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128 2
2013-03-27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了商品具有两重性,他说:“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两种用途都与物品本身有关,但关联的方式不同,一种用途是物品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例如鞋,既可作为鞋子用于穿,又可作为商品用于交换。”(亚里士多德 1977年,第39-41页,《政治学》,lg1257a)(西方经济思想史)。传统经济学对于经济价值的认识也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其实并无太大的区别。这种思想的一贯性,反映出人们对商品的经济价值具有两重性有着共同的看法。我们且不论具体的经济价值应该是什么,仅就“商品的经济价值具有两重性”这一点来说,它应该是一个不存在疑问的命题。

虽然如此,但经济学对于经济价值的认识,却一直以来都只限于“交换价值”,而对于另外的一个价值因素甚少考虑。主要的原因是,用于交换的“价值”必须是能够进行计量的,而物品的使用价值无法度量,于是,传统经济学便将使用价值排除在经济价值之外,只把交换价值当做经济的价值。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人们仅仅是把货币标示出来的“价值”——价格,当成是商品的真正的经济价值。于是,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便合二为一,许多经济学的专著,也秉承了这一思想,把价格等同于价值。

必须承认,社会的经济数据基本上都是按照货币量进行计量和统计的,从这一点上看,货币量就是社会经济的价值量。但是,社会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超量发行货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会使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在此情况下,社会经济的统计量自然也会随之增大,然而,这样的统计量增大却并不能表示社会的经济价值真地出现增长!这一严酷的现实,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货币量等价于社会经济价值量的说法。事实上,社会经济是不能够依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来“发展经济”扩大总量的,如果真的那样做,无疑是自欺欺人。

还有一个实际的例子,则是从另一个侧面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那就是,如果一个国家实行币制的改革,使用一种与原货币大小不等的新货币来代替原货币,并不会因此而改变社会的经济价值的总量。我国在建国之初,就进行过一次币制的改革,将原来的旧币一万元兑换成新币一元,整个货币体系一下子缩小了一万倍。相应的社会经济的统计数据,自然也随之缩小了一万倍,但这并不表示全国的经济价值总量也因此变成了原来的万分之一。可见,由货币标示出来的经济价值不是真正的社会经济价值,应该是社会经济价值的总量通过货币的形式产生出的一种货币数据的“映像”。这种“映像”就像人站在“哈哈镜”前所看到的自己的模样一样,真正的经济价值在这面货币的“哈哈镜”(可能是凹面镜也可能是凸面镜)之中,会被货币这面镜子放大或缩小,呈现出部分相似但不完全等同本来形象的一种假象。因此说,通过统计货币量得出的社会经济价值的数据,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是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数据,而是一个仅供参考的虚拟的经济数据。真正的经济价值是隐藏在货币的面具之后的,经济学如果不能透过这个面具看清经济价值的真面目,而是仅仅按照货币量的数据来分析和指导经济,这样的经济理论就难免会有张冠李戴误人子弟的嫌疑。更为可怕的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如果也是两眼只盯着这种货币数据,而忽略了社会经济真实的一面,就有可能将社会经济的发展领入邪路,引发经济危机。

社会经济真正的价值所在,就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各种需求,离开了这一根本目的,奢谈经济价值的多少,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民众现实的基本的需求,简言之,就是“民生”的需求。所以,关注“民生”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口号,也是经济的根本。老百姓就是要有吃、有穿、有房住、有车行、有工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能受教育、过安稳富裕的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为实现民众的这些愿望而努力,一切能够促进这个目的实现的东西都是有经济价值的,反之,无论它如何冠冕堂皇,如果对于促进民生没有任何用处,那就是毫无经济价值的废物。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GDP数据虽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正如以上的分析,它是一个用货币统计的数据,它对社会经济的意义只是虚拟和参考。在传统经济学里,GDP数据的地位被过分抬高,变成了对社会经济状况的根本考量。更不幸的是,许多社会经济的管理者也都把追求GDP数据的增长,当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成了他们日常工作的中心,关注的重点,政绩考核的依据,而关注“民生”,实际上变成了贴在墙上的口号。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一方面GDP数据的大幅增长,一方面许多地方缺衣少食,儿童捱饥受冻,甚至有民工冻死街头。这是一幅很不协调的社会经济画面,这些情况的存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我们快速发展的经济之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我们究竟忽略了什么不该忽略的东西,为什么会有人享受不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以及在经济理论上,对于真正的经济价值是什么,我们是否认识清楚了?在实践中是否真的把握住了?

再看现实的经济,就拿发展最快的房地产业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成分是真正为解决民众的住房问题而考虑呢?ZF高价出售土地,开发商开出天文数字的房价,有职权者占有数以十计的房屋……,结果是:地方的GDP上去了,开发商发财了,占有大量房屋的人捞了一把,真正没房住的穷人,要麽买了房成了房奴,要么买不起房依旧没房。如果ZF对于民用住宅的土地低价供应,对开发商建的住房出售进行限价,对个人拥有的住房数量进行控制,对炒作房价的行为进行打击,那么,GDP可能上不去了,开发商发不了大财了,想占有大量房屋捞了一把的人落空了,但是,房价上不去了,空关的楼房也没有了,真正没房住的穷人能有房住了。

上述的两种做法,前一种主要是以货币为主,后一种则是以民生为主,两种不同的思路和政策,带来完全相反的结果。不难看出,后者才是真正抓住了房地产业经济价值的牛耳。传统经济理论对经济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模糊了人们的视野,扰乱了人们的思维,让人们关注价格、货币超过了关注民众的需求,应该加以彻底的批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3-28 15:33:20
看着挺不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8 18:07:11
这里涉及社会经济量和货币量的复杂关系。经济量包含商品实物、商品效用和劳动量等,这些内容都与货币直接交换。商品实物可以用实物单位计量,其一个内容还好计量,而商品效用和劳动力构成的劳动量就没那么直观,完全是通过主观评价进行货币计量了。

经济量与货币量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只能遵从社会习惯,受社会各种行为影响,如除货币发行外,还有涨价、涨工资、控制商品实物量生产,减少消费和劳动力支出等。因此,经济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无法计量的因素,用货币流通使用量来衡量体现是比较可行的办法,也可以说某个时期的货币量就是该时期的经济量。那种把经济量仅限于商品实物的“价值量”来理解和计量,恰恰是经济学的误区,也违背客观实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