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而牛气的外资经济给我国经济布上了殖民的色彩
在我国的外资经济,已经有6000多亿美元,即50000多亿人民币的资产。外来投资者,大多都是一些有经验的老牌资本家。特别是近些年来,进入我国的外资经济中,属于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外资经济越来越多。世界五百强企业是全人类最强大的企业,有够宏厚的资本量,够高的管理水平,够强的技术力量,够深的文化功底。外资经济,与我国国有经济相比,强而牛气;与我国民营经济相比,大而牛气。外资经济实质上成了我国的骨干经济。
殖民经济色彩
国有企业,大而不强,老而不尊;民营经济心理不健康,生理不健康,是长期受贱视,在贱视中琶琶缩缩成长着的经济,是尚末长大的经济。我国民族经济整体地表现为弱而无力,仰人鼻息。外资经济牛气冲天,钢气十足。属于本国国民所有的经济才是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叫做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外资经济,不能算我国的国民经济,不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是投资者所属国家的国民经济。如投资者是美国人,他的企业产出,美国的统计部门会将其统进美国的GNP。如投资者是日本人,他的企业产出,日本的统计部门会将其统进日本的GNP。在一国范围内的经济产出量叫做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一国的GDP,既包括本国国内的国民经济产出量,也包括外国的国民经济在该国的产出量。在一国经济中,本国的国民经济表现为弱势,外国的国民经济表现为强势,GDP中,外国的国民经济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又有谁能否定其殖民色彩呢?
过去,西方列强借助坚船利炮,到处殖民,无非是为了发财;现在,主要是采取强势资本输出的方式,实现经济殖民,其目的也是为了发财。在旧殖民时代,中国只被殖民了一半,是打进来的;今天,外资经济成了我国的强势经济,是请进来的。
世界经济,在西方人经济思想的主导下,都认为,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是好事。但是,就我国在利用外资问题上,有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1) 比例问题。如果外资比例过大,就压住了民族经济,没有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自立、自强、自富。另外,外向型经济比例过大,就完全将我国的经济置于世界经济的海洋之中。在政治上,作为外商,最终要服从本国的最高利益。所以,外向型经济比例过大,政治上、经济上,都可能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因素。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GDP总量也是1万多亿美元,外向型经济的比例已经很高。
(2)不应该媚外资,贱内资。资本有如流水,哪里低就往哪里流。我国客观上已经存在非常优惠的引资条件,一是有无限供给的便宜劳动力;二是土地相对便宜;三是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四是有强大的政府把住局面。只要将基础设施搞好,治理好政治文化环境,将信息发布出去,就应该有足够的外资进来。
我国的当务之急,是打造内资,培养民族经济,培养国民经济,重视GNP的增长。我国不是资本不足,而是资本过剩,一国的银行存款,就是一国的投资能力。我国的银行存款余额近15万亿元,确定10%的准备金率,现有的银行存款就能形成100多万亿的投资能力。提高民营经济的心理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资信度和贷款能力,才是发展我国经济的关键所在。抓住了这个关键,才会有高效的微观经济,中国就会既有钱又有面子。依靠外资经济,提高GDP数量,突出表现为政府政绩大了,国民得到的实惠却十分有限。一项外资进来,在四,五年内,只增加一些就业人口,大钱都进了外商的口袋。
摘自《共富方略》——第三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思考(第七章)
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
============================================================================================
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 21 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尽管时间因素很快冲淡了它们曾经带来的巨大震荡,但中国已然成为国际资本新的冒险乐园。
惊人的外资控制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收购已经取代投资建厂从而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方式。
据统计,2005年,国内并购案创记录地达到1251宗,数量上,外资占比在10%以上,而且外资的收购标的额,平均高出内资收购的50%。一般而言,外资收购中国企业,坚持着“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率必须超过15%”的“三必须”原则。
从行业上看,银行、保险、电信、汽车、物流、零售、机械制造、能源、钢铁、IT、网络、房地产等,凡此种种,这些热门行业都已经有外资进入。并购方阵营中,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最多,占比超过30%,欧盟企业次之,约占27%,其余来自东盟和日本等。从资金来源看,国外收购资金主要包括两种:跨国企业、QFII及各种私募基金,而且,近年来国际私募基金逐渐成为并购的主角。
