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149 2
2013-03-17
电视连续剧《蜗居》里的女主人公海萍,为了在大都市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不惜付出她和她的丈夫所能付出的最大的代价:搜光了她和丈夫、以及自己父母和公公婆婆的多年积蓄,背上了为期15年或30年的沉重的房贷。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在如今我国各个一线城市里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现在问这样几个问题:
1.海萍如此不惜代价地买房子是为了满足她什么样的需要?
2.房子的效用是什么?
3.什么是效用?

提出上述问题跟大家讨论,主要目的是想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以及效用与价格的关系。请大家各抒已见。

海萍买房子是要满足她和她的家人在大都市扎根定居的需要。
这部电视剧告诉我们:海萍和她的丈夫都出生于小城镇,都考上了设在大都市的名牌大学,毕业后留在大都市工作。海萍通过她自己的亲身体验,目睹了大都市和小城镇在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方面的巨大差别:就业机会的差别、商业机会的差别、社会收入水平的差别、个人发展空间的差别、一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上的差别,等等。于是下决定要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在大都市扎根定居。
大家都是人生父母养的,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大都市人,可以尽享现代都市文明的成果?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贫困、落后、闭塞地区,就得在那里过完自己的一生?大都市人宁有种乎?北京人宁有种乎?上海人宁有种乎?
因此,海萍给自己定下了生活目标:不仅要让自己和自己的丈夫此生在大都市中工作和生活,而且要让自己心爱的女儿从小就在大都市中长大,成为大都市人。而这一生活目标,主要寄托在一套位于大都市的属于自己的房子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多苦多难她都愿意。她可以不惜搜光她和丈夫及双方父母的多年积蓄,她心甘情愿地当几十年房奴,她心甘情愿地同时打两、三份工,天天跟她的丈夫吃挂面。
经济学告诉我们: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以后,需求就会相应减少。而上述海萍的例子告诉我们,为什么尽管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涨成了“天价”,许多购房者的购房决心仍未动摇?“刚需”仍然减不下来?
许多经济学家和ZF官员频频劝告年轻人:买房不如租房。经济学家们耐心地帮年轻人算账:租房如何如何比买房合算;经济学家们还举外国的例子:发达国家35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租房住的。但是,经济学家没有说的是,其他国家没有中国这样的特殊国情: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小城镇和大都市之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差别如此之大,因此,其他国家的人们移居大都市的欲望也没有中国人这么大。租房虽然可以暂时满足人们遮风避雨和晚上睡觉的需要,却无法满足人们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扎根定居大都市、做大都市人的需要。如果在大都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即意味着在这个越来越多的人口想要挤进来的地方拥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而租房却不可能有这种感觉,随时有可能被房东从房子里赶出来,到头来也只能是大都市里的一个流民、漂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3-22 01:30:53
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25 09:36:14
位于大都市的一套房子的效用是什么?它的效用就是:使房子的拥有者在大都市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使房子的拥有者及其子女拥有在大都市长期定居的权利,使房子的拥有都及其家属拥有长期分享大都市就业机会、商业机会、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人文资源,等等的权利。这个效用太大了,这就决定了许多有强烈购房愿望的购房者对房子的“可接受价格”极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