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71416 2229
2013-03-28

   第三篇:关于商品经济(第二产业)的推理(下)

                   ——股份经济之路——


内容提要本篇所要说明的是:或许要在一个乃是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广义”社会主义的意义上,我们才可以相信:由社会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古典资本主义),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一 股份经济的形成

1 一元的小商品经济

    我们假设:在原始小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有一位从事个体手工劳动的小小织布匠;他现在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乃是一架单凭个体手工劳动就能够制造出来的,极为简单的手工织布机。和所在地区其他许多个体手工劳动者们一样,他一天劳动8小时,扣除原材物料消耗,可以(净)生产出1米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已经市场化的〈个体〉劳动的价值原理,这1米棉布=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价值。
    这1米棉布所体现的8(单)元价值,应该如何分配呢?
    由于在这种仅仅使用人力器械的个体手工劳动中,劳动力乃是唯一的生产动力;而作为生产资料的人力器械,现在还只是劳动力的从属物。所以在这位一向主要是依靠埋头苦干才能有所收获的小小织布匠看来,这1米棉布,就很显然是在自己劳动力的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从而它所体现的8(单)元价值,也就理所当然要全部用于自身的生活消费。

    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有一天,这位织布匠在不胜劳苦之中突然灵机一动,将这架手工织布机加以适当改进;结果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却已经可以(净)生产出2米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已经市场化的〈个体〉劳动的价值原理,这2米棉布=16小时〈个体〉劳动=16(单)元价值。
    这2米棉布所体现的16(单)元价值,又应该如何分配呢?
  ……于是这位织布匠开始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因为虽然从比较单纯的“力”〈F〉的角度去看,现在的2米棉布,仍然可以说是在劳动力的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但是从比较完整的“功”〈W = FS〉的角度去看,这增加的1米棉布(由于并非要增加劳动力投入),则是在比以往显著增大的程度上,要归功于已经得到改进的生产资料的作用〈S〉。
    面对这种愈来愈发人深省的局面,我们这位织布匠,他究竟是应该继续坚持从“力”的角度看问题,一如既往将这2米棉布所体现的16(单)元价值,统统用于自身的生活消费,使之比周围个体劳动者们高出一倍呢?还是应该逐步改从“功”的角度看问题,从而不再忽视生产资料的作用,一反往常地将这增加的1米棉布所体现的8(单)元价值分离出来,积累起来,用于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以求从中获取某种更大的好处呢?
    在这个虽然仅仅是人力器械的改良(例如近代英国个体手工纺织行业中,各种人力器械竞相改良时期的情况),却已经是在一种模棱两可的程度上,可以引起某种变革的历史关头;我们这位不再甘于平庸的织布匠毅然决然做出了比较客观,也比较有利的第二种选择。他咬紧牙关,坚定信心,日复一日地将这增加的1米棉布所体现的8(单元)元价值分离出来,积累起来,……整整十个三百六十五天,总共积累起29200(单)元价值。  
    他计算了一下:用积累起来的这笔资金,如果不是投入到消费资料领域,而是投入到生产资料领域,将可以开办起一个更高效率的手工工场。于是他打起包裹,整好衣装,痛痛快快告别了原始的小商品经济,高高兴兴跨入到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里去了。
   (顺便提一下:勤劳刻苦加智慧——这虽然并不是原始积累的唯一源泉,却的确是原始积累的第一源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3-28 11:57:4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8 12:00:54
(续Ⅰ)

2、二元的资本家经济

(1)工场手工业
       我们这位个体手工业时代的小织布匠,现在已经成长为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小资本家了。他充分运用自己以往的个人积累  (资本),很及时地开办起一个装有十架改良型手工织布机的手工工场,并且雇用了十名左右的工人进行集中劳动。
       由于这里不仅已经有改良型手工织布机所带来的技术优势,而且又加上由集中劳动所带来的组织优势(本质上仍然属于生产资料的作用);所以在这个织布工场里,平均每个工人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已经可以(净)生产出3米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已经市场化的〈个体〉劳动的价值原理,这3米棉布价值24(单)元。
       这3米棉布所体现的24(单)元价值,又应该如何分配呢?
       由于这3米棉布,已经显然是在每个工人的劳动力,和平均分摊在每个工人身上的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所以自然就要在分别确定这两个作用各自的大小之后,将它分配给这两个方面;并因此而将它所体现的24(单)元价值,分配给这两个方面。
       每个工人的劳动力作用,它的大小:

