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消费者对团购网站存在信任危机
按照团购惯例,用户会对商家的产品及其服务直接给出评价,还有可能在大众点评网、饭统网等行业垂直门户网站或者微博、开心网等社交网站提出负面评价,这些评价对商家的商业信誉极有影响。国内团购网站通常只重视价格优势和吸引人气,但是忽视了消费者的购后感受与配套服务的质量。消费者通过团购网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团购组织者和销售商往往互相推诿,导致纠纷久拖不决。这导致消费者对团购的观望多于实际成交,消费者参与团购更加犹豫和谨慎。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团购网站投诉情况如图3所示。
(四)团购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团购企业存在夸大购买数量等行为
部分团购网站在推广团购时虚报团购人数,夸大团购量,使消费者和商户获取的信息有时并不真实,产生盲目跟随购买,造成了对消费者的欺瞒。这种欺骗行为,对于行业的长久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五)团购合作商家看中短时利益且忽视信誉维护
对于商家而言,通过网络团购聚集人气,可以实现品牌推广、新品推介和尾货清仓等目的。但部分商家注重短时利益,不重视与消费者的长期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忽视了团购模式在商品利润之外的广告效益。商家不兑现对产品质量的承诺,消费者发生收到的产品与网站上的介绍存在很大差异,这不仅造成了合作商家的损失,更加给团购网站企业带来了信任危机。
团购网站营销运作策略建议
团购网站做好细分,实现差异化策略。团购网站应该力求做到网络市场用户的细分,将团购的产品与传统渠道的产品区隔,通过新品类、新品项另辟蹊径,独领风骚。这样,产品无论如何操作,都不会冲击现有渠道,产品更具有针对性。走多样化的路线可以贴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让用户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性。垂直化就是差异化策略的结果。团购旺季基本上在节假日,差异化产品可以迎合消费者喜庆、时尚等心理特点,同时还将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以及推销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使团购客户耳目一新,“激活”消费欲望。
团购网站的商品定价策略。低价策略是吸引消费者的最直接策略,消费者都明白通过网络营销可以降低商家的销售成本,而团购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价格优惠。但是在此基础上,团购网站应该采取可变价格折扣策略:根据参加团购的人数来决定商品的价格折扣,参加的人越多,价格越便宜。可以事先在程序里设定好价格函数。由于团购网站通过用户注册大致了解到消费者的职业和购买能力,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提供不同的价格,这种个性化的价格策略在吸引各种不同行业的人加入团购之外,也可以培养消费者对网站的忠诚和信任。
团购网站自身的品牌的塑造策略。品牌推广是是团购网站的重心,相当一部分的团购项目,消费者只选择自己信任的网站。在我国团购网站爆炸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打造团购网站自身的品牌效应是首要策略,团购网站不应该以商品全面为利益的获取方式,而应该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进行专业化的建设,为品牌的专业性和深入性树立资信。网站可以通过个性化网站的设计、更加丰富和细化的网站文化,以及与知名品牌公司的合作来提升网站自身的品牌魅力。网站的品牌推广除了传统的搜索引擎注册、邮件推广、互惠链接以外,还可以通过更多方式进行推广包括竞价排名、微博推广、即时通信、维基推广和网络广告推广。
团购网站的服务优化策略。精心挑选的团购商品、丰富的线下资源、订单的履行、快速的递送系统、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均是用户黏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团购网站应建立详细的数据库来记录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消费偏好等,以便充分了解现有客户的需求,同保持与客户的沟通。团购网站可以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线下推广活动等方式持续保持与客户的信息沟通,以便维护客户的忠诚度。同时,应重视客户投诉的解决比例。可设立常见问题解决中心及客户投诉中心以及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及在线通讯工具与每位消费者建立个性化关系,使其对网站产生亲切感提升用户黏度。团购网站通过对用户的购买行为和浏览行为进行数据挖掘,可以分析出用户潜在的消费需求,可据此主动向用户推送产品和服务,从而取代垃圾式的广告邮件给消费者带来的反感。
消费者在团购享受知名品牌“价廉物美”、“物超所值”的产品和服务后,更容易信任提供团购服务的网站,从而选择那些非知名品牌。因此,团购网站企业未来的发展应该以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为中心,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网站设计个性化,提升线上和线下的配套服务,为中国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齐雯.网络团购商业模式研究:基于Groupon[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
2.陈静怡.网络团购的形态及其优劣势分析[J].北方经贸,2009.1
3.王乐鹏等.新兴团购网站及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0.32
4.2010年中国网络团购市场研究报告专题[EB/OL].2011-01-06
5.Kim Dan J.A Multidimensional Trust Formation Model in B-to-C E-commerc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ontent Analyses of Academia/Practitioner Perspectiv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5(8)
6.Mayer RC,Davis JH,Schoolman F1D.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 trust[J].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1995,20
7.Geffen D.Reflections on The Dimensions of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 Among Online Consumers[J].Data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2005,33 (3)
8.谭春辉.企业网站信任度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9(7)
9.汪琳.“解剖”团购网站[J].21世纪商业评论,2010(7)
10.许丽萍.团购网火爆背后的冷思考[J].上海信息化,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