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不仅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还从需求的角度对现代国际贸易加以解释。林德认为,每个国家都存在一个代表性的需求水平。代表性需求水平表明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水平的代表性消费品是各国消费品产业发展的主导。因为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需要,其生产才容易达到规模经济,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其需求水平也必然有差异。因此一国专门生产某一个代表性需求层次上的商品,就意味着它不能满足其它收入水平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消费。国际贸易可以解决各国生产者在某个层次产品的生产上达到规模经济和满足不同收入消费者消费需要的矛盾。即各国可以专门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产品,并出口这种产品,同时分别从不同的国家进口其他国家生产的这些国家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满足本国其他收入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代表性需求贸易理论表明,在消费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生产上形成;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它们的贸易较多,因为它们代表性需求的接近,为相互之间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要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推论,两国间收入水平的差距越大,它们相互贸易的可能性越小;建立在代表性需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是同一产品内部不同档次产品的贸易。这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表现形式。 
新贸易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根据这一理论,产业内贸易是第二产业内部各种制成品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或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它趋向于排除竞争,形成大规模企业控制某个行业产品生产和市场的程度;这种生产上的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上产生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由于企业追求差异产品形成的不完全竞争导致的国际贸易;二是由于不完全竞争企业的市场战略所导致的相互倾销(贸易);三是由外部经济效果所产生的行业优势,从而是不完全竞争企业所进行的贸易(出口),以及由此引申的后发展的国家为获得某种行业,从而是企业优势所需要的“干中学”。另一方面,由需求引起的产业内贸易则是由于代表性需求与需求的多层次性给各国企业向大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产生了建立在差异需求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此外新贸易理论也试图解释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在那里,赫尔普曼不是从对外直接投资引起贸易,而是真正从企业选择的角度推论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结构。然而依笔者看来,到目前为止,新的贸易理论主要是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由上述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理论从基本前提划分,可以分成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从贸易理论渐进的发展看,国际贸易理论分成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
此后,保罗.萨谬尔森、爱德华特.利马都进一步论述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在萨谬尔森那里概括出了“斯拖尔帕.萨谬尔森定理。即对任何本国密集使用稀缺生产要素产品的关税保护都有助于稀缺生产要素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是生产要素禀赋论的一个逆定理。 
一些学者认为,将新贸易理论出现以前的所有贸易理论通称为传统贸易理论似乎更符合人们的一般看法,但是科学的任务之一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发展过程细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保罗•克鲁格曼 莫里斯•奥博斯特费尔德编著《国际经济学》 
Avinash K.Dixit and Victor Norman:”Product Differenc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from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Elhanan Helpman and Paul Krugman: 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 M.I.T Press 1989.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edited by Gene M Grossman. M.I.T Press 1992 
Brander J.A. and P.Krugman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2,pp313-321. 
Harry.P Bowen,Edward E.Leamer, and Leo Sveikauskas:” Multicountry,Multifactor Tests of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 1987 pp791-809. 
Kai-yue Won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 Goods and Factor Mobility M.I.T Press 1997. 
Wassily Leontief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 ;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97,No.4,September 1952. 
Wilfred J.Ethier :”The Multinational Fir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1,November 1986 pp805-834
文章相关性:毕业论文写作参考,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返回顶部↑] [推荐好友] [查看评论]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相关文章+ 
·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1] (2003-12-21)
·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 (2003-09-28)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003-11-01)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A) (2003-12-09)
·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 (2003-07-21)
·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 (2003-04-24)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启示 (2003-01-04)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1] (200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