学界流行实证研究,就象前几年流行超女一样,我本是实证研究的门外汉,看了很多国内的大家小家写的实证研究的文章,研究什么的都有,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企业治理,无奈天性愚笨,实在没看出有什么有用之处,田国强老师也知道我辈的苦衷,请了很多经济学大家,例如钱颖一等到财大做报告,希望能够给我们指引出路,这些数学家改行的经济学家开口闭口都是均衡、函数、回归,令我等更加困惑,难道复杂的经济现象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解释?
我硕士期间学的是产业经济学专业,本来是想好好学习的,可是一接触到函数等我就心存疑惑,我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建立模型才能说明问题,而且我也一直都没有明白很多的模型文章到底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随便翻开来一期《经济研究》,很多实证研究的文章说白了就是在放马后炮,事情已经都过去了,它才去研究,才提出一大堆不实际的解决方案,根本没有前瞻性,试问:没有前瞻性的文章能解决什么问题?举个例子, 证券市场在2008年初出现了一股圈钱热,以中国平安这个最无耻的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圈钱公司粉墨登场,请问:哪篇实证研究的文章提出了预防性措施?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随便的一篇以模型为支柱的实证研究文章都是漏洞百出,大家可以在业余当作笑话来看看。但是这并不说明不做实证研究的经济学家都是“大家”了,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茅老先生在《经济观察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不知道是不是老糊涂了,他竟然认为中国不需要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理由是粮食可以进口,我们应该用土地来发展工业。我看完之后,对这位老先生仅有的一点好感消失殆尽,不知道老先生是否知道美国人已经将玉米用来炼油了,不知道他准备从哪里去进口粮食?还创办什么天则经济研究所。二是谢国忠先生,此君是坚定的唱空者,在2007年就预言世界石油价格将回落至30-40美圆一桶,而现在是110美元,谁如果相信了他的话非倾家荡产不可。
综上所述,经济学家不可信,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