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社会结构的整合
群体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群体生活的维系离不开社会整合,即社会的凝聚力量,它协调着整个社会关系,使社会、群体、个人之间配合默契,使社会生活得以有条不紊地运作、发展。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整合基础,在一个结构变迁的社会,社会整合的基础也在发生着变化,并带有转型阶段所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性。
改革开放前,在行政大一体化结构的影响下,社会、组织、个人几乎没有分离,国家ZF的意志超越于社会生活之上,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垄断和支配着社会资源,行政整合是社会结构整合的基础。在以行政整合为基础的社会中,各级行政官员,在其职权所辖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发挥的作用相当大,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当个人、群体、国家之间发生冲突时,行政官员往往扮演着仲裁者的角色,以行政手段平息和缓解各种社会冲突,当国家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和支配表现为资源的单位所有制时,各级单位的行政官员则直接负责管理、组织、协调这些资源具体的配置和使用,充当着社会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流动调配的组织者,从而确保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充分控制,并促成资源在社会、组织、个人之间的有序流动。在社会思想领域,行政官员担当着思想权威的角色,依照一定的准则来审视评判人们的思想观念,并给予相应行政褒贬,反之亦然。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行政的权威与意识形态是密切相联,互补互赖、相辅相承的,即所谓的“党政不分、党政一家”,行政官员的双重权威及其行为取向互为一致的权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控制的能力,提高了行政整合的力度。
另一方面,社会整合的持久和牢固依赖于社会价值观念、信仰准则伦理道德等社会规范体系的内化,改革开放前,在社会生活当中,政治意识形态已经泛化并上升为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人们自觉地按照意识形态的准则约束和规范思想和言行,以此来评判是非曲直。政治意识形态的纯洁性不仅仅是被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价值信仰,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还在切切实实地履行着它,实践着它,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奖惩制度使它真正成为社会凝聚力量的核心。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前,行政整合和意识形态的整合共同构成了社会结构整合的最重要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导致了行政一体化结构的分化,国家ZF、社群组织和个人产生了分离,它们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各自占据了一席之地。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形成了体制内外两个领域。体制内,以计划和行政为取向的调控不再起主导作用,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调节位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体制外是完全由市场规则调节的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充满了大量自由流动的资源,群体与个人的行为均以市场为取向,二元体制的并存体现了变革当中的社会结构的特征,它对原有的与行政一体化结构相适应,以行政整合和政治意识形态整合为基础的社会整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由于行政一体化结构的分化,二元体制的并存,社会流动的增加,阶层分化的加剧,社会资源配置的多元化,社会价值和规范体系,由单一变为多样,社会成员因社会阶层、群体组织、职业属性、利益所得等种种差异,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社会价值和规范。也就是说,行政的和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虽然还存在,但已不是唯一重要的整合基础,在行政整合和意识形态整合日渐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与社会结构分化相应的多元化整合力量,现阶段,突出表现为行政整合向法律整合的过渡,政治意识形态向文化整合的过渡。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有关法律制度,包括各种法规、法令、条例、规划命令、判例,以及相应的执行机构等争相出台,并日益完善。自1979年末至1995年初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相继颁布了162项地方性法规,从内容上看属于经济方面有50余项,社会方面的有36项,属治安管理方面的约有13项,政权建设方面有13项,民族华侨方面的有5项,教育科学卫生方面约14项。其中,广州市制定报批的共有30余项,这些统计数据充分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广州市地方立法及实施十分活跃日趋成熟。法律制度已不单是国家制定认可并强制执行的社会规范,而且是市场经济中各类游戏规则操作的基本依据。〔5〕在新旧交替的转型社会中,常常出现游戏规则的不确定性,导致社会行为的失范和混乱,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降低市场经济的效率。合乎市场原理的游戏规则只有通过法律化才能获得保障确认,得到公平执行。在一个由人治转向法治的社会中,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进出市场,市场律法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协调着社会冲突,过去那种行政官员充任核心权威的行为整合,正逐渐被以具有相应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法人及其代表为核心体系的法律整合所替代,“司法公正”“法律平等”? 耙婪ㄐ惺隆钡然?痉ㄖ乒勰钊找嫔钊肴诵摹?/P>
改革开放的深入打破了社会生活单一的行政色彩,高分化、高流动、高异质性的现代社会呈现多元复杂的结构,以往单纯的政治意识动态的整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结构的变迁,一种新的,具有更大包容性的多元文化整合正在形成。社会道德和伦理价值构成了这种文化整合的核心内容,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兼容并蓄性,既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重视现代西方文化的吸纳,既包涵价值行为道德,也包涵工具行为道德。
社会道德和伦理价值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沉淀,作为社会内在的规范体系,从古至今就是社会得以凝聚整合的重要源泉。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道德伦理的形成都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牢固性,持久性,因而对社会对个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作为一种内化了的规范体系。它有着广泛深远的社会共识,因此,无论是道德自律,还是道德他律,人们普遍易于接受这样的整合形式,道德整合的作用成效也十分明显。基于此,无论是ZF组织还是民间个人,都把道德伦理看作整合的重要内容,十分重视道德伦理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意识形态整合力量超越性,道德体系也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渗透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道德整合紧紧依附于意识形态的整合之中,成为现实意识形态的整合的具体手段和辅助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唯有共产主义情操和道德才是合乎社会标准的,这种以利他性,牺牲性为本质的道德体系显然是受价值理性行为所支配的价值行为道德,它以追求社会终极价值和理想为目的,而不计较行为的功利代价。反之,受以追求功利后果和自我利益为目的的工具理性行为支配的道德则称为工具行为道德。在一个倡导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超越一切的社会里,价值理性是社会行为的基础,人们普遍追求政治上的高度纯洁,围绕着这一价值理性行为建立起来的价值行为道德,诸如“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等信条准则成为维系社会整合凝聚基础。