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东,博士,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心副主任.
198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1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
讲授课程:
战略管理、技术战略、高技术创业管理。
主要研究领域:
竞争战略、技术战略、技术创新管理。
2005年以来,高旭东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QUALCOMM、美国高通公司、西安石油大学、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等机构的15个重点项目。
近5年来,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移动通信》、《工程研究》、《北大商业评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t. J. Business and Systems Research》等中外核心期刊上发表32篇学术论文;5年内发表9篇会议论文。
发表的专著:
《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与方法》、《中国电信设备厂商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在中国的新兴市场中的新技术的风险投资》、《外部环境,战略,以及在中国高科技新创企业,在中国的新兴市场中的新技术的风险投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术创新案例》;发表案例: "吉化集团的科技人员激励"、"大庆石化总厂的ABS新工艺创新"、 "AIE2008会议论文集"。
高旭东老师曾经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曾任中国工业经济编委。
现在是JABS 编委会成员、IJBSR 编委会成员、《研发管理》杂志审稿人,
同时是管理学会,IAMOT,ICMIT,Globelics等的会议评审。
高旭东老师还兼任中国石油,大唐移动等著名企业的咨询顾问。
问答汇总:
Q1:坛友庐陵人:
高老师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与大家交流学术问题,我的问题是我们国家很多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大而不强,其发展壮大很大一部分是依赖国家政策以及行业进入壁垒障碍这两个因素,但是随着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有些行业(例如钢铁)将可能不会再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或者扶持,那么这些企业如何面对即将失去保护或者扶持的这个状况呢?这些企业该如何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呢?谢谢!
A1:
您好!问题非常有意思。 其实不用太担心, 大浪淘沙, 适者生存。当然, 认识有个过程。 我们的研究表明, 创新是出路, 而企业创新一般需要四个条件: 认识到了生存的压力, 具有创新的信心,建立合适的组织(慎用合资这种形式), 拥有一定的资源, 其中前三个条件最主要。实际上, 现在不少国有企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创造力。
Q2:坛友mavpig:
请问高老师如何看待TD—SCDMA的发展现状?对目前移动通信的演进路线如何评价?A2:
您好。 基本还可以,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 但是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现在争论很大, 但是真正了解内情的人太少, 或者不愿意说真话。
Q3:坛友Maddox_tian:
高老师,您好!其实我们一直在强调创新,但创新与技术创新应该是不同层次的概念。技术创新的难度要更大,投资比较大,研发周期比较长,而且还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在如今这样一个投资环境较差的时期,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是很大的。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技术创新又显得非常重要。面对这样的矛盾,企业与相关部门应采取什么措施呢?
A3:
您好。 技术创新有不同的类型, 有的是渐进的, 而且小改小革也可以很有效, 投资业不一定大;有的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投入也较大。 问题在于, 即使投入大, 周期长, 如果是企业生存所必须, 咬紧牙关也要做。
Q4:坛友whiteice:
高老师您好:请问“创新方法”、“管理方法”等是否可以照搬?如果不可以照搬,那么阻碍照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什么因素是的障碍?谢谢
A4:
您好。 特殊情况下, 可以模仿。 但是, 照猫画虎, 形神不同, 最终还是要自己做。 实际上, 单纯的模仿效果有限; 复杂的, 技术模仿, 也需要掌握原理, 真正搞明白。 就像数学题, 抄别人怎么做, 也可以长见识, 但是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 另外, 技术和它的应用场景是紧密相关的,需要匹配, 从这个角度讲, 没有100%的模仿。
Q5:坛友流逝天堂:
我想问一下高老师,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以教育培训为主的民营机构发展的前景和怎样提高竞争力。我现在在一家以教育培训为主的民营机构工作,我在一所大学招生,我怎样提高竞争力,提高影响力,为自己带来回报。
A5:
您好。 对教育没有什么研究。 有成功的例子, 香港科大, 不过20年, 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学。 但是, 从国内如前看,民办大学, 因为有相当的盈利目的, 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才会涌现出真正一流的大学。 生源, 师资, 都是挑战。
Q6:坛友amorroty:
高教授您好!我目前也在从事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我身边很多战略管理领域的老师和同学都有一个突出感受,就是数据获取的难度比较大,因为涉及到很多需要高管填写的问卷,数据收集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且无法保证数据质量,虽然能够设计比较好的模型,但受制于数据很难进行验证,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我甚至了解到很多人在做伪实证,改数据的现象非常普遍,请问您平时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又是怎么看待目前战略管理学术界的伪实证问题?在战略管理的研究过程中,您能对现在的博士生提一些好的建议吗?非常感谢您!