    从微观(个人)角度看,乃是用自身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

    但从宏观(市场)角度看,则要用所在地区(市场)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而此时此地,这个已成为(市场)“基准”的个体劳动生产率,还只是普遍表现为全部3米棉布中的1米棉布,从而还只是体现8(单)元价值。
       平均分摊在每个工人身上的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作用(含技术优势和组织优势两部分),它的大小:

    从微观(个人)角度看,乃是用每个工人的集中劳动生产率,与自身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差额来测定。

       但从宏观(市场)角度看,则要用每个工人的集中劳动生产率,与所在地区(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差额来测定的。而此时此地,这个与(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已经是表现为全部3米棉布中的2米棉布,从而已经是体16(单)元价值。
       所以在这个织布工场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只能依照所在地区(市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1米棉布),从中分配到8(单)元价值工资报酬,以用来不断维持自身生活消费(与以往个体劳动时相比,消费水平不会降低)。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现在则可以依照与所在地区(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2米棉布),从这十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16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又是日复一日……整整十个三百六十五天,这位资本家终于积累起58400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正当他满心欢喜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开始发生了。
    因为他这种改良型的手工织布机,毕竟还只是一种个体劳动的产物。所以用不了多久,所在地区的个体劳动者们也会纷纷起而效之,从而使得所在地区(市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也终于是要从1米棉布的水平,提高到2米棉布的水平上来。
    这样一来,在这个织布工场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可以依照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2米棉布),从中分配到16(单)元价值工资报酬,以用来不断维持自身的生活消费(与以往相比,生活消费水平提高一倍)。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现在则只能依照与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1米棉布),从这十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80元价值资本利润,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又是一个、二个、三个……三百六十五天,尽管这位资本家依靠尚存的组织优势,每年还是可以积累起29200元(单)价值资本利润;但他努力追求到的更高的积累速度,却总是会随着技术优势得而复失而不断降低。……如何才能够使得正在兴起的集中劳动,不再受到乃是由个体劳动所造成的这种威胁呢?
    在这个不进则退的艰难时刻,使集中劳动最后战胜个体劳动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钟声,终于敲响了。

