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哲轩也关注过经济学?请问这是出自哪里的资料? 我有两点疑问,希望交流。一,如文中所说,某些参与者因某种原因减少支出,导致支出品的供给者产出和收入下降,通过乘数的链式反应使最终产出较大幅度下降。疑惑是,在这过程中,难道市场不会自动调节?本文没有给出导致市场不会自动调节的假设过原因,教科书的说法是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价格水平不变——这就外生地废除了市价自动调节机制,整个逻辑是“因为A所以A”。 市场因各种原因发生各种供求变化是正常的,怎能说一批客户突然消失了,就会因外部性导致整个市场产出大减?如果一些产品市场需求萎缩,那就降价呗!再不就减少产出规模,倒闭一些公司,生产者可转向其他产业,这是正常的市场调节啊!只要竞争发挥作用,就没外部性什么事! 二,可能会反驳,若所有产业的总需求都下降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原文只把它看成一个外部冲击,无缘由地原本的开支变为储蓄。这种假设是经不起推敲的。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增加,投资、消费各种支出会因回报率下降而出现减少的倾向,从而经济发展一段就会萧条。我没看过凯恩斯的原著,不知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长期看,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但这真是近几百年来历次经济萧条的基本原因? 我认为,比较正常的分析应是这样:任何经济参与者获得收入后,通过市场交易增进收益,一部分购买食物等各类消费品,生产劳动能力增益;一部分购买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也是一种增值;当然还有可能直接购买厂房机器,获得增值。经济人会比较各类收益而选择支出渠道。这样看,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什么需求不足的。若真是如凯恩斯所说,各类投资的边际产出均无一例外下降,那就是经济该萎缩。设想一下,如果人类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得厌食症,经济不该萎缩消失吗? 所以说,边际下降的假设总是让人感觉牵强。然而,现实中确实能观察到,有些时期会出现投资消费减少的问题,即人们只愿持有不增值的货币或收藏品贵金属等,减少消费和投资等各类其他开支。我认为,这应归结为有限理性,即人们做决策面临较高的信息费用,对投资前景缺乏明确预期,导致人们选择最安全但无收益的方式。然而,完全竞争情况下,市价的指引会减少决策者的信息费用,信息费用的增加只能说明,价格机制受到干扰。在宏观经济层面,干扰价格机制的可能是货币政策,行政干预,政治因素等等。 所以,总支出的减少只能是决策者面临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可看成是一种保险消费。只有在这种情况下,ZF干预经济才具有合理性,而ZF干预的有效措施应是帮助恢复市价指引的机制,帮助公众恢复信心,随便增加ZF购买未必有效,反而可能是政客纯个人利益上的考虑。
资本边际收益下降只可能是长期经济进入稳态的原因,短期的萧条可解释为市场机制受干扰,公众决策的信息费用上升。在市场充分调节的情况下,某一个产业或市场需求受冲击不会导致整个经济持续萧条。
希望您仔细分析以上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