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436 8
2007-09-02
分粥的故事
在大兴安岭的深山里,有三十个矿工被大雪困隹,无法下山,只得呆在小木屋等待春天的到来,他们储备了一些粮食,如果计划的好的话,用来熬粥勉强能让他们度过这段艰苦的日子。 他们没有计量工具,也没有带刻度的容器,每天分粥成了一个难题。怎样才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呢?他们试验了很多种办法。
第一次,他们指定一个分粥人专门负责给大家分粥。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一个人,结果还是一样,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糨总是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这碗粥中体现得一览无余。
第二次,他们认为大概是指定的人不够公平,只要民主选举出一个大家都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就能解决问题。起初这个公认品德较高的分粥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之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人腐化,就又把他罢免了。
第三次,他们修改了规则,在分粥人之外又增加了一个监督员,起初这个规则运行的还不错,但是后来分粥人和监督人开始暗中勾结,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这两个拥有权力的人分的粥最多。规则又失败了。
第四次,他们干脆民主选举了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了完善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花样翻新的方案,分粥委员会便会据理力争,粥还没分完就变凉了。这个制度效率太低了。
第五次,三十个人谁也信不过谁,于是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可是这样就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又给与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月之中只有一天能吃饱,其余二十九天都饿得发昏。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第六次, 三十个人为了互相制约,决定无论谁来分粥,怎样分粥,其他人都可以提出异议,一票否决。这回可真是公平了,每个人的意见都能体现出来。可是到了最后,粥根本分不下去,谁也喝不着了。
第七次,他们终于找到一种好规则。每个人仍然轮流主持分粥,只是作了一个巧妙的限制:分粥的那个人领最后一碗粥。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规则下,三十个碗里每次都是几乎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明白,如果他不把粥分均匀,那么最少的那一
碗一定是属于他的。就这样三十个矿工终于保隹了性命,在粮食吃完之前等来了雪化开山的日子。
开往澳洲的囚船
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它的邻地。这样辽阔的大陆,地广人稀,怎么开发呢?英国政府招募了很久,但是没有人愿意远渡重洋,到荒凉的澳洲去搞什么建设。英国政府没办法,于是决定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就算是让他们赎罪了。
英国政府把向澳洲大规模运送犯人的工作承包给了一些私人船主,按照船上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当时那些运送犯人的船只大多是由一些破旧的货船改装而来,船上设备简陋,没有什么医疗药品,更没有医生。船主为了牟取暴利,尽可能地多装人,因此船上条件十分恶劣,很多人还没有看到澳洲长什么样,就已经在长途航行中死去了。
3年以后,英国政府发现: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其中最严重的一艘船上424个犯人死了158人,死亡率达37%。英国政府花费了大笔资金,却没有达到大批移民的目的。况且。罪犯的生命也应该得到尊重,英国政府因此还受到人道主义的遣责。
为了降低死亡率,英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每一艘船上都派一名医生负责犯人的医疗卫生,同时对犯人在船上的生活水平做了硬性规定。可是这些措施不仅没有把死亡率降下来,有些船上的监督官员和医生竟然也不明不白的死去,原来一些船主贪图暴利,贿赂官员,官员如果不肯同流
合污就被扔到大海里喂鱼了。
政府又采取新的办法,把船主都召集起来进行培训,告诉他们要珍惜生命,要理解去开发澳洲是为了英国的长久大计,不能把金钱看得比生命重要。但是情况依然没有好转,船主的觉悟还是那么低,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终于有一位英国议员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政府给船主报酬是以上船人数来计算的。拿到钱的船主们自然对犯人的死活漠不关心。英国政府随既改变制度,不论上船装多少人,到了澳洲下船的时候再清点人数支付报酬。
自此以后,船主主动请医生跟船,在船上准备药品,改善生活,尽可能让每一个上船的人都健康地到达澳洲,一个人意味着一份收入,于是死亡率降到1%以下,有此船只运载几百人,经过几个月的航行,竟然没有一人死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2 02:37:00
好好好,太经典不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3 10:10:00
以前听过没这么全,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3 18:36:00

不知道用"少数服从多数"来分饼会分成什么样子...