(2)机器大工业
    我们这位勇于进取的资本家又计算了一下:用他这将近二十年所积累起来的大约80万(单)元价值资本利润,已经足以兴建起一个蒸汽机化的织布工厂。于是他破釜沉舟,乘势而上,努力使自己从一个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小资本家,成长为一个蒸汽机时代的大资本家了。
    由于这里又加上乃是由集中劳动所带来的机械化优势;所以在这个已进一步雇佣上百人的织布工厂里,平均每个工人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已经可以(净)生产出8米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已经市场化的〈个体〉劳动的价值原理,这8米棉布价值64(单)元。
    这8米棉布所体现的64(单)元价值,又应该如何分配呢?
    由于此时此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已经是表现为全部8米棉布中的2米棉布,从而只体现16(单)元价值。
    由于与此时此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已经是表现为全部8米棉布中的6米棉布,从而已体现48(单)元价值。
    所以在这个织布工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只能依照此时此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2米棉布),从中分配到16(单)元价值工资报酬,以用来不断维持自己的生活消费(与以往相比,消费水平保持不变)。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现在则可以依照与此时此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6米棉布),从这一百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480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又是日复一日……仅仅一个三百六十五天,这位资本家就已经突飞猛进地积累起175200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正当他满心欢喜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又开始发生了。
    因为,当这种仅仅只是初步机械化就已经财源滚滚的资本主义经济,终于还要在愈来愈大范围内普遍而又迅速发展起来的时候:
    如果他已经满足于现有积累速度和规模,不再继续不断扩大他的织布厂(例如将不断积累起来的大笔资金主要用于侈奢消费);那就难免有一天,要被正在急起直追的其他资本家们所淘汰。
    但如果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积累速度和规模,而要继续不断扩大他的织布厂(例如将原来一百台机械化织布机,不断扩大到二百台、三百台……);那用不了多久,就势必要因为同样野心勃勃的其他资本家们在这方面无限止的竞争,而使自己并使大家统统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上的——劳动力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价格上涨)。
    而如果他既不满足于现有积累速度和规模,又要避免受阻于劳动力不足,就只有继续不断去提高织布厂的机械化程度(例如将原来第一代机械化织布机,不断提高到第二代、第三代……);结果也用不了多久,就又势必要因为同样野心勃勃的其他资本家们在这方面无限止的竞争,而使自己并使大家统统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资本家个人积累上的——资金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高利贷利率上涨)。
    ……怎么办呢?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真的是已经敲响,“剥夺者要被剥夺”了吗?
    在这个同样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关头,我们这位已经几度涉险过关,所以并未惊惶失措的资本家思虑再三;终于再一次打起包裹,整好衣装,痛痛快快告别了以往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高高兴兴跨入到现代股份经济的行列里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8 12:01:54
(续Ⅱ)

3 三元的股份经济

随着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钟声,又已经敲响。
    我们这位以往只是局限在某一地区独立经营、各自为政的资本家,迫于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已经劳动力不足,而要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程度却又资金不足的双重压力;现在终于要和不同地区也曾经是独立经营、各自为政的资本家们联合起来,共同组建起一种新型的——股份公司。
    在这个比以往任何单独一位资本家企业都要大得多的股份公司里,联合起来的资本家们纷纷拿出自己以往的个人积累,以股份的形式共同投资,从而兴建起一个不再是局限在资本家个人积累上的,更高效率的电气化织布厂已不再受阻于资金的不足!);并且继续雇用一百名左右的工人进行集中劳动也不再受阻于劳动力的不足!)
    由于这里再加上又是由股份济所带来的电气化优势;所以现在这个织布厂里,平均每个工人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已经可以(净)生产出12米棉布。从而按照一种普遍性的〈个体〉劳动的价值原理,这12米棉布价值96(单)元。
    这12米棉布所体现的96(单)元价值,又应该如何分配呢?
    由于此时此地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又进一步增长为全部12米棉布中的3米棉布,从而体现24(单)元价值。  
    由于与此时此地的与“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又进一步表现为全部12米棉布中的9米棉布,从而体现72(单)元价值。
    所以根据以往惯例,在这个电气化织布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可以依照进一步增长起来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3米棉布〕,从中分配到24元(单)价值工资报酬,以用来不断维持自身的生活消费。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诸位资本家,现在则可以依照与进一步增长起来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9米棉布〕,从这一百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720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可是,就在他们要根据以往惯例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时候;恰好就是通过这种股份经济的形式,而将资本家们所组织的集中劳动又联合起来的——国家,终于伸出了一双巨手!

