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社会角色问题确实值得认真考虑,我认为上文指出了一些问题但并无半点对策,不算成功。说女性的“素质”不如男性,要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很虚的说法。提高哪些素质能使女性地位与男性相抗衡?我认为这主要不是素质的问题,是社会分工以及因而形成的文化形态的问题。
个人认为传统的以相夫教子为责任的女性角色,是恰当的——并没有扭曲女性性格和社会地位。只是我们的认识应该跟进,我们要肯定、赞扬女性在家庭中发挥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不顾客观条件地鼓励女性走出家庭,在社会中、在职场上追求人生价值和个性解放。难道贤妻良母的人生没有价值?难道定位在家庭就否定或阻碍了个性解放?
其次,我反对所谓“中国女性从追求“半边天”的地位,到“自觉”地回归男性世界的附庸地位”说法。社会有分工,家庭也有分工,是客观需要。分工就意味着相会依赖、相辅相成、共存共荣,没有谁是谁的附庸的说法。正如我们不能说工人是老板的附庸一样,妻子不是丈夫的附庸。分工不同而已。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不同的谋生手段和个人价值实现方式,家庭的分工则形成夫妻双方不同的责任和努力方向。于分工中非得强调哪一方地位更重要的话,从许多角度看,男性何尝不是女性的“附庸”?
看问题要有历史的眼光。曾几何时,西方的女性解放运动多么轰轰烈烈,女权主义怎样盛极一时,但同样又是多么短暂的“昙花一现”呢!因为她们气量太小。她们没有历史的眼光,她们不明白社会运行的规律,她们不懂得文化的要义——没有文化底蕴又不尊重已有文化,她们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和追求的是什么。现在,在英国、在美国女性又开始以回归家庭为满足——报纸消息,我看,她们当中依然很少有人懂得这是为什么。研究女性问题,要看到其特殊性,但不能脱离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孤立的处理,这样才有更宏观的视野,才不会偏执一端。另外还要有经济学知识的帮助,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成长有积极意义,这是我们的优势。长期以来,我们太关注西方,以借鉴西方为荣,甚至以西化为目的,而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关注太少,在发掘自己特点、长处方面做得不足。这样使我们自卑,这样使我们迷失于西方主导的“文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