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关于商品经济(第二产业)的推理(下)
——股份经济之路——
内容提要:本篇所要说明的是:或许要在一个乃是以股份经济为内容的,“广义”社会主义的意义上,我们才可以相信:由社会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古典资本主义),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一 股份经济的形成
1 一元的小商品经济
我们假设:在原始小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有一位从事个体手工劳动的小小织布匠;他现在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乃是一架单凭个体手工劳动就能够制造出来的,极为简单的手工织布机。和所在地区其他许多个体手工劳动者们一样,他一天劳动8小时,扣除原材物料消耗,可以(净)生产出1米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已经市场化的〈个体〉劳动的价值原理,这1米棉布=8小时〈个体〉劳动=8(单)元价值。
这1米棉布所体现的8(单)元价值,应该如何分配呢?
由于在这种仅仅使用人力器械的个体手工劳动中,劳动力乃是唯一的生产动力;而作为生产资料的人力器械,现在还只是劳动力的从属物。所以在这位一向主要是依靠埋头苦干才能有所收获的小小织布匠看来,这1米棉布,就很显然是在自己劳动力的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从而它所体现的8(单)元价值,也就理所当然要全部用于自身的生活消费。
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有一天,这位织布匠在不胜劳苦之中突然灵机一动,将这架手工织布机加以适当改进;结果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却已经可以(净)生产出2米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已经市场化的〈个体〉劳动的价值原理,这2米棉布=16小时〈个体〉劳动=16(单)元价值。
这2米棉布所体现的16(单)元价值,又应该如何分配呢?
……于是这位织布匠开始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因为虽然从比较单纯的“力”〈F〉的角度去看,现在的2米棉布,仍然可以说是在劳动力的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但是从比较完整的“功”〈W = FS〉的角度去看,这增加的1米棉布(由于并非要增加劳动力投入),则是在比以往显著增大的程度上,要归功于已经得到改进的生产资料的作用〈S〉。
面对这种愈来愈发人深省的局面,我们这位织布匠,他究竟是应该继续坚持从“力”的角度看问题,一如既往将这2米棉布所体现的16(单)元价值,统统用于自身的生活消费,使之比周围个体劳动者们高出一倍呢?还是应该逐步改从“功”的角度看问题,从而不再忽视生产资料的作用,一反往常地将这增加的1米棉布所体现的8(单)元价值分离出来,积累起来,用于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以求从中获取某种更大的好处呢?
在这个虽然仅仅是人力器械的改良(例如近代英国个体手工纺织行业中,各种人力器械竞相改良时期的情况),却已经是在一种模棱两可的程度上,可以引起某种变革的历史关头;我们这位不再甘于平庸的织布匠毅然决然做出了比较客观,也比较有利的第二种选择。他咬紧牙关,坚定信心,日复一日地将这增加的1米棉布所体现的8(单元)元价值分离出来,积累起来,……整整十个三百六十五天,总共积累起29200(单)元价值。
他计算了一下:用积累起来的这笔资金,如果不是投入到消费资料领域,而是投入到生产资料领域,将可以开办起一个更高效率的手工工场。于是他打起包裹,整好衣装,痛痛快快告别了原始的小商品经济,高高兴兴跨入到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里去了。
(顺便提一下:勤劳刻苦加智慧——这虽然并不是原始积累的唯一源泉,却的确是原始积累的第一源泉!)。
2、二元的资本家经济
(1)工场手工业
我们这位个体手工业时代的小织布匠,现在已经成长为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小资本家了。他充分运用自己以往的个人积累 (资本),很及时地开办起一个装有十架改良型手工织布机的手工工场,并且雇用了十名左右的工人进行集中劳动。
由于这里不仅已经有改良型手工织布机所带来的技术优势,而且又加上由集中劳动所带来的组织优势(本质上仍然属于生产资料的作用);所以在这个织布工场里,平均每个工人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已经可以(净)生产出3米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已经市场化的〈个体〉劳动的价值原理,这3米棉布价值24(单)元。
这3米棉布所体现的24(单)元价值,又应该如何分配呢?
