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一家汽车公司工作的小董2006年从湖北某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工作,他和两个同事一起在广州天河区租了房子,但这两年,两个室友先后离开广州去了北京、上海。 “尽管北京、上海生存压力更大,但发展空间也比这里大很多。”过去一年,小董努力寻找 各种机会,在近期跳槽到上海一家待遇更为优厚的汽车公司。
与人的挪移相比,广州这个城市目前也面临着被天津赶超的危险。2011年,天津GDP超越苏州上升为第五,去年进一步紧逼广州,2012年其GDP仅比广州少600多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1月份举行的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追兵已经近在眼前、迫在眉睫,广州官员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并增强务实精神推动经济发展,改变“后有追兵”的被动局面。
重回“京津沪”?
今年1月下旬以来揭晓的各个城市的2012年“年报”显示,上海和北京仍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而广州虽然仍位居全国第三,但相比前面的两个“标兵”,差距甚远,而后面的几个追兵,尤其是天津,已经“追到了屁股”。
改革开放后,国际产业转移成就了珠三角 “世界工厂”的地位。作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依托加工贸易的发展路径上,以轻纺、家电制造等为代表的轻工业在广州迅速发展起来。
仰仗于轻工业的发展,至1991年,广州先后超越天津、重庆等城市,雄踞全国第三,这一地位一直延续至今,也形成了目前“北上广”的格局。
不过,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北移和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加上广州自身的转型带来的经济增速放缓,广州逐渐感受到了来自天津、重庆等城市的挑战。在2009年7月开幕的广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现任广东省省长、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朱小丹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有忧患意识:“我隐约地感觉到,在广州过万亿后的一两年内,天津的经济总量可能赶上广州。”
朱小丹的担忧有其缘由。2008年金融危机后,广州的外向型经济饱受打击,出口增速急速下滑,拖累了GDP增速。2009年上半年又延续了这一走势,当年上半年,广州GDP增速仅为8.5%。而反观天津,不仅持续有大项目落地,滨海新区的开发也如火如荼,当年上半年经济增速高达16.2%。
尽管其后广州经济回暖,但在经济增速上两地一直存在差距。2012年,广州经济增速为10.5%,天津则高达13.8%,比广州高出了3.3个百分点。反映在总量上,就是总量差距的迅速缩小。2006年时天津经济总量仅为广州的71.48%,但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上升至95.4%!做了20多年老三的广州,今天已经感受到了天津“兵临城下”的紧迫感。
计划经济时代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三大直辖市称为“京津沪”,代表我国城市经济的第一方阵,当时的广州排在天津重庆之后,与武汉相差无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造就了广州的今天和“北上广”的地位,但现在,面对天津的强势回归,是重回的“京津沪还是继续保持“北上广”的格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