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亚当斯密称为“无形之手”的市场经济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制度发明,它通过一套独有的理念和机制几乎解决着人类生活中大多数领域中的问题,助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究竟如何将现实中纷繁复杂的问题转换为其能解决的问题?市场经济解决问题追求的目标为何?市场经济解决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关注的问题
市场经济建立在“人们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以及“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多用途性”这两个关于人性和资源特性的假设之上。利益是人们想实现的目标,资源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人类的行为具有“目的—手段”的特征,而且同样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手段,即所谓的“殊途同归”。为了获得收入,人们不仅可以去做不同类型的工作,也可以自己创业。为了开心,人们可以选择旅游、健身、艺术等等。
市场经济关注的是人们如何权衡不同“目的—手段”组合的成本和收益,通过选择实现目标和手段最优的匹配。比如,人们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工作与创业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以实现收入最大化,人们如何在旅游、健身和艺术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以实现开心程度最大化。
达成的状态
互利。亚当.斯密指出“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市场经济以个体的自利为发起点,以自由、平等、自愿的交换满足他人的利益需求为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是首先让他人利益增加,然后再更好地扩大自身的利益,颇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它追求利益的共赢,这显然比通过“零和博弈”的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更具有长远发展的动力。
1913年,亨利.福特将流动组装线带进了他在密歇根州海兰园的工厂,之前工人数量增长一倍才能实现T型车产量翻番,而现在所需工人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这种情形之下,亨利.福特并没有通过减少工人的数量或降低工资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公司将工作时间由每天9小时减少到8小时;其工作由一天两班倒变为三班倒;将基本工资提高到一倍以上(从2.5美元增加到5美元,每年额外支出1,000万美元,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工人们的生活)。
结果如何呢?第一年的开支在1000万美元左右,低于给股东的1,120万美元分红。不到一年,年员工流动率由370%跌到了16%,劳动率上涨了40%至70%。招募的预备工人数量由53,000名降到2,000名。在1914年到1916年间,福特的利润由3,000万美元增长至6,000万美元。在1910年至1919年间,他将T型车的价格由大约800美元降到350美元,巩固了他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的地位,也让他成为了亿万富翁。福特后来说:“每日8小时和支付5美元日薪是我们做出的最漂亮的削减成本措施。”
在上述三个层次的目标中,互利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最高目标,效率界定了利益的最大边界,均衡则是利益各方博弈的结果,是特定状态下交易双方可以接受的效率和互利程度的最优组合,是利益最大边界的现实体现。
解决机制
市场经济的逻辑是每个人的状况都好时,整体的状况自然会好,它通过“自下而上”实现利益均衡。分权机制的存在通过赋予个体决策权,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体能通过交易实现增加自身利益,通过发挥个体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利益偏好的信息优势可以更好地实现效率和均衡。以劳动力市场为例,求职者自主决定自己工作理想的薪资水平,企业自主决定以何种薪资水平招聘员工。他们不停地试错、选择,在求职者找到工作的同时企业肯定也招到了理想的员工,劳资双方都通过各取所需增加了自身利益。
价格变化是人们对未来预期的反应,为市场主体配置资源指明方向。价格上升意味着社会更需要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生产某种商品的收益增加,此时理性人会依据价格的变化,或者调整行为的方向(追逐价格上涨方向的行为,规避价格下降方向的行为),或者调整行为投入的程度(价格上升,投入程度增加;价格下降,投入程度下降)。
由于市场经济以交易双方“互利”为目标,竞争的实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互利”(买方竞争确定最好的“买者”,有利于卖方确定满足的目标;卖方竞争确定最好的“卖者”,有利于缩小买方的选择范围。),因此竞争强度越大有利于提高互利的实现程度。
竞争是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节机制。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此时卖者通过降低价格而展开竞争,收益降低而带来供给量下降,与此同时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增量,这就带来了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直至供求相等。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此时买者通过提高价格而展开竞争,收益上升而带来供给量增加,与此同时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量减少,这就带来了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直至供求相等。
根基
具有健全地独立决策能力的个体。个体决策是市场经济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基石,市场经济通过个体创造性地尝试来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模式,而不是假设“已经有人知道最佳模式”。市场通过个体思想的竞争来确定最终的“答案”,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对市场经济的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充分地自由。自由界定了个体在决策和思考时可以探索的领域,这决定了最终的答案在何种范围之内是正确的。
公平、公正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市场经济广泛的参与性决定了其“陌生人社会”的属性,在这种条件之下,公平、公正的制度界定了市场经济活动各领域的游戏规则,行之有效的制度可以让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有利于其做出长期决策。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通过分权、价格和竞争三种机制,努力实现互利、效率和均衡的目标,通过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过实现个体最优,进而实现整体最优。
正如《道德经》所言
"太上, 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相关阅读
思维方式:从一个螺丝谈起
激励与行为:从“书中自有千钟粟”谈起
逐利的影响:从“人之初,性本善”谈起
逐利:从买水果谈起
人性: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说起(一)
欢迎关注 公众微信号:极简经济学

宗旨与理念
原创:原汁原味
思考:以经济学为视角解读商业世界
简单:以精炼的语言阐释复杂的现象
分享:观点的碰撞,思想的火花
乐趣:享受发现之乐
主要栏目
经济思维:以问题为导向,以关键词为主线,打开“经济思维”地图
经典选摘:经典(经济学、管理学)著作观点摘要、研究评述
商业洞察:国内外商业案例的剖析与品读
随闻杂思:简短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