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939 0
2007-08-23

“读书无用”的最高境界,读书有用论批判—与我不讲先生争论
黄焕金
我不讲先生指责我具有“读书无用论”观念。我仔细想了想,觉得有一些难以确定的情况。虽然“读书无用论”已经是一个被定论要批判的观点,但我却一直在质问:所谓“读书无用论”到底是什么意思?它隐含着什么意图?与它相反的“读书有用论”又是什么意思?
仔细一想,原来所谓“读书有用”普遍被指读书可以获得一些切身利益,比如在学校读书可以获得政府部门所颁发的学历文凭,读书者利用这些文凭可以谋取到更好职位与职称,而这些职位与职称又与个人经济利益甚至个人权力直接挂钩的。可见,“读书有用论”实际上意味着这样一条“食物链”,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读书当然是非常“有用”的了,没有用而去读书才是傻子呢?人们普遍认为:读书不为升职、不想当官、不为钱财,读书有何用?这种来自于民间最本能的质问,实际上是“读书有用论”培植起来的一种人的观念的本能反应。同时,在这种“有用论”下,公众普遍对某些人有本事通过“真的假文凭、假的真文凭”的方式去达到这个升官发财的目的,持相当理解的态度。
我们再反过来假设:如果读书不发学历文凭,从而使读书者无法拿这些文凭去“兑现”经济利益与权力利益,那么,毫无疑问,今天将出现读书崩溃危机,即几乎所有人都不再去读书了,无论是去学校读书还是在家里自读,统统都失去了读书的实际意义,读书真正变成“无用”了。人们宁愿花时间去喝酒、打牌、赌博,也不愿意呆在家里或者图书馆里读书。从这一点来说,“读书能够兑现钱财”这种制度安排,反而是一种“伟大的制度创造”呢?
这种读书有用论的一个很大弊病就是有实际利益可得才去读书,比如为了文凭、职称才去读书(文凭、职称要能够兑现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才行),那么,伪读书、读书腐败,学术腐败,不择手段地达到这个目的,也变得“名正言顺”了。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不会去读书,就会认为读书是无用的。因此,读书有用论很容易滑向境界低劣的“读书无用论”,它们两者实际上是时刻相通的。这是我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今天许多人,本来不想读书的,但一想到自己的学历、职称、官位很低,待遇微薄,因此,迫使自己去读书,应付考试,弄来“研究生”换取职位,再换取待遇。一旦通过,达到了预设目的,那么就情不自禁地产生“胜利大逃亡”,读书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必要了,可以坐享其成,享受“读书有用”所兑现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但是,就在这种“读书有用论”的难题困绕着整个社会的时候,却总有那么几个读书人,他们怀抱着“读书无用”的观念去读书,甚至甘冒生命危险去读书写作(比如顾准)。由于他们这种读书行为不会获得任何实际收益,因此被称为“读书无用论者”。但是,他们这种读书,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这种读书境界毫无用处,只是满足了读书者个人的精神需要,有助于他对自然与社会时局的观察思考。用实际利益的刺激去激励人们读书的官方部门,如果它们真想达到要人们读书的目的,那么会发现,这少数几个人的“无用读书”行为,正是它们想要人们做到的事情,它们希望人们不怀私利地去读书,而不象小孩读书需要大人不断给糖吃来引诱那样。但是,这些部门实际上只是“叶公好龙”而已,因为这些读书人一般来说并不遵守它们所设置的读书规则,不应付它们所设置的考试,而这些规则的设置又可以给它们带来丰厚的实际经济收益。因此,它们更多地对这少数几个已经达到读书最高境界者的读书行为抱着“不承认”的态度。它们甚至指令它们所管及到的社会的每个角落:这些人的读书行为是不算数的,他们的“学历”不能在就业、升迁上面起任何作用。如果一个社会是完全的官僚主导社会,那么这些达到“读书无用”最高境界者,确实是无立锥之地了。
2007/8/2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