由于这3米棉布,已经显然是在每个工人的劳动力,和平均分摊在每个工人身上的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所以自然就要在分别确定这两个作用各自的大小之后,将它分配给这两个方面;并因此而将它所体现的24(单)元价值,分配给这两个方面。
每个工人的劳动力作用,它的大小:
从微观(个人)角度看,乃是用自身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
但从宏观(市场)角度看,则要用所在地区(市场)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而此时此地,这个已成为(市场)“基准”的个体劳动生产率,还只是普遍表现为全部3米棉布中的1米棉布,从而还只是体现8(单)元价值。
平均分摊在每个工人身上的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作用(含技术优势和组织优势两部分),它的大小:
从微观(个人)角度看,乃是用每个工人的集中劳动生产率,与自身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差额来测定。
但从宏观(市场)角度看,则要用每个工人的集中劳动生产率,与所在地区(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差额来测定的。而此时此地,这个与(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已经是表现为全部3米棉布中的2米棉布,从而已经是体16(单)元价值。
所以在这个织布工场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只能依照所在地区(市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1米棉布),从中分配到8(单)元价值工资报酬,以用来不断维持自身生活消费(与以往个体劳动时相比,消费水平不会降低)。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现在则可以依照与所在地区(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2米棉布),从这十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16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又是日复一日……整整十个三百六十五天,这位资本家终于积累起58400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正当他满心欢喜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开始发生了。
因为他这种改良型的手工织布机,毕竟还只是一种个体劳动的产物。所以用不了多久,所在地区的个体劳动者们也会纷纷起而效之,从而使得所在地区(市场)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也终于是要从1米棉布的水平,提高到2米棉布的水平上来。
这样一来,在这个织布工场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可以依照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2米棉布),从中分配到16(单)元价值工资报酬,以用来不断维持自身的生活消费(与以往相比,生活消费水平提高一倍)。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现在则只能依照与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1米棉布),从这十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80元价值资本利润,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又是一个、二个、三个……三百六十五天,尽管这位资本家依靠尚存的组织优势,每年还是可以积累起29200元(单)价值资本利润;但他努力追求到的更高的积累速度,却总是会随着技术优势得而复失而不断降低。……如何才能够使得正在兴起的集中劳动,不再受到乃是由个体劳动所造成的这种威胁呢?
在这个不进则退的艰难时刻,使集中劳动最后战胜个体劳动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钟声,终于敲响了。
(2)机器大工业
我们这位勇于进取的资本家又计算了一下:用他这将近二十年所积累起来的大约80万(单)元价值资本利润,已经足以兴建起一个蒸汽机化的织布工厂。于是他破釜沉舟,乘势而上,努力使自己从一个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小资本家,成长为一个蒸汽机时代的大资本家了。
由于这里又加上乃是由集中劳动所带来的机械化优势;所以在这个已进一步雇佣上百人的织布工厂里,平均每个工人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已经可以(净)生产出8米棉布。从而按照一种已经市场化的〈个体〉劳动的价值原理,这8米棉布价值64(单)元。
这8米棉布所体现的64(单)元价值,又应该如何分配呢?
由于此时此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已经是表现为全部8米棉布中的2米棉布,从而只体现16(单)元价值。
由于与此时此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已经是表现为全部8米棉布中的6米棉布,从而已体现48(单)元价值。
所以在这个织布工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只能依照此时此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2米棉布),从中分配到16(单)元价值工资报酬,以用来不断维持自己的生活消费(与以往相比,消费水平保持不变)。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这位资本家,现在则可以依照与此时此地的(市场)“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6米棉布),从这一百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480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又是日复一日……仅仅一个三百六十五天,这位资本家就已经突飞猛进地积累起175200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正当他满心欢喜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又开始发生了。
因为,当这种仅仅只是初步机械化就已经财源滚滚的资本主义经济,终于还要在愈来愈大范围内普遍而又迅速发展起来的时候:
如果他已经满足于现有积累速度和规模,不再继续不断扩大他的织布厂(例如将不断积累起来的大笔资金主要用于侈奢消费);那就难免有一天,要被正在急起直追的其他资本家们所淘汰。
但如果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积累速度和规模,而要继续不断扩大他的织布厂(例如将原来一百台机械化织布机,不断扩大到二百台、三百台……);那用不了多久,就势必要因为同样野心勃勃的其他资本家们在这方面无限止的竞争,而使自己并使大家统统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上的——劳动力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价格上涨)。
而如果他既不满足于现有积累速度和规模,又要避免受阻于劳动力不足,就只有继续不断去提高织布厂的机械化程度(例如将原来第一代机械化织布机,不断提高到第二代、第三代……);结果也用不了多久,就又势必要因为同样野心勃勃的其他资本家们在这方面无限止的竞争,而使自己并使大家统统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资本家个人积累上的——资金不足(以及由此引起的高利贷利率上涨)。
……怎么办呢?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真的是已经敲响,“剥夺者要被剥夺”了吗?
