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整合棋局中,私利与使命迎来坚实冲撞,敏感问题鳞次浮现,地方企业与央企、民资与国资、局部与整体陷入利益缠斗。找到平衡点,是这个产业绕不开的命题。
所有人都暴跳如雷。
1月21日,内蒙古包头。在茶杯跳起又落下的瞬间,张忠瞪圆了眼睛。与《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的谈话刚刚开始,他便忍不住拍起了桌子。
愤怒的原本不该是张忠。他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商内蒙古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包钢稀土)的董事兼总经理,他指挥的公司正在扮演一场席卷全国轻稀土资源大整合中的主导角色。这场始于2007年的攻坚战从一开始就进入白刃战状态,如今,包钢集团内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稀土上游企业悉数被其收编,“三步走”的整合已棋至中盘。
包头是全球轻稀土产业的中心。这里现在和未来只被允许有一家稀土上游企业存在,那就是张忠所在的包钢稀土。
这导致包钢稀土一段时间以来处于同行无休止的抱怨和指责之中。从2011年5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下发《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开始,直至2012年底“整合重组框架协议”签署,35家被关停和被兼并的企业一直未曾放弃“活下来的抗争”。他们情绪一度失控,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表达不满。一位包头的民营稀土老板多次闯进政府部门的会场抗议,并见人就说,“所有家当都投在这里,怎么能说关就关了!”
包钢稀土的强势地位也招致地方政府部门的不满。鉴于整合出现的困境,包头市经信委会曾多次要求包钢稀土加强与35家企业的沟通,并制订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但并未被包钢稀土采纳。
张忠认为,地方政府部门的态度与稀土整合“全国一盘棋”的战略颇有抵牾,甚至在暗中助长某些企业的违法扩产。一家列入关停名录的包头稀土分离企业“暗度陈仓”,最近刚将稀土分离产能由原来的3000吨提高至8000吨,却并未遭到制止。张忠不无愤慨地说:“这非常非常严重,这是非法的。”但这看上去并未得到地方政府的足够关注。
央企近年的频繁插手成为点燃张忠怒火的另一根导线。2011年6月7日,中国铝业与江苏省五家获得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的稀土分离企业及一家贸易公司,共同成立中铝稀土(江苏)有限公司,意图一举盘整江苏省稀土格局。在张忠看来,此举完全是与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国家意志背道而驰。“经过这一轮的圈地运动,中国每年分羹指令性生产计划的省份由原来的7个变为10个,企业数量不减反增。由此酿成的产能过剩助长了非法稀土原料的盗采。”他说。
从包头北部180公里外的白云鄂博矿区至包钢稀土分离工厂的公路上,日益下降的车流量正在记录稀土价格陡降的事实。另一边,不断推高的生产成本和极速萎缩的市场需求导致眼下几乎所有的稀土生产企业被迫陷入停产。2011年大赚70亿元的包钢稀土发布公告称,2012财年净利润将同比下降一半以上。
一位接近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人士同样难以保持平静。1月28日,在北京万寿路的狭小办公室里,他坐立不安地说,这些利益团体只顾在稀土丛林里你死我活地厮杀,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丛林不远处,沙漠正在逼近。

蒙内整合
包头,正是稀土丛林的中心。
这个内蒙古“工业第一大市”的最高建筑物,正是包钢稀土大楼旁边竖起的中国稀土大厦。1927年,中国地质学者首次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包头的命运开始转变。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生产了世界90%以上的稀土,而全球绝大多数稀土产品的原料都来自包头北部这座当今全球最大稀土矿山,其工业储量占世界62%。
稀土不是土,而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从智能手机、LED、电动汽车到航天器等各类高科技产品制造的特殊材料。值得注意的是,稀土还被用来制造一系列军事装备和武器,包括导弹。
在过去十余年里,全球市场稀土需求量激增,稀土之城包头成为最大受益者。夜幕下的包头市区有两个直观的特色:一是统一规划遍布全城的霓虹灯中国结,二是占据了大量广告位的“稀土”字样。
包钢稀土逐渐建起一个庞大的王国。1999年,按照中央、自治区治散治乱的要求,包钢稀土主导组建了内蒙古稀土集团,对自治区内稀土开采及冶炼分离实行统一管理。
2008年,包钢稀土联合部分子公司及与包头稀土资源有关的冶炼分离及稀土应用企业、内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内蒙古包钢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这被认为是包钢稀土在贸易掌控权和市场话语权方面的重大突破,它已经实质上主导了内蒙古稀土产业格局,巩固了王国的城郭。
包钢稀土也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2011年,包钢稀土以接近七成的利润率(营销收入115亿元,营业利润高达73亿元)成为当年中国最赚钱公司,将银行、央企远抛身后。
但内蒙古的稀土产业并不是包钢稀土的独角戏。稀土之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曾孕育过难以计数的稀土工厂。仅仅在两年前,包头登记在案的稀土企业就有百余家,这还不包括周边的呼和浩特和巴彦淖尔。
一些过客曾是这里的主角。他们采用偷盗和走私的手段,将这种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销往全球。“散、乱、小、差”是内蒙古乃至中国稀土行业多年的顽疾,而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已不可挽回。
稀土之城面临抉择。张忠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提高产业集中度以改变这种乱象正是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推动稀土产业整合的初衷。
