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能性及其限度
对大学生而言,读书的可能性问题似乎是个伪问题。因为大学生的职业就是读书,他们也的确一直都在读书。与此同时,我们又常常听到一些抱怨之词,责备现在的大学生不读书。可见,大学生的职业是读书和大学生不读书中的两个“读书”含义是不同的。笔者以为,所有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技术型。司法考试,CPA以及绝大多数教科书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娱乐型。幽默笑话,言情小说大多属于此类。第三类,智慧型。哲学,文学等人文社科书籍可算作此类。原来社会舆论责备大学生不读书并非是说大学生什么书都不读,而仅仅是说他们不读人文社科类的书。本文所要讨论的读书问题正是为了回应社会舆论而来,因此也仅仅指阅读人文社科类的书。
中国古谚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古时读书高是因为读书能做官,现在读书又不能做官,凭什么还能高呢?况且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人际竞争非常激烈。当你把大好的时光用来阅读柏拉图、尼采的时候,别人却在苦练英语,复习司法考试,CPA。等到大学毕业,你不仅不能当官,甚至连工作找的还不如别人好。到头来,不是你“当官”去管理别人,而是别人“当官”来管理你。市场经济是要靠技术生存,靠物质竞争的,这是每一个现代个体都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正是在残酷的竞争压力面前,不少大学生才迫不得已的把已经拿起来的书重新放下。社会舆论抹掉社会自身的问题,单单的指责大学生不读书显然是不公平的。本文正是在直面社会现实的前提下来分析大学生所面临的读书问题,即:大学生读书的可能性在哪里?其限度又有哪些?
大学生读书的可能性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即:读书对当代大学生有哪些价值和读书的机会成本问题。读书有价值,大学生才有需要去读;分析清楚了读书的机会成本,大学生才能决定是否去读。
读书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当然有很多,比如陶冶情操,增进人的涵养,开阔人的视野等等,已经成了陈词滥调,无须多言。本文想说的主要有两点:第一,读书是一种难得的对话。海德格尔曾忧心忡忡的指出现代人已经原子化了。其意思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难得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对话,人在精神上是彼此孤立的。阅读过程可以自觉的理解为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深入的对话,这无疑可以抚慰现代人的心灵需要。第二,读书可以领略智慧之美。世界上有很多种美,如自然风光之美,品德高洁之士的心灵之美,其实除此之外,智慧也是一种美。当你阅读一本智慧的好书时,你真的会有一种沉醉的美的体验。大学毕竟是知识的殿堂,一个人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过这种体验,就像大学期间没有爱情一样,都是人生的一种缺憾。
读书的机会成本问题是大学生不读书的主要考虑。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读书有机会成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过分夸大这种成本,而应该对之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在读书和打游戏、看偶像剧之间进行行为选择时,读书的机会成本便是个伪问题。只有在读书和其他同样有正面积极价值的行为之间进行选择时,读书的机会成本问题才真正值得分析。比如,在读书和谈恋爱,读书和专业学习,读书和实习之间选择时,机会成本问题就应该被恰当的考虑。计算机会成本,需要我们给出一个人生的价值序列,根据事业,爱情,友谊,兴趣爱好以及其他精神追求在你人生目标中的权重,来考量不同的行为选择所给予你的实现感和满足感。但不管具体情况怎样,智慧和精神追求都不应该是被完全忽略和放弃的。对于大学生而言,读书还有着特别的时间适宜性。这些书,如果在大学期间不去阅读,进入社会再阅读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只是考虑到人生价值的多样性,如果不以人文社科的学术为业,我们又确实应当控制读书的时间供给,从而制订一个适当的务实读书计划。
大学生的读书限度问题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方面,由于用来阅读的时间有限,因此阅读的书籍数量必然很少,这就决定了必须把有限的时间用来集中阅读人文经典。质量方面,由于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阅读书目尤其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因此一些比较权威的老师或者同学的书单是有参考价值的。
本文通过上述粗浅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不应该放弃对人文社科类书籍的阅读,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适度而务实的计划来指导自己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