在这个同样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关头,我们这位已经几度涉险过关,所以并未惊惶失措的资本家思虑再三;终于再一次打起包裹,整好衣装,痛痛快快告别了以往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高高兴兴跨入到现代股份经济的行列里来了。
3 三元的股份经济
随着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钟声,又已经敲响。
我们这位以往只是局限在某一地区独立经营、各自为政的资本家,迫于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已经劳动力不足,而要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程度却又资金不足的双重压力;现在终于要和不同地区也曾经是独立经营、各自为政的资本家们联合起来,共同组建起一种新型的——股份公司。
在这个比以往任何单独一位资本家企业都要大得多的股份公司里,联合起来的资本家们纷纷拿出自己以往的个人积累,以股份的形式共同投资,从而兴建起一个不再是局限在资本家个人积累上的,更高效率的电气化织布厂(已不再受阻于资金的不足!);并且继续雇用一百名左右的工人进行集中劳动(也不再受阻于劳动力的不足!)。
由于这里再加上又是由股份济所带来的电气化优势;所以现在这个织布厂里,平均每个工人同样地一天劳动8小时,已经可以(净)生产出12米棉布。从而按照一种普遍性的〈个体〉劳动的价值原理,这12米棉布价值96(单)元。
这12米棉布所体现的96(单)元价值,又应该如何分配呢?
由于此时此地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又进一步增长为全部12米棉布中的3米棉布,从而体现24(单)元价值。
由于与此时此地的与“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又进一步表现为全部12米棉布中的9米棉布,从而体现72(单)元价值。
所以根据以往惯例,在这个电气化织布厂里,每经过一个再生产过程:
贡献了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就可以依照进一步增长起来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3米棉布〕,从中分配到24元(单)价值工资报酬,以用来不断维持自身的生活消费。
而贡献了生产资料作用的诸位资本家,现在则可以依照与进一步增长起来的“基准”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关的差额〔9米棉布〕,从这一百名工人身上,总共积累起7200(单)元价值资本利润,以用来继续发展自己的生产资料。
……可是,就在他们要根据以往惯例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时候;恰好就是通过这种股份经济的形式,而将资本家们所组织的集中劳动又联合起来的——国家,终于伸出了一双巨手!
* *
面对眼前这个更大的索取者,恼羞成怒的资本家和大惑不解的工人们,现在不得不摒弃前嫌,异口同声发出尖刻的诘难:“在我们这个电气化织布厂里,工人们为它贡献了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为它贡献了自己的生产资料;请问国家,您又为它贡献了什么呢?”5 补充说明
刚才讲到:国家为股份经济所制定的所得税率,实际上乃是依据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来确定的;可是在股份经济的不同地区中,这样的差额又是不尽相的。……所以,宏观上只能为股份经济制定并实施某种统一税率的国家,又将如何来解决不同地区之间,这种不尽相同的矛盾呢?
对于这个在实践过程中将会有无穷层次的重大难题,我们现在所能给出的一个最简单的回答是:正是因为不同地区之间有这种不尽相同的矛盾;所以国家在大体上确定一个统一的中央(或者联邦〕税率之后,还会有各级地方ZF的一系列,用来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行业〕之间拾遗补缺的,名目繁多的各种——调节税。
* *
刚才又讲到,资本家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乃是按照本行业最不发达地区——基准地区里,不同级别(集中和个体)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来确定的。而这个基准地区里的差额,又差不多是与作为股份经济起点的——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所能够造成的差额大体相当的。所以归根到底,资本家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并不能超出他们在各自为政条件下的所得。
于是人们会问:既然资本家们在股份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并不能超出他们在各自为政条件下的所得;那他们为何还会心甘情愿加入到股份经济里去,从而使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和平过渡”到股份经济里去呢?
