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瑾 2013-03-13 (
www.ftchinese.com)
“这有既定程序,好像不该我来回答,目前我还不知道。”当周小川被问到是否会留任时,这位刚过65岁生日的中国央行行长,以一贯的谦和不失幽默的风格微笑回应。在周三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还表示,中央银行过去也有“做的不准”、“做错”的地方。
中国“两会”期间,央行的发布会一向备受市场关注。作为一家以技术官僚为主的机构,央行风格偏于务实,发布会信息含量较高。在周三的发布会上,周小川表示,今年将奉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策强调中性取向,不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稳健”一词(或者可以加上2008年后的“适度宽松”),再次昭显了中文的神奇:是“稳”还是“健”,是2011年的“稳健”还是2012年的“稳健”?按照一位经济学家的说法,“稳健”体现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松的时候可以紧一点,紧的时候可以松一点。
在全球央行竞相量化宽松之际,货币政策已不再是松与紧的问题,而变成了这一轮“大宽松”时代何时结束,新一轮何时到来的问题。中国央行也备受通货膨胀及“货币超发”等指责。不少经济学家都赞同一个说法——高达百万亿的货币存量是高悬于中国经济头顶的堰塞湖。但周小川对此表示了明确的否定。
周小川认为,除了特殊时期之外,中国一般都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稳定,而规模巨大的货币存量主要是中国金融货币体系特点造成的。的确,过去10年,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保持了相对低且稳定的通胀率。从这个角度而言,央行执掌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合格的。
有趣的一点,倒是央行制定的2013年货币供应量增长13%的目标。虽然周小川表示今年货币政策强调中性取向,但对比去年、前年的实际数据,今年的目标事实上显得略紧,也低于经济学家的平均预期。
过去10年中,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速超过17%。考虑到中国的货币深化以及经济周期,今年货币供应量增速或许会大幅高于央行目标。问题在于,央行是否会为了达到货币增长目标而过分收紧呢?这无疑会对经济造成扭曲,也是今年值得关注的一个重点。
众所周知,货币政策要服务不同的目标,中国尤其如此。周小川指出,中国货币政策要为四项目标服务,一是保持低通胀,二是促进经济增长,三是促进就业,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周小川承认,这四个目标彼此存在矛盾,但他并不认为这是困境,而将其视为中国货币政策方向需要做的“权衡”:“你不能光为了实现一个目标,牺牲别的目标太多。”
这听起来高深得像一门艺术,也多少有点和稀泥的感觉,毕竟国际央行的货币政策往往就关注两点:通胀与增长。因此说,中国央行行长不容易当。经济学家余永定在卸任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之后,就曾公开表示“中国没有伯南克”。换而言之,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决定都是集体决策,涉及不同部门,央行往往只是其中一端,权力有限,中国并不存在类似美联储那样超然而强大的机构。
从2002年开始,周小川开始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是中国迄今任期最长的央行行长。他在职期间,中国经济不仅经历了“入世”之后的高增长,也面临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挑战。周小川被认为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推手。他偏于市场化的风格,也为他在国际社会赢得不少好评,曾被《欧洲货币》评为年度全球最佳央行行长。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两会”,周小川当选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这被普遍认为是为他留任铺路。但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百分之百肯定,所以周行长自己表示“不知道”,并不完全是遁词——中国的事,你懂的。
或许,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提升,可以从央行行长人选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