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645 6
2004-10-15
本文将用社会契约理论中经典的自然状态的论证说明稀缺必须以理性的人性假设为前提。并将进一步阐述我的关于“稀缺是人类理性内在矛盾,即理性的有限性和效用最大化及非饱和性的矛盾”的命题。<p></p></P>
瓦尔拉认为,稀缺是有用和有限的矛盾。</B>但问题是,有用一定有限吗?这里的有限是一个相对于两面而存在的命题。一面是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即理性假设中非饱和性的假设,如果欲望有限度,则人类社会总可能在一点找到有用而足够的均衡;一面是人仅具有有限的理性,即改造物质世界,让物质世界为我所用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们的理性足够发达,那么人们总能提供自己所需要数量的有用品。这里我们仅需定义理性为个人追求其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模式,当然,非饱和形式最大化行为的题中之义</B>。(特别是在产权可交换的前提下,效用最大化一定意味着对有用品的占有具有非饱和性,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p></p></P>
一</B> </B>稀缺依赖于理性的人性假设。</B>如果理性这一人性假设不存在,则稀缺性的假设也是不成立的。以政治哲学家们在社会契约理论中经典的自然状态的论证为例。在卢梭的自然状态描述里,他对人性持有乐观观点,认为人不仅对物质和权力的要求不高,而且天生的有对同类的怜悯和同情,且过着孤独的生活。在这一人性前提下,人和人之间大体上不存在竞争关系,物质虽匮乏但不致导致稀缺。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相近的是霍布斯和洛克关于人性的假设。霍布斯假设人性为恶,并认为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和无止境的欲望,很容易造成人们想要获得同样的东西而不能同享的状态,即资源的稀缺状态。洛克的思路稍有不同,他强调在自然状态下就存在着私有制,人们为了维护私有财产的安全性,追求更大的利益,必然倾向组成社会进行劳动分工。显然,洛克的思路里也包含了由于理性人为了摆脱稀缺状态而做出的制度安排。<p></p></P>
虽然自然状态的描述因为其不真实性为人多有诟病,但这一思想试验还是很清楚的帮我们理清了理性假设与稀缺性之间的逻辑上的必然联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个人效用最大化和非饱和性的理性人假设,使推论出稀缺性的一个基础。我们在说稀缺的时候,其实是以理性假设作为其前提的。<p></p></P>
二</B> </B>稀缺性是理性自身内在矛盾。</B>个人效用最大化和非饱和性的理性人假设只解决了稀缺一方面的问题,却不是问题的全部。如果人类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能力无限,即使人的欲望无限也不能构成稀缺性问题。所谓资源,是指那些被人类理性所认识和所改造,能够为人所用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的理性发达程度越高,能够为人所用的即具有有用性的资源就越多。人类的科学技术史甚至经济史就是随着理性发达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物质世界部分被纳入人类可用的资源范畴的历史,譬如说原子能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被人类用作资源。但在一个时间点或一段时间内,人类的理性总是有限的,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即将物质世界变为有用的资源的能力和手段总是有限的和缺乏的,又譬如说如今我们尚不能掌握和平使用核聚变的技术。因而相对于人的理性的另一面——个人效用最大化和非饱和性(即无限的欲望),表现出的必然是资源的稀缺性状态。稀缺性描述的就是人类理性的这样一种欲望无限同时能力有限的矛盾境地。这一解释,和罗宾斯所讲:稀缺是“目的多样而手段有限的矛盾”</B>相似,只是更进一步指出了这一矛盾就是理性本身内在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也正是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源泉所在,即卢梭所说的人类“改善自身”的动机。<p></p></P>
稀缺性的成立是依赖理性的两方面的矛盾而成立的,理性假设是稀缺性的基础。稀缺性在整个经济学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稀缺导致竞争,约束也是资源及手段稀缺的必需结果,稀缺和约束叠加也只是同义反复。我认为经济学大厦最核心的基石应当就是理性的假设,它可以并且就是其他基础性假设的前提,经济学不但不应抛弃而且一定要坚持这个假定,即使完全理性的假设理应被修改,但却依然可以通过引入信息以及行为分析等技术方法增强经济学的解释力,而不会应为这个修订是其解释力削弱。<p></p></P>
<P>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21 19:31:00
晕~~~~
帖子发太长是没人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1 22:03:00

贴子长也是有人看的。

我提几个问题:

1)我认为象楼主这样的文章,是本人的应该注明原创,引用的也应作说明。

2)严格意义上来说,很难找楼主的毛病,因文章属于从“理性”“稀缺”的词义在哲学范畴里来说经济学的“理性”“稀缺”定义。但想说,哲学是哲学,经济学是经济学。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实世界,经济学家们对”理性“和“稀缺”有自己的定义的。也就是说,有边界。

3)在文中,很明显,作者将“理性”涵盖了知识范畴,甚至是未来的知识。我不敢说错,但在经济学中将理性如此定义不知是否好?

4)稀缺源于欲望。我想是对的,也曾想过很久。但总觉得这也是哲学范畴。经济模型里的人由于理性,受收入限制,应该可以说欲望是有限度的。

5)其实楼主文章思想散见于各经济文章中,一般作为引言,序文等等,但除其词藻的哲学深度吸引人之外,并没有多大用处。说这句话,估计会招来一大堆鸡蛋,好在是网络虚构人物,不然再也不敢上街。

6)想请教楼主的是,如你所设,经济学该如何扩充其模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3 10:10:10
强大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微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286128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5 17:32:30
很有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9 18:06:38
窃以为不妥,前人做出这样的假设,是有其独特意义的:为了解析典型(特定)状况下或者说理想状态下的因果选择。后人却很容易进入两种极端:
1、保守。不敢质疑,盲目接受,流行的就是对的,前人的理论就是现实的真理,无论何种状况都要去维护其权威和不可侵犯性;
2、自大。啥也不问,一切先否定,恣意轻狂。因今是而证明昨非。
这都是错的,人类认识世界是阶段性的,是有局限性的,始终处于瞎子摸象的状态,长期来看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我们的前人也只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通过短暂的度量发现了时空片段中的一些偶然性,将其特征记录下来形成某种理论,充其量能解释当时的一些相似现象。我们更应该看中其研究方法而非研究结果。根据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做出适合当前状况的研究分析乃至决策参考。
一句话: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全盘否定。所谓时移而治不易者乱。就是这个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