这里也有一个很简单的回答是:这与虽然工人们在资本家经济里的所得,实际上并不能超出他们在个体劳动条件下的所得;(却因为其它方面的许多好处诸如更加简易、及时、稳定、省心、以及安全和文明等等)他们也还是会心甘情愿加入到资本家经济里去,从而使小商品经济“和平过渡”到资本家经济里去的道理,是一样的。
但如果这样的回答仍然是不够的,那就再来看一段近代英国的历史。
当着近代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率先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各自为政的资本家们若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已开始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上的劳动力不足(所以就有了当时的圈地运动和反流浪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劳动力价格上涨(所以就有了当时蓬勃高涨的劳工运动);但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机械化程度,又势必受阻于那一向是限制在资本家们个人积累上的资金不足(所以就有了当时居高不下的高利贷利率)的时候。
倘若他们不愿意走一条对内发展股份经济的道路,以求解决资金的不足;那就只有走一条对外发展殖民经济的道路,以求解决劳动力的不足。
可是,当着德国的、意大利的、日本的资本主义,也已经陆续发展到这样的阶段(且不论后面还要有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并且也纷纷要对外发展殖民经济的时候,那又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世界各国的资本家们来说,他们究竟是要心甘情愿投身于两败俱伤的世界大战?还是要心甘情愿“和平过渡”到股份经济呢?
* *
这里又有一个引起关注的问题是:
如果因为某种“国家意志”的作用,而使得某些国家的所得税率,在某个时期内普遍高于或者普遍低于本国股份经济中,不同地区同一级别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这个唯一可以寻找到的比较客观的标准;那又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有史为鉴!
倘若某些国家的所得税率,因为某种“国家意志”的作用,而在某个时期内普遍高于上述的差额(例如二十世纪末东南亚各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从而使得客观上只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正常的利益分配,发生了主要是不利于资本家,而有利于国家的倾斜。
那我们将会看到:已经是持续不断侵犯到资本家们利益的,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就会在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需求过剩的状态;而已经是持续不断受到国家利益侵犯的,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则会在一个减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生产不足的状态。……从而除非这个国家的资本家们,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本输入,持续不断地来抵销他们所受到的侵犯〔潜伏的金融危机〕;否则的话,要想渡过这场已经是需求过剩,而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及时减税!
而倘若某些国家的所得税率,又因为某种“国家意志”的作用,而在某个时期内普遍地低于上述的差额(例如二十世纪初欧美各国的经济危机);从而使得客观上只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正常的利益分配,发生了主要是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国家的倾斜。
那我们又将会看到:已经是持续不断受到资本家们利益侵犯的,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就会在一个减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需求不足的状态;而已经是持续不断侵犯到国家利益的,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则会在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一种生产过剩的状态。……从而除非这些国家的资本家们,能够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本输出,持续不断地来抵销他们所获得的侵犯〔潜伏的金融危机〕;否则的话,要想渡过这场又已经是需求不足,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及时增税!
