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校车想起的问题:
工学院的校车,起初是老师戴红色的校徽确认乘车身份(只要你有校徽就能坐),接着是由校办印发无面值车票(无面值则印发成本为0,管理不善),后来是印发有面值车票(票可以到校办兑换现金,但后来出现了假票事件),再后来车票会经过一段时间换版面。
河大的校车,老师凭工作证坐车,所谓学生干部凭乘车证,只有普通学生证的那些就可怜了,当然老师众多,不可能每个都看工作证,只要是面相老成的非老师,偶尔也可蒙混(本人这样干过几次,长相老有时候其实也是一种好处)。直到后来出现了校内公交,能像孔乙己那样派出1块大元,这种烦恼和蒙混的忐忑才成为记忆。怎样校车的管理才能从从无序到较为有序?为什么学生的乘车问题解决才能解决校际交通的真正问题?
工学院的做法是货币化,河大的做法是区分不同市场。为什么学生会和老师挤车?因为针对学生乘车需求这个市场没有供给。 工学院的校车是承包的,完全货币化。河大是做区分的。所以河大的较好。为什么呢?首先货币化,或者说市场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一切问题,比如前些年曾推行的取消一定级别行政官员的专车配备,代以补贴(每月5000-8000元),来降低行政成本,可是发现补贴发了,但官员很容易有其他途径有车坐(权力寻租)。所以货币化的方法并非一用就灵。工学院的校车除了会出现假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乘坐的不舒适,总有人要站着,因为市场要考虑成本最小,再加上学生为了省钱总有办法从老师处获得有面值的车票。河大的学生大概不会为了坐老师的车要去弄个假教师证,而且现在的孩子们营养好皮肤好,个个皮细面嫩,大抵都不像我这般能冒充老师,这样坐老师车的成本和风险对学生来说较大,相对来讲1元的票价也不算高(工学院是2.5大元哦!)。
当然,以上讨论都是基于特定的制度环境,我们这些学生今天投身于实证和计量分析,以为这个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的主流就也是我们的主流。但当我们离开电脑屏幕突地回身于现实世界时,发现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了!是市场又一次失灵了么?不是,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制度文化相对于市场失灵了!我们太过于专注对市场经济本身的研究,而忽视了这种效率的来源要基于法制和社会文化心理对其的认同。
我们从初中时的懵懵懂懂就背会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可是今天当我们发现现实问题究其原因时,才发现经济基础之下是更为夯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