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摘自:网络
大部分的企业人士都将创新的焦点,放在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但其实创新的范畴不止于此,创新可以被应用于新的服务、新的营运模式,或是定价策略、通路策略上面,也就是说,所有的管理实务,都可以运用创新的作法,来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以前,「创新」这件事好像是属于特定一小部分人的专利,例如设计人员、研发工程师或是所谓的「科学家」,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全体员工都负有创新的责任,而公司也给予员工有创新的空间,例如3M公司,允许员工利用15%的工作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鼓励他们从中找寻创新的点子。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他们希望的是,所有的员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技能与想象力,发挥创新的能力。
创新的点子可以改变价值炼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而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只是创新的一部份而已,也就是说公司里所有的人都可以「创新」,可是,让每一个人都负起创新的责任,这句话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却很困难,虽然有一些企业采取了广纳员工意见,成立创新单位与在线论坛等作法,但是这些方法都遭遇到层层阻碍:员工的参与会受到生产排程、时间与意愿等因素的影响,成效不见得高。为了了解在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同时确认哪些创新的作法是可行的,麦肯锡顾问公司花了三年的时间,针对多家全球性企业的创新流程做了深入的研究,归纳出几项创新的重点原则
首先,努力才能顿悟,对于许多人来说,创新是灵光乍现,好像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打到,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根据这样的看法,企业应该聘请一些有洞察力并且会逆向思考的人,提供他们优渥的环境,给予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想出绝佳的创新点子。但是事实上却并非这样,创新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那百分之一的灵感。
如果没有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当我们坐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打到,只会感觉「好痛!」根本不会去发现万有引力。假使把创新想成环环相扣的一连串活动,创新是开始于新点子的发想,结束于成功地将点子商品化,后面的阶段,也就是将点子作细部发展的流程,才是最花时间的。
很多人都擅长于发想出新点子,但却拙于将点子作细部流程的发展规划。我们并不是说好的点子不重要,而是要跟大家强调,后面的流程发展才是最困难的。你去问路边卖菜的阿婆,她可能也有不少新点子,但要将这些新点子一步步发展到能够商品化,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我们应该要非常清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在确定问题的瓶颈出在什么地方,导入新点子才会有意义。
接下来,要准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来规划新点子的执行流程,成功的创新计划,往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于是几年的时间,才能够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