——于是在“铁的工资规律”和“铁的利润规律”之后,我们现在又看到一个“铁的所得税规律”。
二、股份经济的市场调节
1、三元的经济结构
股份经济的生产结构,仍然是一种集中劳动的生产结构;只是这里的“集中”,已不再局限于同一地区个体劳动的集中,而是进一步对于不同地区集中劳动(以及个体劳动)的联合了。它以股份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这种形式,将工人、资本家、和国家三者结合在一起。
在这种股份经济的生产结构中:
工人们所贡献的,乃是使自身个体劳动得以进行的,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因为即便是在最现代化的企业里,也仍然存在诸如操作杠杆、调节螺栓、移动滑轮、管道阀门、检测仪器、维修工具,一直到各种电器开关、乃至电脑键盘……等等的人力操作部分)上的劳动力作用。
资本家们所贡献的,则是使同一地区个体劳动得以集中起来的,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作用。
而国家所贡献的,又是使不同地区集中劳动(以及个体劳动)得以联合起来的,体现在各项公共设施上的生产资料作用。
由于股份经济的生产结构,具有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所以自然就要在分别确定这三个作用各自的大小之后,将它所生产出来的一定量劳动日产品(净产品),及其所体现的一定量劳动日价值(增加值),分配给这三个方面。
工人们的劳动力(人力器械)作用:
从微观上看,乃是用自身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的。
从中观上看,乃是用本地区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的。
从宏观上看,则是用本行业最不发达地区——“基准”地区里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的。
所以贡献了这个作用的工人们,最后就只能分配到乃是与本行业“基准”地区里的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及其所体现的那一部分价值。
资本家们的生产资料(工厂企业)作用:
从微观上看,乃是用本企业不同级别(集中和个体)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来测定的。
从中观上看,乃是用本地区不同级别(集中和个体)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来测定的。
从宏观上看,则是用本行业最不发达地区——“基准”地区里,不同级别(集中和个体)
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来测定的。
所以贡献了这个作用的资本家们,最后就只能分配到乃是与本行业“基准”地区里的差额,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及其所体现的那一部分价值。
国家的生产资料(公共设施)作用:
从微观上看,乃是用不同企业同一级别(个体和个体,或者集中和集中)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来测定的。
从中观上看,乃是用不同地区同一级别(个体和个体,或者集中和集中)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来测定的。
从宏观上看,则是用由各行各业“基准”地区来衡量的,不同地区同一级别(个体和个体,或者集中和集中)劳动之间的生产率差额,来测定的。
所以贡献了这个作用的国家,最后就可以分配到乃是与由各行各业“基准”地区来衡量的差额,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及其所体现的那一部分价值。
* *
工人们所分配到的那一部分价值,组成了一定量——工资。由于它归根到底乃是来自用消费资料来维持的劳动力作用;
所以自然要重新流回到消费资料领域里去,以用来不断维持工人们的生活消费。2 三元的市场调节
有一件现代人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深入去想,的确算得上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奇观!
由于不断流回到消费资料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工资,其主体通常是以消费市场为中转站;并且一旦因为要应付长远需求而有所节余,这有所节余的部分,就会以储蓄资金这个分体的形式,进入乃是作为储蓄资金市场的银行。
由于不断流回到工厂企业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利润,其主体通常是以股票市场为中转站;并且一旦因为要追加流动资金而有所不足,这有所不足的部分,就会以抵押股票这个分体的形式,取自也是作为流动资金市场的银行。
由于不断流回到公共设施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所得税(增值税),其主体通常是以债券市场为中转站;并且一旦因为要追加贴现资金而有所不足,这有所不足的部分,就会以贴现债券这个分体的形式,取自又是作为贴现资金市场的银行。
现在假定上述三大主体与其分体的比例,大约都是十比一。
所以:
倘若流回到消费资料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工资,其主体已开始受到工厂企业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储蓄资金将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抵押股票则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通过提高抵押贷款利率,来导致股票市场下跌;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消费资料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消费资料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工资,其主体已开始受到公共设施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储蓄资金将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贴现债券则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导致债券市场下跌;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消费资料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工厂企业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利润,其主体已开始受到消费资料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
