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来引导与点拨。禹天建/绘
《麦田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小说述说了主人公霍尔顿不得意的中学生活,求学时遭遇的种种郁闷使得主人公极度向往并设想了心中的理想教育,这可以从他最后谢幕时说的一番话得知: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好一个“守望麦田”的教育理想!这段文字质朴却含意深刻的独白一下子使整篇小说的立意鲜明而高远起来。
“我手写我口。”霍尔顿的求学生活应是塞林格自身经历的影子,他借霍尔顿之口表达了对旧式教育方法的质疑。主人公的独白可视为作者对理想教育形态的主张和热望。如果说作者当麦田守望者的描述只是小说家言,是一时心血来潮,那么反思当下的教育现实,这“小说家言”却引发我们诸多思考,并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教育需要“顺性而为”,在于引导而非强制。孩子们之所以能够无拘无束地做游戏,首先在于主人公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释放童心、张扬个性的场所---麦田,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如果守望者因爱惜自己的麦田恐被践踏,而拒绝孩子们进入麦田,或者即使允许孩子们进入麦田,却如临大敌,规定过多的清规戒律,这也不能动,那也动不得,试想,孩子们还有游戏的兴味吗?他们天生固有的自由精神和创造精神恐怕也会在禁止和喝斥声中丧失。
其次,教育成功的智慧在于找到教育的支点,去撬起学生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守望者从麦田的前台退居幕后,他并非只做一名游戏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而是敏感地发现了游戏的关键点---悬崖,这是孩子们的生命之崖,是不可逾越的生命之线,守候于此可谓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其实,教育中处处有着类似的“悬崖”,智慧与方法便是无形的教育支点。举例说吧,就是当学生不懂时,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搭建合适的“支架”,来帮助他们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当学生理解不透彻时,运用比喻、联想、类比、演示、实验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当学生目标已明确,但思路受阻时,告诉学生不妨另辟蹊径,变换角度,兴许可以找到新路径,轻松地抵达终点;当学生“狂奔”至“高峰”时,有意让他们暂时停下来反思,“我的目的合理吗”,“还有更优的方法吗”……有时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能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与优化。
再次,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忘却功利的单纯和坚守的耐性。相对于麦田周边的风景,守候悬崖绝壁的生活单调乏味,且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守望不仅需要勇气,还意味着责任、恒心与付出,更要苦心琢磨守卫的方法和方向。现实生活中,教师面对的教育环境虽然没有“悬崖”危险,但更加复杂,教育方式更为多元,教育对象更难把握。当面对物欲的诱惑,部分教师发现自己工作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时,浮躁与失衡心理便弥漫于三尺讲台;而把考试作为追求名利的“敲门砖”时,教育便异化为一种纯技术化的、“手工作坊式”加工零部件的工具,教师终日行走于“守望考试”而不是“守望学生”的迷途上,在无意识中忘却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生命成长,也忘却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使命和价值,与心中的理想教育渐行渐远。
“守望”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格。为了学生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