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4659 3
2013-03-19

拿学术开开心-锚定效应(1) (作者博客)


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前发过,下面是修改过的内容

Anchoringeffect(锚定效应) 到底是什么?

特韦尔斯基和卡尼曼教授说:锚定效应就是“Different starting points yielddifferent estimates, which are biased toward the initial values. We call thisphenomenon anchoring”。穆斯韦勒教授说: 锚定效应就是 ”Theassimilation of a numeric estimate to a previously consideredstandard” .......[1]

怎么样,没看懂吧?

看到这么短的一句英文你可能还是不太明白"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究竟是什么,你看不懂的原因并不完全因为你的英语太烂,因为由于英语太烂而看不懂的情形只占总原因的...咳咳....90%左右(还不好好学英语!),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用的是比较严谨的词汇。

不过这时候你不要慌,发型保持好,因为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一个学者的风度。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就明白了。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实验,研究锚定定理不知道这个实验就好比整日宣称自己研究日本爱情动作片的人不认识苍老师一样,是会被人鄙视的。
实验发生在距今40多年前 [2]: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一天卡尼曼(以下简称"卡君")和特维斯基(以下简称"特君")教授把他们的学生分成了2组,关在两个教室里。然后拿了个刻度为0-100的轮盘分别两组同学面前转。

放在第一组同学的面前的轮盘转了个10,于是卡君问他的学生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联合国里面非洲国家占的比重比10%高还是比10%低阿?(我分析当时他的学生们肯定都以为教授忘备课了 不好好讲课搞智力测验) 不过为了期末的成绩,同学们都认真回答了高或者低。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以后卡君问他们的学生第二个问题:你们觉得联合国里面非洲国家的比重占百分之多少啊?把答案写在小纸条上,否则不许回家吃饭!

同学们回答完以后老卡把小纸条收了上来,然后用计算器一摁:第一组同学平均认为联合国里面非洲国家占25%。

算完之后卡君和特君又窜到了第二组同学那里转轮盘,第二组同学的轮盘转了个65。
于是老卡又问第一个问题:孩儿们,你们觉得联合国里面非洲国家占的比重比65%高还是比65%低?同学们回答完高或者低之后老卡又问第二组同学第二个问题:你们觉得联合国里面非洲国家的比重占百分之多少哪?同学回答完后老卡一算:第二组同学平均认为联合国里面非洲国家占45%!

好了,同样的第二个问题: 两组人的答案竟然差了不少!(25% vs. 45%)
卡君和特君发现 同学们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竟然受到了第一个问题中轮盘数值的影响!第一个问题问的数值低,第二个问题回答的就低; 第一个问题问的数值高,第二个问题回答的就高!

这个结果是因为学生们脑残吗?显然不是,因为这个实验是70年代做的 当时脑残还不像今天这么普遍。(当然,后来老卡和老特怕这帮死孩子为了应付教授胡乱答题,又引诱另外一些同学说答对了奖励100块钱,结果发现了相同的结果。)

特君和卡君很激动,他们把这个现象命名为 "Anchoring effect" (锚定效应) 意思是说第一个问题中的数值 (也就是定义中的 starting points 或者initial values 和previously considered standard)像锚一样把人们的判断给固定住了。 (不过笔者后来想要是特君和卡君当年两组轮盘都转了50该怎么办,后来在卡君赠送给我导师的一本的书里才知道原来当年轮盘做了手脚,只能转出10和65.....这两个教授把自己的学生都坑了......)

自此以后, 至今快40年轰轰烈烈的锚定效应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40年中各路高手纷纷登场,好戏即将上演......

本期主要登场人物:
卡君: 本名 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2002年以前景理论与实验经济学之父弗农·史密斯平分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行为经济学领军人物。

特君: 本名 阿莫斯.特维尔斯基 (Amos Tversky),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卡尼曼教授共同完成前景理论,可惜于1996年逝世,因此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失之交臂。卡尼曼教授曾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对纽约时报说: 我感觉这是我与阿莫斯共同得的一个奖项,我们像双胞胎一样至少工作了十几年。

关于锚定效应的一个简单例子:
你可以找2组人,把他们分关在两个屋子里面做这样一个实验(记住,是2组人,不是2个人)
问第一组人:
爱因斯坦去世的年纪比95岁高还是比95岁底? (这里面"95岁"就是所谓的锚)
爱因斯坦去世的年纪是多少?
问第二组人:
爱因斯坦去世的年纪比60岁高还是比60岁底? (这里面"60岁"就是所谓的锚)
爱因斯坦去世的年纪是多少?


如果每组人的数量够多,你很可能发现第一组的答案要高于第二组的答案。

References
[1]Mussweiler, Thomas. (2002). The malleability of anchoring effects. ExperimentalPsychology, 49(1), 67-72.
[2]: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4). Judgment under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New York, N.Y.), 185(4157),1124-3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3-26 13:15:58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7 16:24:22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7 16:25:45
噗!你真幽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