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这问题进行过资料方面的搜集,和理论上的储备,但个人的生活经验感觉是
很赞成:农村教育可能的出路是从“以县为主”转向以中央和省为主来作为投入主体。
国家的困难是财政负担重,要把资源投向能尽快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优越性的地方,农村或县基础的困难是要完成国家的这些指标或说要在这方面和同级的政权比较,以让自己能向上爬的砝码。所以教育产业化的初衷是实现了(包袱是摔了),但问题却很多,矛盾也非常尖锐。即使把教育普及率和失学率作为政绩的一个标准,而且有很充分的信息披露机制和良好的监督机制,也还是没有办法解决此问题。但如果大家都很有钱,产业化是个好思路,能做到资源优化配置。
可见当前的经济学家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或说他们在论证此思路合理性的时候,他们确实是在书斋中,不了解中国真正的国情,套用制度经济学的话来说,他们不知道约束条件——不知道农民有多少钱,有多困难,不知道基础政权中的那些官儿的行为方式!
所以看上去很美的政策,实施起来往往是))))))))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