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aotianhuang 发表于 2013-10-26 11:23 
1、劳动价值量的计量,从理论上来说,是必要劳动量。
2、如何计量劳动量?在马克思那里,主要是劳动时间 ...
我的这个公式就是让“价值”从主观上的“个人的劳动力耗费”到“社会的劳动力耗费”,再到“人与生产资料结合产生的劳动生产耗费”,最后,进一步界定为相对客观的“人与生产资料结合产生的符合社会‘必要’需求的劳动生产耗费”!
1、如何计量劳动量?劳动量的公式是:劳动量=劳动力数量(N)*时间(T),劳动量的单位是(人。时间单位);
2、在马克思那里,“价值”不仅仅是“单个人的劳动时间”,而是,参照系的社会之中的劳动力组织生产的总(商品)产量的整体以及平均的“劳动时间”。公式: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劳动力数量(N)*时间(T)】/产量(Q);
3、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许多不能够合理解释的现象,这种不合理现象就是生产是否符合需求,因此,产生了“边际分析”的革命,这种分析不再仅仅是从劳动力以及时间的耗费成本来分析和界定产品以及商品的“价值”,而是,要结合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效用价值理论因此,提出“边际效用理论”,这在当时是造成了劳动价值论的危机,但是,很快有一些从生产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学家也因此得出“边际生产力”理论;
4、我在经过十来年的研究发现两个公式之间的融合:“供求系数=需求量(Q*)/生产量(Q)”或者“需求率(F*)/生产率(F)”这个公式有什么用?主要分析使用价值、效用、边际效用等等与供求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因此,把这个公式引入上述公式,推出: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P)=(N*T/Q)*(Q*/Q)
这里涉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计量关系。通过这个“价值”公式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劳动价值论的一度暂时危机,在我这个公式之中得到了化解,但是,它事实上已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它是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完美”融合!因此,回归用“必要”劳动生产时间来计量劳动生产的“价值”,应该说是更加合理的“劳动生产价值”。这样,劳动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理论就不分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