而追求功利后果和自我利益的工具理性行为及价值观念被视为“自私自利”,是违背社会道德的。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在社会生活中,政治意识形态整合作用日益淡化,社会道德及伦理价值的整合作用越加重要。而在道德整合中,不但原有的价值理性道德体系有了新的扩展,而且,与新的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工具理性行为的道德规范也逐渐显露出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改革开放的深入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过去以单一政治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价值理性道德也增添了新的内容,一方面,国家ZF大力倡导建设以利他性、牺牲性为本质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纯洁党风,提高共产党员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则大力发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近来广东省委宣传部相继编辑出版的《新三字经》和《新增广贤文》,可说是道德文化教育的普及读本,它们以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合为特点,尝试和重建社会道德,并运用ZF传媒推介宣传,获得了全国性的社会效应。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以功利为目的的工具理性行为成为社会生活中极其普遍的行为,但在由ZF倡导的各种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对工具理性行为道德的忽视,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对工具理性行为的否定导致的惯性后果,开放带来了社会结构变迁,新的工具理性行为日益普遍,但与之相应的新行为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却相对滞后,在许多场合中,价值理性道德被当作普遍准则应用于工具理性行为领域,导致了道德范畴和行为领域的矛盾对立,甚至在工具理性行为领域中出现了无道德状态,国家ZF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和道德整合的这种不完善正开始加以关注,一些专家学者更已着手研究和探索工具行为道德的建构和完善,提出这一道德的基础认同的三个基点“自利”、“无害”、“守约”。〔6〕
价值行为道德和工具行为道德的并存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多元化的特点,体现了当今社会人们行为的多样性和道德的多元性,不同的道德规范在各自的行为领域发挥着整合作用。
道德整合的另一特点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同时,部分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规范日渐成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这一点在世俗民间社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东南沿海开放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
以广州为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那些以商品文化的商品意识为核心的西方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开始渐渐为普通民众所认同,而广州由于毗邻港澳,联接海外,大众传媒的直击和辐射更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作用,最早被人们接受的是那些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价值,“金钱意识”、“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自利原则”、“交换原则”等。这些西方文化所特有的工具理性道德,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育和运行。随着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西方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的各个不同层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然,由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认识可谓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来自西方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判断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它已不再局限于经济生活领域,而是逐步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特别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可否认,西方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既包含价值性道德,也包含工具理性道德,它导入中国则以工具理性道德为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它会否对社会成员的深层文化结构产生影响?西方社会的价值行为道德会否在结构转型的中国社会的道德整合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如何建构完整的道德整合体系?在西方学者所谓的M型社会里,市场、ZF和社会组织与个人之间以沟通、协调、合作为互动形式,社会整合建立在有约束的私利原则和有补偿的社会交换原则之上。M型社会会否在中国出现?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更为健全的社会整合结构,这一结构,能够缓解社会冲突,兼顾群体之间、个人之间,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一致,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由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加剧,ZF和民间的社会道德文化的构建已开始能相互融合渗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趋势。人们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的多元结构中,遵循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轨迹方向,依据各自在社会结构当中的角色地位、个性特点,承旧纳新,通过不断的修正和扬弃,重新塑造社会大众所认同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体系,最终实现道德整合,文化整合和社会整合。
注:
1〕 本文统计数字参阅《1995年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广东统计年鉴》1990~1994、《广州统计年鉴》1990~1994,《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3等有关章节。
〔2〕 吴晓刚:《从行政性依赖到利益性依赖———改革以来个人与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变迁》,载《社会学》1995年第1期。
〔3〕 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4〕 参阅广东省民政厅内部资料。
〔5〕 参阅《广东省地方法规汇编》1979~1995.1,陈兆中、程信和:《改革开放的轨迹———广东省十年地方立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 蔡禾:《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载《广州日报》1995年11月17日。
参考文献
1 陆学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1995(2)
2 李培林.新时期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1995(3)
3 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5(1)
4 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发展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5 李若建.从黄金海岸到黄土高坡———改革开放中的沿海与内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6 威廉·大内.M型社会.黄宏义译,香港长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