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论文版
1942 3
2009-10-30

为改革开放政策打下基础的经济理论讨论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再认识开始的。1978年的真理大讨论可以说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之前,经济理论界就开始了为改革开放进行的理论准备:


(一)
按劳分配
邓小平早在1975.8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李先念19771月讲话“唯生产力论”;理论界19772月开始组织“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到1980年共举行过五次关于“按劳分配”的大讨论。于光远《关于深入研究按劳分配理论的几个问题》(1978.10.25第四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上的发言,《经济研究》19791)),
吴敬琏指出:按劳分配与物质刺激是有联系、有交叉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第一次讨论)


背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老命题“按劳分配”在“文革”期间,被“四人帮”污蔑为“资产阶级法权”。“文革”后期,党和经济学界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正名,推动了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30 00:19:51
(二)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一、胡乔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19787月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发言 197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单行本);(核心思想,按照经济规律完善计划经济)
1)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政治挂帅与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统一的。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党的正确的领导任务正在于尽能大的努力来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工作按照客观规律进行。(2)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并不能自动地保证我们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因而也并不能自动地保证我们约经济始终有计划地高速度地发展。(3)资本主义经济就全体来说是无计划的,但是在一个企业内部一般却是有计划的。所以它的经济管理方法还有应当学习的方面。管理水平=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水平

2)
按经济规律办事。(1)遵守计划按比例规律①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②计划不充分(半计划状态,计划外)则我们的计划就不能反映全国人民的需要,也不能充分生效。③因为各省的资源状况有很大不同,不因地制宜而要万事不求人,结果必然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延缓全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间。(2)遵守价值规律。①在制定和执行汁划过程中,一定要利用价值规律,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不遵守客观的价值规律,也就不可能严格遵守有计划按比例规律。②让价格为计划服务。“为了运用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我们必须使价格正确地反映价值。我们应当运用价值规律来制定我们的价格政策,使计划价格有利于合理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间的关系,合理调整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使计划价格对社会生产起积极的调节作用。”
③保证国家企业个人利益的统一。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根本规律之一就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利益上的统一。

3)
扩大经济组织和经济手段的作用,不能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管理。(1)合同制:实行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合同制,对于明确国家和企业双方的责任,提高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目前经济管理中的许多混乱状态,尤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2)发展专业公司组织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加强银行的作用 通过信贷和拨款对企业的活动进行有效的促进和监督。(4)发展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把国家、企立、职工的利益和各种利益关系,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

4)
认真实行以农业为基础。(1)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的剪刀差。(恢复价值规律)(2)承认农民集体所有制,承认生产队的自主权。合同制,按劳分配原则。

5)
加强经济学的普及和提高


二、孙冶方《价值规律的内因论与外因论——兼沦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四期)
1.
外因论(斯大林)
商品交换中体现,没有商品交换就没有价值规律,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外壳”。

2.
内因论
由社会化大生产属性决定,与所有制无关(1)社会化大生产中,占用劳动时间的体现,无论是否存在交换,它都是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2)商品交换由其价值来调节,使价格趋向价值。人民币非一般等价物而是计算价值的劳动卷。(3)实现生产调节和社会生产力的按比例分配。

3.
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和分配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了政治经济学中的所有制关系。而外因论源自斯大林的自然经济论,在对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把所有制作为孤立的一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外来研究所有制。

4.
1)价值规律与商品关系无关.2)商品经济中产生的交换价值与价值是有本质区别的。交换价值反映着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关系的特性,因为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必须通过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交换价值即价格表现。共产主义社会则通过统计会计得到。(3)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来自于分配,而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客观要求。

5.
劳动耗费补偿的等价交换:农工交换问题,价格与价值背离问题,

6.
1)经济的综合平衡本质就是价值平衡(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平衡)而不是使用价值平衡(计划平衡)(2)计划与市场是相容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7.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运用辩证法对客观经济运动及其规律性进行研究和表述的方法。经济的客观运动过程的研究,必须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经济现象加以分折、研究和概括,从中找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来先研究清楚,而将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暂时置之不顾。待把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研究清楚了,再把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引进来。进行说明和表述时,则必须在形式上从研究结果所形成的相对单纯的概念和相对简单的规定开始,逐步具体化,回到整体,即从抽象到具体、简单到复杂、局部到整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30 00:23:16
(三)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目的
一、于光远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3篇论文集
1.
“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产,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属性。”
目的这个概念应该属于人的意识范围之内,对于某种无意识来说,目的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上的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
由于社会主义经济运动是在有领导地、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政策措施,运用各种手段之下进行的,所以这种客观规律性,并不表现为运动过程完全不依人们的意识为转移,而表现为,在人们有意识的行动和所产生的结果之间某种联系的客观必然性。不能取得运动进程结果的目的是没有客观内容的目的。如果我们要求目的是具有客观内容的目的,那么目的对结果就有双重的依赖性。

2.

3.

