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681 0
2007-08-21

中国:人均一万人民币也可成为发达国家

民族的悲哀,哀叹调:

为什么专家会作出这样的哀叹,我们要赶上发达国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许多人同样这样哀叹,我要反问:

我们国家的自然资源贫乏吗?

我们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吗?

小日本三十年就成为了发达国家,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是几代人的问题,按照这些人的逻辑,我们国家永远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

因为固定资产的建设周期和折旧率是十年,我们现在建设的建筑,在十年后就成了破旧的建筑,他的价值就没有了,所以,要么我们在十年之内建成发达国家,要么永远贫穷落后。

穷则思变: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这是高级的社会理念,但是,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不是解决人们的实际消费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是不断的发出毫无实际意义的高亢的口号。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不是为了解决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吗?

穷则思变,这是1949年以来一直激励我们的一句格言,我们变了,与1949年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贫穷落后没有变,我们是否还非常落后?

悲叹调:

几乎所有的人认为我们贫穷就是没有钱。所以制定了一个一切都为了钱的发展方针,为了钱可以说什么都不要了,道德、文化科学,人格、国格。我们有钱了,外汇储备达到世界第一,还是贫穷落后。

我们的贫穷不是因为没有物质资料,不是因为文化科学技术十分的落后,不是因为没有劳动力,我们国家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一些人看不到这是我们的资源和优势,反之认为这是我们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我们为什么落后,就是因为人太多,我们为什么不能发达,就是因为人口太多,为什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就是在几十年或一百年之后,中国人口减少到七八亿,或四五亿,中国就可以成为发达国家了。到那时,中国人民就不需要劳动,就如瑞典和挪威那样,靠出口资本和利息就可以生活。简直就是格林童话。

我们为什么不研究钱?有人想到制造黄金,因此大量的开采黄金,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却不知道黄金只是物质资料之一种。十三亿人需要的是货币,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地球上的所有黄金都给中国,中国也不能成为发达国家。西方国家早在1935年就取缔了黄金货币,因为黄金没有流通职能,作为货币首先要有流通职能,必须可以在国家财政部分来分去,可以在每个家庭分来分去,谁能在财政部把黄金分来分去,所以,货币是一些数字信息,我们每个家庭都要有可以购买商品的现金,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货币又是现钞。

货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无法认识清楚吗?货币与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的关系如何?我们无法认识吗?

谁都知道,人类需要的是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一切都是人类的劳动创造的。

似乎中国人都是些只会吃不会劳动的废物。

感叹调:

成为发达国家不是货币的数量问题,作为发达国家的标准不是人均货币的多少,而是人均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多少。一万美元是发达国家,一万人民币就不可以吗?要是没有货币我们就不能生存了吗?

这里,我只想以一个文盲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谈一下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

1 物质资料问题

我们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内容只有衣、食、住、行四大类。我们每个人一年所穿的衣服不过一两套;居住的房子每个人需要一间卧室,20平方米足够,再加上家庭公用的食物操作间,公共活动室和卫生间,每人30平方米足够了;出行只要交通工具方便就可以。绝对不是一些白吃所想的,有几百件衣服,一栋别墅,每人要有一辆汽车,美国也没有这样,况且地球上没有这么多的钢铁储量和石油。

马克思说,物质商品有两个价值,一是劳动价值;二是使用价值。我们需要的是使用价值。

我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管理上存在差距。

2 精神资料问题

我不知道精神资料都有哪些内容,我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劳动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相应的劳动教育学习的结果,学习的知识越多,劳动能力越强,不学习就没有劳动能力,教育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人的吃饭居住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其次是医疗健康保障,每个人都需要健康保障,未成年人没有健康保障就不能成年,老年人没有健康保障只有死亡,成年人没有健康保障就不能劳动;三,我们需要各种文化艺术娱乐生活的满足。

普及大学教育,发达国家的精神资料的标准和要求,我们作不到吗?

发展进行曲: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高级人类社会的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彻底消灭贫穷,如何消灭贫穷,首先就要研究贫穷,从理论上完全认识贫穷,请看资料:(我们采用数理逻辑的方法)

贫穷=物质贫穷+精神贫穷(这是贫穷的本质和概念)

消灭贫穷=消灭物质贫穷+消灭精神贫穷

消灭物质贫穷=机器大工业+自然科学(机器大工业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基础)

其实质就是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我们是否需要我们的孙子们为我们种粮食,造衣服和盖房子?

消灭精神贫穷=普及大学教育+社会科学(大学教育是精神资料唯一的较完善的传播场所,小学和中学只是基础教育);

其实质就是普及大学教育,我们再建几千个大学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吗?

还有如下进一步的推论:

消灭贫穷=满足物质需求+满足精神需求=国家财政投资

=物质资料总和+精神资料总和

=工业(产业)产值产量总和+非产业产值总和

=产业劳动工人总和x标准工资+非产业劳动工人总和x标准工资

=(产业劳动工人总和+非产业劳动工人总和)x标准工资

=全员劳动工人就业总和x标准工资=货币发行量

这里我们可以完整地认识消灭贫穷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就是机器大工业和大学教育,主观因素就是全员劳动就业和标准工资,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经济矛盾就是不能保障全员劳动就业和劳动工资的数量问题。

我国有几百个经济研究所和几万个经济学家和博士,这个问题研究不出成果吗?

机器大工业是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和物质资料的综合体现,大学教育是劳动能力、文化科学知识和精神资料的综合体现,大学建设几乎需要同样多的固定资产投资。

我还没有解答主体问题:简单的很,我们只要把物价降到1980年的水平就可以。

我们只需要解决:

货币数量和物质数量、精神资料数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研究难于上青天吗?

欢迎质讯,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