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劳动手段、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没有出现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没有分离,是重叠的同时发生的,但是仔细分析,两者的顺序是交换在前,分配随之。全部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所得都属于劳动者。商品价值是个人所使用的劳动量,按此交换和分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手段,劳动工器具和劳动对象(土地)发生了分离,由于生产关系的变化,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特点就是两者发生了分离并且发生了颠倒,先分配后交换。随着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的颠倒,对剩余劳动的交换和分配原则就发生了变化,分配原则支配了交换原则。剩余劳动不再由劳动者独享。地主和资本家要求分享剩余劳动,进而分享劳动产品。
这种情况下,各种物品分配和相互交换的法则不再是根据生产物品所耗费劳动量,而是根据垄断权力分配获得性剩余劳动的数量,在此基础上按获得性劳动数量相等原则交换劳动产品。这是一种与前面所述不同的法则,即垄断获得性剩余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法则。简单说就是,商品价值或价格不再是由生产劳动决定,而是由垄断获得性劳动决定。通过垄断获得的劳动量称为垄断获得性劳动。
在现实中,地主垄断劳动对象,资本家垄断劳动资料,工人垄断劳动手段。并由此分享地租、利润和工资。
资产阶级制度是一种商品等价交换而人不等价的剥削制度,也是一种伟大的暂时存在的制度,这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