二、蒋一苇《企业本位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1)
1.
问题提出——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有许多部分不能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体制问题而非执行问题;如何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分权”如何分;中央与地方所分的“权”是“权力”,而企业非行政单位,只有“权利”和“义务”关系,所以论题应定义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而非“分权”,更确切的说法是“确立企业自主权”

2.
经济体制的理论分析:经济体制的定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1)
人们的主观意志完全或基本上符合客观规律,只具有可能性,不具有必然性。

2)
经济活动决策的层次:宏观、企业、个人(布鲁斯);东欧经济体制的形式:完全中央集权、集权与经济组织自治相结合(综合指标型、战略计划型)和经济组织自治(博·格林斯基)

3)
经济组织者(国家)和被组织者(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现行经济体制“国家本位论”——中央高度集中,对企业及其内部直接管理,把整个国家作为单一经济组织,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同属于这一经济组织内。“地方本位制”——权力应当下放到地方,由省.市进行独立自主的经济活动,即地方(省或市)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中央则处于经济组织的外部,从外部对地方经济组织进行领导和监督,而地方政权组织作为它的最上层机构,对所属分支机构进行直接的指挥。 “企业本位制”——政权组织(包括中央和地方)应当和经济组织分离,改变为从经济组织的外部来领导和监督经济组织活动。

3.
主要论点:

1)
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 变迁: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自然家庭——奴隶主家庭(奴隶社会中的奴隶集体劳动)——农民家庭(封建社会)——企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的区别在于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企业具有的7个特征(从事生产的经济组织;从事能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商品生产;只承担一定分工;通过交换和外部发生关系;具有独立的经济权益;主动发展壮大自己;整个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商品生产发展的产物,它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危机的原因(私有制所决定的全社会生产无政府状况)。社会主义优越性是消灭了私有制克服了生产的盲目状态,而我国在生产力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作为发达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单位与生产力是相适应的,所以我国同样也是相适应的。所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仍然是企业,而且是具有独立性的企业。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只能是由这些具有独立性的企业联合组成。

2)
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  
企业是组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的一个细胞还是社会主义大厦中的一块砖?(精辟的比喻!)把企业看作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就必须使企业具有能够呼吸,吐纳的条件。这就要求对企业进行生产要具备三个要素,即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都给与自主权。(用人自主权中提出被裁减职工的生活问题,应当由国家以社会保险的方式予以保证) 与自主权对应的是义务问题:保证国家计划生产任务,保证向国家纳税,或者以其它方式向国家提供积累。
3)
企业应该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企业的独立性,归根到底表现在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物质利益的关心,客观上是对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共同关心。(经济利益是使企业“动”起来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制度中思想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劳动人民去实现殉道式的献身而是教育劳动人民在整体利益与个别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使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企业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使它和职工的个人利益相联系,就是要求职工对所在企业的经济效果共同负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企业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保证按照经济规律管理进行的基础。(否则合同制、有偿固定资产使用以及有息贷款等都将成为空话)
4)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两种职能:政治职能,无产阶级专政;经济职能,组织与管理国民经济。社会主义优越性一是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有可能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克服资本主义盲目竞争的无政府状态,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地高速度发展;二是生产资料公有化,消除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隔离,劳动群众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能更加自觉地为自身利益也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而积极劳动。?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如果把社会主义民主运用到经济上,实行高度的经济民主,创造一个比资本主义更生动、更活泼的经济发展局面。既有企业的独立性,又有国家的统一性,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计划,又有自由,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加全面的体现。企业代表局部和眼前利益,国家代表全体和长远利益,还是经济利益关系,所以应用经济手段进行领导和管理:政策、立法、计划、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5)
企业本位论与社会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原则: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除此而外,我们决不能把并非定论的东西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而作茧自缚。
A.
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没有违反社会主义原则;

B.
社会主义制度是“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制度”,所以经济管理中用联合体代替单一体没有违反社会主义原则;

C.
坚持了公有制,就不能说是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
计划是人们的主观行为,是一种方法,它应当反映经济的客观规律(如经济结构的比例性),它本身不客观规律。用计划方法组织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使经济发展符合客观规律,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造成的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而目前背景下,大量的供求关系靠计划无法完成,必须由市场调节,所以市场调节也没有违背社会主义原则。

E.
企业独立的经济利益造成盲目追求利润,违背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目的。企业的盈利不仅有利于企业本身,而且有利于国家收益。如果企业不顾国家利益而盲目追求本位利益,国家是能够通过政策、法令以及经济杠杆加以纠正的。

F.
企业自负盈亏将造成苦乐不均,以至贫富悬殊。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益的差别,在社会主义阶段不但必然存在,而且也是激励个人积极性的不可少的条件。

G.
企业具有自主权,企业的领导人大权独揽,可以为所欲为形成新的特权阶层,甚至蜕化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企业的权掌握在全体职工手里这一原则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企业置于全体劳动者的民主管理之下,又有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发生领导人的专擅和蜕化变质只能是个别的现象,而且是可以纠正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30 00:41:54
这个属于改革初期的探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