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于分粥的故事表示存疑, 像是模拟出来的数学游戏故事,先有结论后有故事。
另外,仅就其中几点表达个人看法:
(1)轮流分粥的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不太明白轮流分粥的制度与最后主持人拿最后一碗的轮流分粥之间有什么关系,姑且不论。就轮流分粥而言,是如何造成“资源浪费”的呢?按文中的叙述是"只有一天能吃饱,其他二十九天都饿得发慌"。最后达到“每个人都有一样的一碗,而最终保住了性命”,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情! 前后一对比,这意思就是说,如果每天粥的总供给量和每个人的需求是恒定的,主持人得吃掉一锅,才能做到把二十九人份从“饱”挤成“不饱”甚至“饿死”。那倒确是浪费了资源,撑死了一个,饿死了二十九个。问题是,在平均分配就能保证所有人都不仅不会饿死还能吃饱的情况下,主持人为什么要多吃?还要多吃那么多?这个主持人这么不理性?
可能有人会说,平均的时候每个人刚好能饱,主持人出于自私,总想多分一点。也就是说,多出来的量,并没有达到一锅,可能只是一小半碗甚至更少。那么我分两种情况来说。
(a)主持人多吃的量不易被察觉
这种情况下,第一:效用虽然不高,但是却也是正效用,所以最有可能发生。但这个时候,多吃的量很难引起别的发现,也就是说不会让别人感觉到明显的饿甚至饿死。这种情况下,发生制度变化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每个人都有机会这么做,于是形成长期的稳定契约关系。
(b)主持人多吃的量很明显
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是二十九个人把这一个人暴打一顿,夺走他这一碗饭分吃掉。建立一套惩罚机制,远比坐成一圈文绉绉的讨论最优分配方案的交易成本更低。因此,建立风险机制,让主持人自己考虑机会成本、期望效用等,让他明白多吃这一口饭的边际成本实在太高,这样似乎更有效。
综合而言,问题(1)轮流分粥造成了资源浪费吗?我个人的看法是,根本不会。因为如果总量只能保证“一个人吃饱而二十九个人挨饿”的话,根本不可能再有“三十人都吃饱”的情况发生。这两者的约束条件就完全不同。
所以,我不相信结果说让主持人分最后一碗能达到“三十个人都吃饱”,如果约束条件不变,或者惩罚机制不建立的话,同样有人饿死。比如说几个人勾结等。
(2)这一帮人如此理性?
首先题外的话是,这帮人可真有闲心,预难还在琢磨公平正义的制度,并且为此付出一个月一个月的实践。当然,假设这是成立的话,这些人过于“高度理性”。他们对围困多久,多久会被救出来,似乎胸有成竹。粮食总量够吃不够吃,每天分配多少,每个人吃到多少算是总效用最高,真是了如指掌。还有机会讨论是不是达到帕累托最优。
一般在预难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明天的粮食在哪里”。按照近期的期望收益高于远期的话,不冷静的预难者会在预难初期吃掉大多数粮食而在后期挨饿。所以,围困的关键问题不是同一天里谁多吃少吃,而是如何在每天都有粮食吃的问题。约定了每天的粥的供给量,产权配置一确定,同一天里的每个人总能达到最终的较优化配置。
所以,在很多著名的绝地生还的案例中,关键起作用的制度就是,合理的安排初期吃什么、中期吃什么、最后吃什么,一直安排到,万一什么都吃完了还没有人来解救自己又怎么办。而把大多数心思只花在每个人吃多吃少怎么吃这上头的,甚至一窝蜂抢的,要生还真还得再努力。
即便是如此,这些人也不是理性的。因为存在太多无法预测的事情。做选择或者判断的信息不够。
(3)公平等于效率最高吗?
公平和效率,历来被人所关注,两者常常并不吻合。我们的先富带后富,是典型的以效率换公平的例子。这个故事中的绝对平均能够保证所有人最终能够安然无恙的等到救援人员,是共产主义想法:物质不稀缺。
这个故事编造了理性经济人的“自利”动机,但是扭曲了这种理性,并且忽略了约束条件,前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