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血液制品简介
血液由
血浆(50%)、红细胞(42%)和白细胞及血小板(8%)构成。其中,血浆以水(90%)和蛋白质(7%)为主,血液制品即指由血浆中蛋白质经分离、提纯制成的蛋白组分,如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各类凝血因子等。
图1:人体血浆组成

目前对人血浆成份的认识已有200余种,但常规生产成药品并用于临床的只有20多种,基本分属三大类,即白蛋白、各种人免疫球蛋白、各类凝血因子。
表1:血液制品分类

二、全球血液制品行业概述
1.全球血浆分布----美国贡献主要血浆来源
美国年采浆能力在1.5-2万吨之间,约占全球总采浆量约70%,不但能满足本国对血液制品的需求,还有超过50%的血浆以原料血浆或产成品的形式出口到国外。美国有约400个单采采浆站,主要归属于Grifols(150)、CSL(65)、Baxter(61)、Octapharma(45)等四家,占比达80%。
图2:全球采浆量分布

图3:美国单采血浆站在各个企业分布

欧洲多数国家为了保证用血安全,采取本国控制的政策,即由本国企业或政府组织完成对本国血浆的采集和应用,只有少数国家如德国,在浆源控制上相对开放。因此在欧洲没有一个企业在欧洲各国都拥有采浆站。欧洲采浆量总体有限,尚难满足本地区需求,基本没有出口。多数欧洲国家对血液制品的进口采取了较开放的政策,供应不足的部分可以通过进口外部产品而补充。
表2:欧洲主要国家血液制品行业概况

澳大利亚血浆采集由该国公益组织红十字会负责,并将所采血浆委托给本国CSL公司生产,该公司也是唯一在澳大利亚设有加工工厂的企业。澳大利亚市场相对封闭,本土基本能实现血液制品自给。近年,随着对免疫球蛋白制品的需求上升,很难依靠国内自给,该国政策调整为,优先使用本国血液制品,不足部分可进口。澳大利亚是个较封闭的市场,但全国2000万人口,年采浆能力达到350吨左右,效率较高。
亚洲中的日本、韩国等经济较好国家和地区立足于国内自给,较好的满足了本国的需求,在个别品种上,如凝血因子采用进口的方式解决供应不足。印度本国的采浆潜力仍没有充分挖掘,供给尚不能满足需求,依靠进口满足需求,且人均血制品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拉丁美洲国家中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仍主要依靠进口血液制品满足需求,但在逐步朝发展本国血液制品企业方向发展。
总结:美国是少数血液制品实现自给,且能够出口的国家。其他国家多要依靠部分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
2.美国血液制品行业分析----市场化机制造就全球领导地位
监管服从市场化机制,上游资源瓶颈被打开。采浆能力的大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可以设臵单采血浆站的数量,美国采浆站的设立完全基于市场机制运作,即企业根据自身规划设立采浆站,符合联邦和地区法规,并经由FDA检查后就可以采浆。在这个制度安排下,FDA的责任主要在使单采血浆站符合标准,不造成传染病的传播。至于采浆站的数量则完全由市场去调节,当企业没有效益,其设立的浆站自然会减少,甚至关闭。
此外,美国3亿的人口数量,较高的采浆频率和单次采浆量,也使美国的采浆能力极强。
表3:各国采浆频率和单次采浆量对比

具商品属性,供需关系决定行业景气度。由于血浆瓶颈被打开,血液制品不再是稀缺资源,其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效益。美国过去20年因各种原因,行业景气度发生过若干次波动。以2000-2004年为例,因为总体供给提升和对白蛋白的需求减弱,产品价格下滑,对应当期企业利润显著降低。2005年开始,行业经过整合,过渡产能被淘汰,再次进入景气周期。
图4:美国免疫球蛋白(克)、白蛋白(10克)、VIII因子(100IU)的价格(USD)

图5:典型企业的血液制品业务利润率指标变化

具规模效应属性,走向集中是必然。采浆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血液制品企业的主要成本。越是具有规模的企业,越能通过处理更多的血浆而使产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摊薄固定资产成本,所以血液制品企业具有做大规模的内在需求。
但行业是否能最终走向集中,还依靠于一个外在条件-----行业是否存在于一个市场化的环境中。只有行业服从市场规律,有充分的竞争,才能淘汰或并购弱小的企业,最终强者生存下来。如前面的分析,美国恰恰提供了一个基于市场机制的竞争环境-----即血浆资源供给自由调节和非垄断。
通过研究美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历史沿革,可以充分的证明以上的判断,即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产业才具备走向集中的条件。美国走过的路径,包括我国在内其他国家不会完全复制,但若符合市场化竞争的环境建立起来,行业发展的最终结果会趋于一致-----走向集中。
表4:美国血液制品行业历史沿革

表5:典型血液制品并购案例

在竞争的产业内,企业并购的估值水平较合理。在竞争的行业内,行业的利润水平不会超越其他行业太多,被收购方甚至存在生存压力,收购的估值水平会趋于合理。下面列举几个收购例子:
1)2011年中期,欧洲最大血制品企业Grifols以34亿美元收购美国血制品企业Taleris,Talecris收入15亿美元,EBITDA约4亿,Price/EBITDA=3.75(若按PE估值水平约在10倍)。
2)2005年Talecris购买Bayer的血液制品业务(不含重组凝血因子),总共花费5.9亿美元,而当期该部门的年收入约8亿美元,若按10%净利润率估算,其净利润在0.8亿,PE估值水平在7倍。
3)2004年CSL并购AventisBehring花费9.25亿美元,AventisBehring收入约10以美元,EBITDA约1.2亿美元,Price/EBITDA=8.33(若假设净利润在0.8-1亿美元,并购PE估值在10倍左右)。
总结----来自美国的启示。监管服从市场规律。监管的重点就在于制定科学的规则,在具备规则之后,由市场规律去调节供需和价格。在这个机制下,美国浆站数量增减自由,血浆不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血液制品市场经过10余年的竞争、整合,形成垄断竞争的格局。
3.目前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垄断竞争格局确立
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采浆地,加之包括欧洲、亚洲等在内的其他国家都采取了比较保守的采浆政策,哪个企业控制了美国的血浆资源,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主导了世界血液制品的供给。
目前美国的400个采浆中心主要为Grifols、CSL、Baxter、Octapharma等4家企业控制,其中Grifols(150)、CSL(65)、Baxter(61)、Octapharma(45),占比达80%。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垄断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
图6:全球主要血液制品企业血液制品业务收入(亿美元)

图7:全球主要血液制品企业市场份额(以收入)

表6:全球重点血液制品企业简介
全球血液制品行业研究报告: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