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5600 32
2007-08-30

lyy发来短信,邀请我来讨论农民工问题。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提议在这里统一发个帖子,作为大家讨论问题的起点。

我不知道lyy是谁,查了一下帖子,我猜想他一定是独博士了,估计还是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看到他持续的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我想他硕士论文也是研究这方面的,估计做博士论文也是这方面的了。

不是因为lyy要做博士论文了,我们就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而是问题本身就很重要,因而我们要讨论它。

对于地道生长在城里的人来说,农村、农民、农业似乎遥远了点,见到的只是衣衫褴褛,从事低等工作的农民工罢了;对于大部分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来说,农村、农民、农业他们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太熟悉了,我们甚至遗忘了它。

陌生,我们就很容易片面的理解它;熟悉,我们就很容易忽视它。黑格尔曾经说过,熟识未必真知。在冒着片面与忽视的风险的时候,问题本身就很重要了。什么是这个问题的基本问题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答案就在其中了。

什么是农民工的基本问题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回答。在不同的回答中,我认为:“农民为什么要离开他们的土地?”是农民工的基本问题。似乎道理很简单,如果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就没有所谓的农民工了,没有了农民工,那有农民工问题?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下去,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基础性。这个问题梳理清楚了,“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城市等相关问题也就清楚了。

lyy发过帖子说:“农民工都进城了,谁来建设农村?”。我曾经尝试这样回答他:

“农村土地有个容积率,即多大面积能够留住多少劳动力人口能够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其实,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的容积率太高,老百姓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自然的流向转移,而这种转移是一种市场规律的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在合适的容积率下,农村自然的发展。虽然,可能局部地区出现大量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劳动力暂时短缺,但这是一个短暂的问题。如果当地的土地容积率很低,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可能其他地方的劳动人口回补充这个缺口的(农业有钱赚,自然会吸引一部分人回来的)。因此,我不认为,劳动力转移了,新农村谁来建设是3农问题的关键。”

道理很简单,我们可以这样做个类比:这不就是一个生物身存的种群分布密度问题吗。山中的老虎多了,多余的老虎一定是要走出去的。对于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个设计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自然的演化问题。

与此相关,我们就很容易梳理这样一些问题了。中国能提供一个什么样规模的农业?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什么样规模的农业?什么样规模的农业能适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根据农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因素,是相对比较容易算出我国的平均土地容积率和区域容积率的。通过它我们就能估计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个劳动力数量就是农民工的基数。城市需要多少劳动力?与这个基数做个比较也就清楚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了,也就清楚中国的发展问题了。

在供求的市场关系中,其他的问题,诸如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保障问题,就是城市劳动力制度的问题了。我们不能说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他就是一个规定的问题了(可能这个问题很复杂)。

对于广大的农村,农村的联产承包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曾在一定时期对农村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自有土地的容积率的产出不足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农民只能靠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求得生存。这样,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相对剩余的土地就需要重新的组合利用,而这个问题就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我们不否认历史、文化、教育、制度等发面对问题本身的影响,甚至可能有些影响是巨大的。但,我们始终认为经济的规律提供给我们“农民为什么离开自己的土地?”的基本洞见。

因为是大家讨论,我只能是依据自己粗浅的理解,多说了几句。

因为不清楚lyy想问的问题,我也只能说这些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0 1:00:4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30 01:07:00

lyy发过帖子说:“农民工都进城了,谁来建设农村?”。我曾经尝试这样回答他:

“因此,我不认为,劳动力转移了,新农村谁来建设是3农问题的关键。”

道理很简单,我们可以这样做个类比:这不就是一个生物身存的种群分布密度问题吗。山中的老虎多了,多余的老虎一定是要走出去的。

假如离开的老虎都是年轻力壮的,山中的猴子也可能成为霸王!!!

农村中的精英都选择了离开,农村谈何发展,如何建设新农村!!

即使是部分地区精英进城也会影响本地新农村的建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 23:39:00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估计这事情是发生过。不过问题不是猴子当不当霸王的问题,而是极有天分的老虎为什么会“虎落平阳”?

“用脚投票”,这就是市场的选择。新农村建设也得一定程度满足市场规律。农村、农业、农民也有自己历史的地位和过程。

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不是在于劳动力的贫乏,而是与市场经济的适度协调。新农村不是老百姓穿的“新外套”而是“里外全新”。

假如一个村有地1000亩,人口1000人,人均1亩。按当时的平均生活水平,人均2亩生活有基本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至少500人是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部分或全部)不离开土地,新农村如何建设建设?离开土地应该是精英呢?还是老弱病残呢?这个道理很简单。生活中的事实是:老弱病残往往沦为乞丐;精英等就是进城的打工仔。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是:必要的土地容积率。

大量事实证明,能在农村生存下来的农民,而且日子过得蛮红火的,才是真正的农村精英。这是自然与市场淘汰的结果。因而,新农村建设不缺乏精英。

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就是走出去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这是中国农村的现状所必然的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 0:21:1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 00:15:00

新农村建设核心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就是: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解决把农民当成市民问题。

农民与市民有什么区别呢?答案一定很多。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市民是有自己的工作单位的,可以自己当老板,绝大部分是员工(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民没有工作单位,自己既是员工,又是老板(拥有土地)。

不要小看这些差别,这里就隐含着农民与市民的全部秘密。市民的保障在单位,而农民就在自己了。此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农民才知道。

由此看来,至少新农村建设,对于个体的农民需要一个单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 0:26: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 11:41:00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呢?

如果是农村自发组织的,就缺少了约束;如果是管办的,就多了些形式;如果是老板组织的,就囿于土地是工人自己的。

谁能对这个“单位”负有法律意义上的责任呢?

这种“单位”不仅仅是“经济互助”式的组织,而是市场意义上的组织。

怎样破解这个难题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3 14:10:00

如果我们按照“农民为什么离开自己的土地?”进一步深入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单位土地的容载率是不断下降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需要更大的生产效率、更大的产出。而生产效率对于农业来说是有一个极限过程的(尤其在农业效率明显低于工业效率的时候),因而为了更大的产出,人均土地占有必然增大。作为直接的后果是将有不断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直到一种均衡。

作为更进一步的结果,农民工问题就是三农问题中除解决“单位”问题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农民工离开自己土地的过程就是中国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由传统的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的必然进程。

说的更通俗一点:农民的“单位”问题是解决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的发展问题;农民工问题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这两者环环相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