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推行工业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方针,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统一决策、多层次分级管理、多元化和多样化经营的关系。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建立网络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不能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现状盲目追求信息化,而应实施“机遇战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引导新世纪的工业向高增值、高竞争力、高信息含量的方向发展,用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
21世纪的技术和经济将有众多的全新特点。至今已能看清的新动向,至少有技术从模拟向数字化。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从低速传输向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一般网络向智能化网络等等的转变;经济从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从物质生产为主向知识生产为主、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从单纯的规模经济向以范围经济为主并兼有规模经济、从部门林立向相关部门综合集成而形成联网关系、从单一国家经济向全球经济等等的转变。建立在这种技术基础上的和处于这种经济环境中的信息产业,其发展有着完全不同于现有传统产业的规律性,例如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等等,都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掌握。
②分析国内外环境,注重研究和开发,抓好大型企业集团和放活中小企业相结合,运用市场机制与依靠政策法规相结合,加强协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与结构。
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际国内影响各部分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变化,捕捉机遇,供宏观决策和微观经营参考。这种工作在中国相当薄弱,亟需加强。增加研究和开发费用,加强研究和开发力量,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和开发的主体。
在资讯产业中既有竞争性产业又有基础性产业。对前者而言,引人竞争机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后者而言,近几年来的国际经验表明,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也是提高服务质量、抑制价格上涨的有效手段。过去被认为是“天然垄断”的行业,由于技术变革和市场变迁,现在已开始程度不同地加入竞争行列。所以,运用市场机制对发展资讯产业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但反映市场规律的政策法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和十分重要的。因为ZF在资讯产业发展全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没有ZF的干预和协调,市场是不会自行发挥正面作用而无负面效应的。当然,ZF的干预必须合理,协调必须恰当。同时,这种干预和协调要及时、灵活,并富于弹性。任何盲目指挥的后果不会亚于市场的失败。ZF是帮助而不是代替企业,解决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产业指明发展方向,在全球生产链中找到本国产业的定位,积极扩展本国产业的营销渠道,并根据世界行情不失时机地调整本国产业的相应结构。
③从领导、规划、管理、政策等各方面,积极加强资讯产业的薄弱环节,即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与资讯产业其他部分发展相适应,并逐步发挥它对资讯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信息服务业包括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行业,它们在整个资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未被中国社会各界所充分认识。资讯产业的其他部分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惟有这一部分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以至无人管理的状态。由于信息产业各个部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电子工业和邮电事业等部门开始把业务范围向信息应用服务或信息增值服务延伸,出现“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通信产业”等新称谓,而且这两个部门在数据联网服务的领域相互交叉重叠,有所争夺。事实上,信息服务业问电子工业和邮电事业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差别。为了遵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理应有单独的管理部门。同时还应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虽然国家计委的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在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信息协会也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问题多次呼吁和写报告,但是由于没有对口的管理部门,全国性的业务协调和规范化管理以及有关投资、财税、信贷、资费(价格)等等政策扶植,迟迟难于落实而告吹。信息服务业滞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短期内似乎不甚明显,但时间越长后果的严重性将越来越清晰。因此,需及早解决信息服务业的管理和发展问题。
④加大对资讯产业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这一战略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长远的全面影响。
在国外,资讯产业有“三户’产业之称,即它是电脑通信(Cbrlllllllnication)、信息内容(Cbrltent)的总称。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信息产业不只是以信息资源的发展和利用为内容的“小口径”的信息服务业,而是包括信息设备制造和通信在内的“大”信息产业。然而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人对资讯产业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它的个别部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观念上的狭隘性往往阻碍资讯产业的总体发展。因此,需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大资讯产业的重大作用。人们应当从综合集成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资讯产业的发展,从产业渗透的广度来推动和促进资讯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来说,还应当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抓紧和强化资讯产业的发展,从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培育和扶植资讯产业的发展。
⑤人才为本,教育为先,为发展资讯产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初期,曾大规模培养工业化所需的人才,并源源不断地从其他战线向工业战线输送人才。当时的一个口号是,“要造就一支产业大军”。那么,在现今信息化启动时期,中国同样需要高瞻远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为信息化所需要的发展资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应适当增加信息科技、信息工程、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等院系。在资讯产业的各部门和单位内,应大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在企业实践中,应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业家。同时,还应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使他们致力于资讯产业的发展;合理规范信息产业领域各类人才的流动,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资讯产业效劳。
当然,中国的资讯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已大大缩小了。
1998年5月26日,国家有关部门向“国家火炬计划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命名授牌。至此,全国已初步建成五个软件产业基地。1998年以来,中国资讯产业的几个连续动作引人注目,拓曾收购川长征,北大企业进军延中实业,创智借壳五一文上市,股市顿现生机;信息产业部挂牌,中关村电脑节开幕,中国信息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联想1000万台电脑下线,实达与DEC联手,海信、长虹两大集团转舵个人电脑制造。种种迹象表明,刚刚进入工业时代的中国经济已经为信息时代作好了打算。1998年5月18日,作为中国软件巨头之一的科利华与代表中国传统电子产品的北京无线电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签字仪式,共同出资6000万元组建北京量子益华软件集团。一位产业经济专家认为,“北无”与科利华联姻是中国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大举转移的又一信号。中国的资讯产业同时具备旺盛的需求和良好发展环境两个有利条件,必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资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一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中的能力和地位。中国在世纪末信息化时代再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时代的规律,加速培育自己的资讯产业,发展资讯经济,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增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paper.stu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