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数 发表于 2013-2-20 17:18 
您自己提了个假问题,然后又自作聪明地做了回答。
这个问题不是“伪问题”而是“真问题”。
如果你认真研究《资本论》,你就应该知道这一点。
马克思说,“现在,我们就把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我们知道,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它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量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点也适用于作为劳动过程的结果而归我们的资本家所有的产品。因此,首先必须计算物化在这个产品中的劳动。”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211页。
如何计算?分成二步:
第一步:预设生产条件。
“第一,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物品,商品。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购买它们,他已在商品市场上预付了真正的货币——的价值总和。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同上)
第二步:分配法定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这二者之间的比例。
马克思说:“
在劳动力出卖时,曾假定它的日价值=3先令,在3先令中体现了6个劳动小时,而这也就是生产出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量所需要的劳动量。现在,如果我们的纺纱工人在1个劳动小时内把1又2/3磅棉花变成1又2/3磅棉纱,他在6小时内就会把10磅棉这里的数字完全是随意假设的。棉花变成10磅棉纱。因此,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吸收了6个劳动小时。这个劳动时间表现为3先令金额。这样,由于纺纱本身,棉花就被加上了3先令的价值。现在我们来看看产品即10磅棉纱的总价值。在这10磅棉纱中物化着2又1/2个工作日:2日包含在棉花和纱锭量中,1/2日是在纺纱过程中被吸收的。这个劳动时间表现为15先令金额。因此,同10磅棉纱的价值相一致的价格是15先令,一磅棉纱的价格是1先令6便士。我们的资本家楞住了。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因此,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这10磅棉纱的价格是15先令,而在商品市场上为购买产品的各种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各种因素所花掉的也是15先令:10先令购买棉花,2先令购买所消耗的纱锭,3先令购买劳动力。”
资本家为何“愣住”了?因为,“他(资本家)付给工人3先令价值。工人还给他一个完全相当的等价物,即加在棉花上的3先令价值,工人以价值偿还了价值。”
马克思继续说:“让我们更仔细地来看一看。劳动力的日价值是3先令,
因为在劳动力本身中物化着半个工作日,就是说,因为每天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要费半个工作日。但是,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维持一个工人24小时的生活只需要半个工作日,这种情况并不妨碍工人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219页。
在这里,“生产劳动力作必需的生活(消费)资料要耗费半个工作日”。所以,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是由生产自身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消费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所决定的。
或者说,如果我们假设法定工作日的长度与必要劳动时间相等,而剩余劳动时间则为零。那么,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与其价值实现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剩余价值产出的“死循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个不断地实现自我增值的“活循环”,要害问题就在于——“
包含在劳动力中的过去劳动和劳动力所能提供的活劳动,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
但是,我必指出,马克思在论证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上,是不严密、不严谨的。或则说,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总资本运动方式而言,其自我增值的“活循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这一“死循环”,是不严密、不严谨的。
关键问题出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力是否就只有商品属性,而不具有其他属性?如资本属性(人力资本)。如果仍然将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薪收入者的劳动力视为单一的、纯粹的商品属性,而不将其视为具有资本属性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属性,那么,不客气滴讲,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就将无法摆脱这一“死循环”,也就无法摆脱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评”或“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