看,抵押股票将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储蓄资金则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通过降低抵押贷款利率,来导致股票市场上涨;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工厂企业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工厂企业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利润,其主体已开始受到公共设施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抵押股票将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贴现债券则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导致债券市场下跌;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工厂企业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公共设施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所得税,其主体已开始受到消费资料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贴现债券将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储蓄资金则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通过提高贴现率,来导致债券市场上涨;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公共设施领域里去。
倘若流回到公共设施领域里去的那一部分资金——所得税,其主体已开始受到工厂企业领域的侵犯(哪怕只有1%)。从分体上看,贴现债券将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减少,而抵押股票则会(以放大十倍的比例)显著增多的银行,就会通过提高贴现率,来导致股票市场下跌;以促使受到侵犯的那一部分资金,重新流回到公共设施的领域里去。从上述一系列资金流动中,我们也已经注意到:人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原来又可以进一步分解出组成联合市场的——消费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在这三个“市场”前面,分别是组成国民生产总量(增加量)的——消费资料,工厂企业资料,和公共设施资料。
在这三个“市场”后面,分别是组成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的——消费资金,工厂企业资金,和公共设施资金。
在这三个“资金”后面,分别是组成劳动日价格的——工资价格,利润价格,和所得税价格。
在这三个“价格”后面,分别是组成劳动日价值的——工资价值,利润价值Ⅰ,和利润价值Ⅱ。
在这三个“价值”后面,分别是组成劳动日产品的——必要产品,增量产品Ⅰ,和增量产品Ⅱ。
在这三个“产品”后面,分别是组成联合生产率的——基准〈个体〉生产率,生产率差额Ⅰ,和生产率差额Ⅱ。
在这三个“生产率”后面,分别是组成联合劳动的——劳动力作用,工厂企业作用,和公共设施作用。
在这三个“作用”后面,分别是组成股份经济的——劳动力要素,工厂企业要素,和公共设施要素。
而在这三个“要素”后面,以及最初那三个“资料”前面,则分别站立着组成“经济人”的——工人,资本家,和国家。
从而现在可以用简图的形式,将它们相互联结起来:
而所有的这一切:不论人们是把它称之为市场经济也好,称之为现代资本主义也好,后资本主义也好,垄断资本主义也好,
国家参与和国家干预的资本主义也好,或者称之为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社会主义也好,哪怕是称之为腐朽、没落、垂死的资本主义……等等也好;——它们都正好是构成了一个已经超越了各自为政资本家经济的,三位一体的股份经济!
* *
……可是突然有一天,本该是彼此依存,相互制约,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资本家和国家,竟会为了想要夺取对方的利益,而闹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
首先是虽然位高权重,却还是免不了常常要受到资本家们侵犯的国家宣称:“私有制是与社会主义原则不能相容的!”……于是它竟一夜之间,将所有的工厂企业统统国有化;从而将一个包含了资本主义的股份经济,转变成一个排斥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
不过用不了多久,已经失去资本家们制约的国家就会发现:
倘若它除了要用它本来就可以获得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去发展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之外;不再以种种理由,额外将一定量本该是用来发展各个厂企业的利润也抽取出来,一并用来发展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那它辛辛苦苦所实行的国有化,就显然是一种毫无实际意义之举。
而倘若它除此之外;还要以种种理由(诸如企业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等等),额外将一定量本该是用来发展各个工厂企业的利润也抽取出来,一并用来发展国家的各项公共设施。……那就势必要因为各个工厂企业发展的不足,而造成生产的不足(铁的利润规律!)。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也就是造成一种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倘若它又要以种种理由(诸如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等等),通过抑制工人们的生活消费,来求得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就又势必要因为生活消费的不足,而导致工人们较高水平的个体劳动生产率,下降为较低水平的个体劳动生产率(铁的工资规律!)。并因此而使得建立在它上面的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跟着下降到更低的水平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但倘若它终于不得不通过诸如“减税让利”等等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将已被侵占的那一定量利润统统退还出来;那未请问,应该依靠谁来捍卫这一定量利润,不再受到侵犯呢?
依靠由国家来任命的国家官吏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国家的国家官吏们,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利润,不受国家的侵犯呢?
依靠由工人们来选举的工会干部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工人们的工会干部们,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利润,不受工人们的侵犯呢?
依靠既要经由国家任命,又要经由工人们选举的“相结合”官吏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这两个方面的“相结合”官吏们,又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利润,既不受国家的侵犯,又不受工人们的侵犯呢?