网络及IT行业是私募基金传统上的偏爱行业,不过,种种迹象表明,私募基金的兴趣已经逐渐转向金融业及其它产业。金融业方面,2004年新桥资本最终控股深发展银行;高盛领导的投资基金,联合德国安联公司购买工行9.9%的股份;淡马锡(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购买建行5.1%的股份;凯雷收购中国太平洋寿险公司24.975%的股份等等。
产业方面,华平基金入主哈药股份;凯雷收购徐工机械(尚待中国有关部门审批);高盛下属基金入股海王生物及控股双汇;摩根斯坦利下属基金收购山水集团(中国最大的水泥企业)、美国Best Buy控股五星集团(中国第四大消费电器连锁商);美国卡特彼勒计划收购厦门工程机械、广西柳工机械、河北宣化工程机械以及山东潍柴动力等;瑞士豪西盟(Holchin B.V.)拟通过定向增资发行A股方式最终控股G华新(中国水泥龙头企业)、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入股湖南华菱管线;英博啤酒收购雪津啤酒;美国AB公司收购哈啤;佳通收购桦林;DSM战略投资华北制药……
所有这些案例都在近年间发生,尽管时间已经慢慢冲淡了它们所曾经留下的巨大振动,但当我们很不完整地罗列出这些时,我们的心还是忍不住会被揪动,很显然,中国已然成为国际资本新的冒险乐园。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比如玻璃行业,该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的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着;20%的医药行业在外资手中;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国外品牌。
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
追问常识
时至今日,中国确实已经到了重新审视外资角色的时候了,至少有三个问题必须一再追问:中国还需要外资吗?继续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合理吗?外资危及中国的经济安全了吗?
为什么吸引外资进入?核心目标有两个:补充国内储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外汇储备增长过高过快,银行业整体出现流动性过剩,许多引入外资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动用所获得的外汇去购买外国设备和其他产品。这些外汇仅仅被卖给央行,而央行只好用该笔外汇购买美国国库券。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外资在中国绕了一个圈子,又流了出去,中国只得到美国国库券利息收入,而外资则获得至少1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为什么国内这么好的机资机会一定要给外资?
再者,外资能带来先进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吗?未必。以中国汽车业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业受到严格控制,外资主要来自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结果却导致中国汽车市场10余年始终死气沉沉,价格也居高不下,国内合资方并未如愿以偿地得到技术和管理经验。只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业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行业整体水平才有了本质性的提高。
所以,引进外资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得到技术,相反,要看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外资只有在面临市场竞争时才会带来技术和管理经验。
既然如此,进一步讲,给予外资国民待遇——而不是超国民待遇——应该是重新审视外资政策的根本与核心。多年以来,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我国一直实行鼓励外资进入,并为外资提供了诸多超国民优惠政策,涉及所得税率减半、优惠价供应土地、“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等。
今天,中国已经不再是外资企业低成本的生产基地,相反,中国成为外资最大的目标市场,如果继续给外资以超国民优惠政策,对内资企业将是一个极大的损害,扭曲了整体经济环境,不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
外资进入是否会危及国家经济安全?事实上,即便是在强大的美国,对外资的并购也是极为谨慎的。除了广为所知的《反垄断法》确保外资收购不会形成市场垄断之外,美国还有专门机构对外资并购进行经济安全审查,而履行这项职责的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去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以及阿联酋迪拜公司收购美国六大港口等事件中,收购方都曾受到CFIUS的审查。
不但如此,对于大型的跨国收购,还可能要遭遇美国司法部和美国对外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反垄断审查。更不用说,一旦涉及国防、能源、高科技、传媒、航空、国土资源等敏感领域和战略资产,经济安全审查就成为必经程序。
中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资进入中国的产业分为鼓励类产业、限制类产业和禁止类产业三类,规定了外资禁止进入和限制进入(不能超过51%股权比例)的产业,实质上也是对外资收购建立了一道安全屏障。尽管《规定》对到底怎么才算危及“国家经济安全”语焉不详,但的确很有必要。(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时卫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