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二重性源自于对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差别的不正确观察
  看了rr3068关于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个别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社会劳动)。
  前者“生产使用价值”,后者“形成价值”。有所启发。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e=4&from^^uid=3119750
  其实,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现象的描述是源自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市场中以无形的手进行资源配置的结果。也是经济进化过程中必然现象,并不是劳动本身具有二重性,而是社会存在“二重性”劳动:个体劳动生产和资本主义集中大规模生产二种劳动。
  资本主义是在个体劳动自给自足的低生产率方式下,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以集中大规模生产方式,以极高的劳动生产率成功淘汰和替代一部分个体劳动生产率,向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
  只所以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与人类生产进化阶段有关系,是因为,如果没有资本主义这个阶段,人类还处在个体自给自足的生产,那么,就不会有劳动的二重性。所有的劳动都是个体劳动。个体劳动等于社会劳动。
  当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后,个体劳动并没有、也不会消失,个体劳动与资本主义集中劳动是共存的。而资本主义的集中劳动全部是社会劳动,资本家是必须付给工资的。产品能否实现价值由资本家承担后果。
  同样的,如果一个社会全部是资本主义生产,那也没有什么劳动的二重性。如同社会全部是个体劳动生产一样。在一个社会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情况下,所有人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并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个体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差别。
  马克思没有从劳动生产率上分析劳动形式上存在的多样性,将一个社会存在的多样劳动抽象成劳动的二重性,这是值得商榷的。这应该是马克思的观察视角障碍所导致的。
  其实,若从社会存在劳动形式的多样性这个角度来分析劳动,还可以提示更多更深层次的原理和问题。而若用劳动的二重性这个角度就会扼杀和掩盖很多东西。
  社会劳动的多样性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化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以个体劳动生产为存在基础的。没有了个体劳动生产,资本主义集中大规模生产就失去了参考基础,也即失去了竞争的对象,就不会存在了。失去了个体劳动生产就失去了商品定价基础。正因为逻辑上存在这个问题,所有才会导致马克思弄出个工人生活所需是劳动力价值的说法来做为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其实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人类已经处于个体自给自足的劳动了。劳动价值是有参考依据的,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工人生活所需。(家庭人口不同,人口素质不一样,地域条件不一样,生活所需难以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