而且看来用"代议制"的方法是分不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3 21:39:00

个人对于分粥的故事表示存疑, 像是模拟出来的数学游戏故事,先有结论后有故事。

另外,仅就其中几点表达个人看法:

(1)轮流分粥的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不太明白轮流分粥的制度与最后主持人拿最后一碗的轮流分粥之间有什么关系,姑且不论。就轮流分粥而言,是如何造成“资源浪费”的呢?按文中的叙述是"只有一天能吃饱,其他二十九天都饿得发慌"。最后达到“每个人都有一样的一碗,而最终保住了性命”,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情! 前后一对比,这意思就是说,如果每天粥的总供给量和每个人的需求是恒定的,主持人得吃掉一锅,才能做到把二十九人份从“饱”挤成“不饱”甚至“饿死”。那倒确是浪费了资源,撑死了一个,饿死了二十九个。问题是,在平均分配就能保证所有人都不仅不会饿死还能吃饱的情况下,主持人为什么要多吃?还要多吃那么多?这个主持人这么不理性?

可能有人会说,平均的时候每个人刚好能饱,主持人出于自私,总想多分一点。也就是说,多出来的量,并没有达到一锅,可能只是一小半碗甚至更少。那么我分两种情况来说。

(a)主持人多吃的量不易被察觉

这种情况下,第一:效用虽然不高,但是却也是正效用,所以最有可能发生。但这个时候,多吃的量很难引起别的发现,也就是说不会让别人感觉到明显的饿甚至饿死。这种情况下,发生制度变化的可能性非常小。并且每个人都有机会这么做,于是形成长期的稳定契约关系。

(b)主持人多吃的量很明显

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是二十九个人把这一个人暴打一顿,夺走他这一碗饭分吃掉。建立一套惩罚机制,远比坐成一圈文绉绉的讨论最优分配方案的交易成本更低。因此,建立风险机制,让主持人自己考虑机会成本、期望效用等,让他明白多吃这一口饭的边际成本实在太高,这样似乎更有效。

综合而言,问题(1)轮流分粥造成了资源浪费吗?我个人的看法是,根本不会。因为如果总量只能保证“一个人吃饱而二十九个人挨饿”的话,根本不可能再有“三十人都吃饱”的情况发生。这两者的约束条件就完全不同。

所以,我不相信结果说让主持人分最后一碗能达到“三十个人都吃饱”,如果约束条件不变,或者惩罚机制不建立的话,同样有人饿死。比如说几个人勾结等。

(2)这一帮人如此理性?

首先题外的话是,这帮人可真有闲心,预难还在琢磨公平正义的制度,并且为此付出一个月一个月的实践。当然,假设这是成立的话,这些人过于“高度理性”。他们对围困多久,多久会被救出来,似乎胸有成竹。粮食总量够吃不够吃,每天分配多少,每个人吃到多少算是总效用最高,真是了如指掌。还有机会讨论是不是达到帕累托最优。

一般在预难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明天的粮食在哪里”。按照近期的期望收益高于远期的话,不冷静的预难者会在预难初期吃掉大多数粮食而在后期挨饿。所以,围困的关键问题不是同一天里谁多吃少吃,而是如何在每天都有粮食吃的问题。约定了每天的粥的供给量,产权配置一确定,同一天里的每个人总能达到最终的较优化配置。

所以,在很多著名的绝地生还的案例中,关键起作用的制度就是,合理的安排初期吃什么、中期吃什么、最后吃什么,一直安排到,万一什么都吃完了还没有人来解救自己又怎么办。而把大多数心思只花在每个人吃多吃少怎么吃这上头的,甚至一窝蜂抢的,要生还真还得再努力。

即便是如此,这些人也不是理性的。因为存在太多无法预测的事情。做选择或者判断的信息不够。

(3)公平等于效率最高吗?

公平和效率,历来被人所关注,两者常常并不吻合。我们的先富带后富,是典型的以效率换公平的例子。这个故事中的绝对平均能够保证所有人最终能够安然无恙的等到救援人员,是共产主义想法:物质不稀缺。

这个故事编造了理性经济人的“自利”动机,但是扭曲了这种理性,并且忽略了约束条件,前后矛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4 23:57:00

真心佩服xxxdg的钻研精神

本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为达成公平的产权分配,分配产权者只能拥有最后选择权,以平衡其分配权。在合同法中也有一原则,合同条款具有歧义的,应按照最不利于合同制定方的意义解释。

如果其中有一个工人学习过制度经济学,那么第一次就能找到最后一次的规则,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