                          *                                      *

     面对眼前这个更大的索取者,恼羞成怒的资本家和大惑不解的工人们,现在不得不摒弃前嫌,异口同声发出尖刻的诘难:“在我们这个电气化织布厂里,工人们为它贡献了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为它贡献了自己的生产资料;请问国家,您又为它贡献了什么呢?”
    国家却是和蔼可亲地笑了笑:
   “其实你们资本家所提供的,始终是一种只能分别将同一地区个体劳动集中起来的,体现在诸如棉纺厂、织布厂、印染厂、以及纺织机械厂、化工原料厂……等等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
    但要组成这种终于还要将不同地区集中劳动又联合起来的股份经济,就势必还要在不同地区的各个工厂企业之间,不断加入一种使之在特定物质基础上相互联结起来的,体现在诸如公路、铁路、航道、隧道、桥梁、车站、机场、港口、以及供电系统、供热系统、供水系统、排污系统、通讯系统……等等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
    而所有这些已逐步将不同地区各个工厂企业在特定物质基础上相互联结起来,从而才使得更大范围的股份经济得以建立起来,从而才使得更高效率的生产机械得以制造出来,从而才使得更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得以开发出来的,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它们正是由国家来提供的。”
   “所以:
    既然工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客观上已加入到股份经济里去的,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作用中,获取——工资。
    既然资本家们可以从自己的,客观上已加入到股份经济里去的,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作用中,获取——利润。
    那国家为什么就不可以从自己的,客观上也已加入到股份经济里去的,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作用中,获取——所得税呢?”
   (注意:现在讲到的“所得税”,乃是一种跟随在奴隶经济的所得税——人头税,和土地经济的所得税——土地税之后的,机械经济的所得税;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制造业经济的——增值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8 12:02:39
(续Ⅲ)
4 股份经济的分配原理
   
面对这样的道理,工人们已经是无话可说,资本家们也只有善罢甘休,……但国家则还需要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经济学观点:
   “现在来看在整个分配过程中,
由于处在最低等级而成为基准线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
    虽然从你们这个织布厂的所在地区——同一地区去看,处在最低等级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现在已先行达到3米棉布的水平。
    但是从共同组成股份经济的所在地区——不同地区去看,
处在最低等级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则是要以本行业中最不发达地区——基准地区里的情况为准;……而这个基准地区里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现在则仍然保持、或者刚刚达到2米棉布的水平。
    既然我们大家已经是共同组成了现在的股份经济,所以,本着一种对于所有不同地区的资本家和工人们都要一视同仁的原则;国家自然是要依据这个基准地区里的情况,来确定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
    从而实际上也就是要按照,由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上述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的生产率差额;从每一个已经超额出来的部分中,征收与这个差额相适应的,一定比例的——所得税。”
    正是根据国家用它那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所阐述的这样一个并非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从此以后,在这个已进入股份经济行列的电气化织布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平均每个工人,在按照同一地区同一级别(个体)劳动的生产率大小,分配到体现在3米棉布上的24(单)元价值工资报酬之后;还要按照由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个体)劳动的生产率差额,向国家缴纳体现在1米棉布上的8(单)元价值所得税。
    而诸位资本家,在按照同一地区不同级别(集中和个体)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平均从每个工人身上,分配到体现在9米棉布上的72(单)元价值资本利润之后;也还要按照由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集中)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向国家缴纳体现在3米棉布上的24(单)元价值所得税。
    从而在这个已进入股份经济行列的电气化织布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在它所(净)生产出来的总共1200米棉布,及其所体现的总共9600(单)元增加值中: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这一百名工人,实际上将只能够按照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总共分配到1600(单)元价值工资报酬(与以往相比,生活消费继续保持原有水平)——所占比例为16.7%。
    贡献了工厂企业形态生产资料作用的诸位资本家,实际上将只能够按照与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总共分配到480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与以往相比,利润总额继续保持原有水平)——所占比例为50%。
    而贡献了公共设施形态生产资料作用的国家,现在则可以按照由股份经济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总共分配到3200(单)元价值所得税——所占比例为33.3%。
    而这一定比例的所得税率,则正是使无非由国家来代表的“社会主义”,在无须剥夺资本家们私有财产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生命源泉。
    就象当年那一定比例的利润率,曾经是使无非由资本家们来代表的“资本主义”,在无须剥夺工人们个人财产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生命源泉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28 12:03:35
(续Ⅳ)

5 补充说明

    刚才讲到:国家为股份经济所制定的所得税率,实际上乃是依据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来确定的;可是在股份经济的不同地区中,这样的差额又是不尽相的。……所以,宏观上只能为股份经济制定并实施某种统一税率的国家,又将如何来解决不同地区之间,这种不尽相同的矛盾呢?