2007年,包钢集团将内部稀土企业实施重组,形成了以上市公司“稀土高科”为载体,包头(包钢)稀土研究院、包头天骄清美稀土抛光粉公司、中山天骄稀土材料有限公司及包钢其他稀土选矿类资产的稀土产业为主体的公司。上市公司股票简称也就此变更为“包钢稀土”,实现整体上市。
与此同时,国家密集出台力度空前的稀土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打击非法盗采和走私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张忠看到,产业集中度提高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减少了,最终的结果是保护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维护了价格。实施证明,曾经所谓“白菜价”的稀土正是从那时起开始逐步攀升。
张忠回忆称,2011年之前的几年,包头的稀土产业是暖色调的,“那是一段蜜月期”。
谁主沉浮
蜜月期结束在2011年5月。
事实上,推动稀土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呼声早已有之。从《稀土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稀土工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中已现端倪,当时“组建一南一北两大国家级稀土集团”的说法盛极一时。而之前在自治区政府的协助下,包钢稀土国贸公司的组建确立了其在内蒙古的稀土专营权,也被解读为内蒙以包钢稀土主导的整合已经掀开大幕。但这一次添加了时间限制的目标表明,“要动真格的了”。
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12号文”,在发展目标部分明确提出“用一至两年时间,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层面对于稀土产业发展制定的最重要的文件,也是旷日持久的产业格局重调的肇始。
内蒙古已于一周前率先亮剑。5月12日,自治区政府下发《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称,对已列入整合淘汰范围的呼和浩特、包头和巴彦淖尔共35家稀土上游企业,以重组合作、补偿关闭和淘汰关停三种方式进行整合,包钢稀土将成为内蒙古获准从事稀土上游产业经营的唯一企业。
这几乎是一些小微稀土企业的死亡判决书。《工作方案》提出,手续齐全的4家企业由包钢稀土以产权整合方式控股,22家手续不齐备者由包钢稀土出资补偿关闭,剩余9家没有手续的则直接淘汰关停。期限是50天——即在6月底前完成整合工作。手段包括包钢集团扼住原料供给,各级工商行政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电力单位拉闸断电。
不满情绪和与之伴生的抵制很快蔓延。被列入名单的企业坚称,以立项审批手续不全为由宣判企业“死刑”并不合法,过低的补偿方案也难以接受。
53岁的于剑华是其中一家公司的老板。在一些报道中,这个自称在稀土行业打拼30余年、拥有产业抱负的民营企业家像是被激怒的狮子一样,无法控制情绪。
“方案出台之前,根本没有人来厂核查产能。”于剑华说,包头市相关部门只是在6月份带队到企业调研,甚至未提及关停事宜。
他难以理解之处是淘汰的标准。于剑华说,与他的包头市华诚稀土有限公司一同被列入淘汰整合名单的企业的确未经政府立项,但所有的企业都经过工商注册登记,依法纳税多年,并且多年来除环保部门提出补办环评手续外,再无其他部门提出补办手续。如今却要以没有立项为由予以关闭,难以服众。
补偿方案更是遭到痛斥。按照《工作方案》,接到“关停判决”的包头市新源稀土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只能得到450万元补偿,而该公司怒称,仅其固定资产的估值即达5000万元;包头市达茂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2亿元,补偿款为1410万元。22家“补偿关闭”企业无一表示满意。
僵持之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此前的乐观作出修正。当年6月底,拉闸停电并未实施。至8月,多位包头稀土业内人士表示,此前被强行关停的企业已经恢复生产。
不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整合淘汰稀土上游企业工作的通知》称,“整合淘汰稀土上游企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强调“半数以上尚未关闭的企业严重影响了全区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的总体进程”。
该《通知》传递出两条重要的信息:第一,自治区政府对于推动整合淘汰工作坚定不可动摇;第二,将对淘汰企业数量作出调整。
对整合大局的抗拒之声逐渐消弭。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上述35家企业很少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
2012年12月27日晚,包钢稀土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当日在包头与内蒙古自治区内12家稀土上游企业及股东分别签署了《稀土上游企业整合重组框架协议》,有8家列入“死亡名单”的企业被改写入整合名单。该《框架协议》约定,12家企业及其股东同意无偿向包钢稀土转让本企业51%的股权——新增的8家被重组企业用放弃补偿款换取了活下去的机会。
包钢稀土是最大的赢家。《框架协议》的签定,意味着包钢稀土在内蒙古绝对专营再无障碍。
但张忠并不承认自己是胜利者。他说,重组带来的产能叠加并不是包钢稀土的初衷,即使不重组,包钢稀土也拥有足够产能支撑市场需求。事实上,眼下需求骤降引发稀土价格大跌,已经选择停产的包钢稀土对产能扩张实难动心,这12家企业看上去更像是堆“不轻的包袱”。
整合远未结束,交锋仍在上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在包头发现,部分需关停企业尚在抵抗。张忠披露,包头市华诚稀土有限公司最近刚刚将稀土分离产能由原来的3000吨提高至8000吨,却并未遭到制止。他认为,这种行为“与蒙内稀土整合大局,乃至于全国一盘棋的稀土整合大局正面冲突”。他笃信该公司的扩产是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这种顶风违规的行为发生在包头,让人震惊。”张忠说。
一位内蒙古稀土行业人士向记者证实了张忠的说法,并称有关部门曾为此坐镇于剑华的工厂进行督办调查,但结果不详。
截至发稿,记者未能联系到包头市相关部门以及于剑华本人对此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