2 公共设施私有化的后果
然后是虽然人多势众,却还是免不了常常要受到国家侵犯的资本家们宣称:“国有化是和资本主义原则不能相容的!”……于是他们也一夜之间,不仅将所有国有企业,而且将所有公共设施统统私有化;从而将一个包含了国有经济的──股份经济,转变成一个侵吞了国有经济的——资本垄断。
不过用不了多久,已经失去国家制约的资本家们就会发现:
倘若他们除了要用他们本来就可以获得的那一部分利润,去发展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之外;不再以种种理由,额外将一定量本该是用来发展各项公共设施的所得税也抽取出来,一并用来发展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那他们辛辛苦苦所实行的私有化,就显然是一种毫无实际意义之举。
但倘若他们除此之外,还要以种种理由(诸如国家利益要服从企业利益等等),额外将一定量本该是用来发展各项公共设施的所得税也抽取也来,一并用来发展资本家们的各个工厂企业。……那又势必要因为各项公共设施发展的不足,而造成需求的不足(铁的所得税规律!)。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也就是造成一种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倘若他们又要以种种理由(诸如国家利益要服从个人利益等等),通过刺激工人们的生活消费,来求得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就又势必要因为积累率的不足,而导致资本家们较高等级的集中劳动,下降为较低等级的集中劳动(铁的利润规律!);并因此而使得体现在它上面的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跟着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在经历了一个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之后,还要再经历一个经济萧条的时期。
但倘若他们终于不得不通过诸如“增税减利”等等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将已被侵占的那一定量所得税统统退还出来;那未请问,应该依靠谁来捍卫这一定量所得税,不再受到侵犯呢?
依靠由资本家们来推举的资方议员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资本家的资方议员们,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所得税,不受资本家们的侵犯呢?
依靠由工人们来选举的工会议员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工人的工会议员们,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所得税,不受工人们的侵犯呢?
依靠既要经由资本家们推举,又要经由工人们选举的“ 相结合”议员吗?……但这种乃是受命于这两个方面的“相结合”议员们,又凭什么能够保证这一定量所得税,既不受资本家们的侵犯,又不受工人们的侵犯呢?
3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所要讨论的,已不再是对于各项公共设施的私有化;而只是对于国有企业——这种体现在各个工厂企业上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和欧洲古代奴隶经济从古希腊,过渡到古罗马的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的情况一样;
或者说,和中国古代土地经济从春秋战国,过渡到秦汉唐宋的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的情况一样;
也就是说,和古代历史上从各自为政的诸候经济,过渡到国民一体的联盟经济的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的情况一样;
在现代商品经济(机械经济)中,从各自为政的资本家经济,过渡到国民一体的股份经济;
——虽然它们都早已是大势所趋,却还是免不了要在百转千迴的道路上,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练。
例如当时是走在最前面的英国和法国,为了要冲破古典(各自为政)资本主义内在的局限,它们宁可首先选择一条当时是更加有利可图的殖民主义道路;直至是在愈演愈烈的殖民地争夺战中已成强弩之末之后,才会心甘情愿踏上现代(国民一体)股份经济的道路。
例如当时是急起直追的德国和日本,为了要冲破古典(各自为政)资本主义内在的局限,它们宁可首先发动重新争夺殖民地的世界大战;直至是在愈演愈烈的殖民地争夺战中不幸战败之后,才会心甘情愿踏上现代(国民一体)股份经济的道路。
例如当时是落在后面的俄国和中国,虽然并非到了要冲破古典(各自为政)资本主义内在局限的时候,却为了不在弱肉强食的殖民地争夺战中沦为殖民地,它们宁可首先选择一条毕竟可以抗拒列强的国家垄断的道路;直至运行到愈来愈难以为继的时候,才会心甘情愿踏上以(国民一体)股份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的道路。
例如当时是更加落在后面的第三世界各国,它们则不幸是要经历殖民地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双重过渡之后,才有机会踏上现代(国民一体)股份经济的道路。
例如当时是介于前两者和后两者之间的其它一些欧洲国家,为了要冲破古典(各自为政)资本主义内在的局限,它们也只有在发展殖民主义已经力所难及,而发展国有经济又已经难有成效之后,才会心甘情愿踏上现代(国民一体)股份经济的道路。
大概只有美国,才得以有幸既不经过殖民主义过渡,又不经过国有经济过渡,而直接了当踏上现代(国民一体)股份经济的道路。……不过话又说回来,美国当年其实也是一个殖民地国家!
……如此等等。
从而现在也可以用一个简图的形式,将上面的过程表示出来:
从这个很简单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古典(各自为政)资本主义出发,不论走的是一条殖民经济及世界大战的道路,还是一条国有经济及经济改革的道路,……这条条道路都是通向现代(国民一体)股份经济的道路。
就象当年在古代罗马时期:从地中海各国的首都出发,不论走的是一条北方雅典的道路,还是南方开罗的道路,不论是一条东部大马士革的道路,还是西方马德里的路,……这条条道路都是通向罗马的道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