    对于这个在实践过程中将会有无穷层次的重大难题,我们现在所能给出的一个最简单的回答是:正是因为不同地区之间有这种不尽相同的矛盾;所以国家在大体上确定一个统一的中央(或者联邦〕税率之后,还会有各级地方ZF的一系列,用来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行业〕之间拾遗补缺的,名目繁多的各种——调节税。

                    *                          *

刚才又讲到,资本家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乃是按照本行业最不发达地区——基准地区里,不同级别(集中和个体)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来确定的。而这个基准地区里的差额,又差不多是与作为股份经济起点的——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所能够造成的差额大体相当的。所以归根到底,资本家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并不能超出他们在各自为政条件下的所得。
    于是人们会问:既然资本家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并不能超出他们在各自为政条件下的所得;那他们为何还会心甘情愿加入到股份经济里去,从而使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和平过渡”到股份经济里去呢?
    这里也有一个很简单的回答是:这与虽然工人们在资本家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并不能超出他们在个体劳动条件下的所得;(却因为其它方面的许多好处诸如更加简易、及时、稳定、省心、以及安全和文明等等)他们也还是会心甘情愿加入到资本家经济里去,从而使小商品经济“和平过渡”到资本家经济里去的道理,是一样的。
    但如果这样的回答仍然是不够的,那就再来看一段近代英国的历史。
    当着近代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率先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各自为政的资本家们若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已开始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上的劳动力不足(所以就有了当时的圈地运动和反流浪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劳动力价格上涨(所以就有了当时蓬勃高涨的劳工运动);但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机械化程度,又势必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资本家们个人积累上的资金不足(所以就有了当时居高不下的高利贷利率)的时候。
    倘若他们不愿意走一条对内发展股份经济的道路,以求解决资金的不足;那就只有走一条对外发展殖民经济的道路,以求解决劳动力的不足。
    可是,当着德国的、意大利的、日本的资本主义,也已经陆续发展到这样的阶段(且不论后面还要有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并且也纷纷要对外发展殖民经济的时候,那又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世界各国的资本家们来说,他们究竟是要心甘情愿投身于两败俱伤的世界大战?还是要心甘情愿“和平过渡”到股份经济呢?
                     *                         *

这里又有一个引起关注的问题是:

如果因为某种“国家意志”的作用,而使得某些国家的所得税率,在某个时期内普遍高于或者普遍低于本国股份经济中,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这个唯一可以寻找到的比较客观的标准;那又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有史为鉴!
    倘若某些国家的所得税率,因为某种“国家意志”的作用,而在某个时期内普遍高于上述的差额(例如二十世纪末东南亚各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从而使得客观上只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正常的利益分配,发生了主要是不利于资本家,而有利于国家的倾斜。

那我们将会看到:已经是持续不断侵犯到资本家们利益的,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就会在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需求过剩的状态;而已经是持续不断受到国家利益侵犯的,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则会在一个减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生产不足的状态。……从而除非这个国家的资本家们,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本输入,持续不断地来抵销他们所受到的侵犯〔潜伏的金融危机〕;否则的话,要想渡过这场已经是需求过剩,而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及时减税!   
    而倘若某些国家的所得税率,又因为某种“国家意志”的作用,而在某个时期内普遍地低于上述的差额(例如二十世纪初欧美各国的经济危机);从而使得客观上只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正常的利益分配,发生了主要是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国家的倾斜。

那我们又将会看到:已经是持续不断受到资本家们利益侵犯的,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就会在一个减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需求不足的状态;而已经是持续不断侵犯到国家利益的,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则会在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生产过剩的状态。……从而除非这些国家的资本家们,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本输出,持续不断地来抵销他们所获得的侵犯〔潜伏的金融危机〕;否则的话,要想渡过这场又已经是需求不足,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及时增税!
    ——于是在“铁的工资规律”和“铁的利润规律”之后,我们现在又看到一个“铁的所得税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