A6:
您好, 同行, 问题非常实在, 情况确实如此。 我的基本做法是, 少做或者不做信不过的数据的分析, 我基本上选择定性研究的方法, 效果也不错, 时间久了, 互相信任, 可以得到真实的数据资料, 研究的结论自己比较心里有底。这样做, 不利之处是费时费力,出成果慢。我的学生, 我也鼓励他们多深入实践, 研究实际问题。
Q7:坛友brickv:
请问高老师:有价值的专利就算是创新了吗?
A7:
您好。 不太清楚您讲的“有价值的专利”, 具体是什么意思。 专利只是创新中的一部分, 有些创新甚至不涉及专利问题。
Q8:坛友mistress:
高教唆:
您好,目前在国内的电信领域,eTOM模型和ITIL模型应用的都很一般,运营商认为eTOM太国际化脱离国内实际,ITIL又和IT联系太紧不适用于电信企业,想问一下,针对国内电信行业有没有类似的更好的模型?
A8:
您好, 对这个问题没有专门的研究。 从我们对企业信息化、流程再造、流程优化的了解看, 任何业务模型、流程模型, 与企业的业务紧密结合, 而不是把有关的模型拿来, 削足适履。 实际上,我们看过的一家企业高科技企业, 非常有创造性, ERP 软件基本都是自己开发的。
Q9:坛友guoqingchun:
您好高老师:
我想问一下,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需要怎么处理更合适,国有企业效率较低,但是处于垄断地位,而民营经济效率高,但是资源有时很差。作为中国经济的微观因素的企业层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应该还是很重要
的,您觉得呢?
A9:
谢谢。 这个问题争论颇大。 我们的企业案例研究表明,单纯得将民营企业效率高, 国有企业垄断, 可能都有偏颇。 国有企业也有不少能力很强的,中石油的利润, 三分之一来自竞争激励的国际市场。 民营企业也有很多管理不善的, 最主要的就是职业经理人不愿意到一些民营企业, 担心自己被当做外人。 我信心竞争, 不要管所有制, 谁有能力, 谁就应该得到发展。
Q10:坛友guoqingchun:
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也就是在目前中国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环境成本都在上升的背景下,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下降,那么未来企业发展及盈利的战略方向是不是转向通过挖潜提升效率,体高附加值来实现,其他的方式还有没有呢
A10:
谢谢。 挖潜的效果终归是有限的, 真正的出路是创新。 硅谷成本高, 但是创新的企业也不少。 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 成本上升是必须面对的, 不是件坏事。
Q11:坛友ssjiang81:
请教高老师,作为一个学者,您觉得是发表重要还是为业界服务重要呢?
A11:
理想的情况是兼顾两者, 做不到的时候就要选择。 年轻人, 可能没有办法, 先解决发表和职称问题。 但是, 从根本上, 实践和理论要结合, 新知识来源于实践, 也应服务于实践。
Q12:坛友童梦:
高老师,您好!感谢您抽空回答学生的问题。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中国大部分工业由于其比较优势一直处在加工代工的低端环节而长期无法实现产业链升级,所谓“低端锁定”现象,金融危机后,国家进一步强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可是即使在国家各方面政策扶植下,效果依然很不明显。个人认为,升级是一个产业动态投入的战略过程,全球产业竞争非常激烈的背景下,要成功实现升级,最终意味着你升级后的产品作为潜在竞争者能在全球市场中跟其它在位者(尤其是已具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巨头)一决高下,但是,别人的产品已在高端环节建立非常强大的垄断势力,当潜在进入者要进入行业时,会采取各种战略行为来加以阻止和绞杀。我的问题是:作为后发国家我们要突破它们,最终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应该怎么部署自己的战略呢? 感谢!
A12:
谢谢。 非常有意思、也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从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各个国家, 特别是日本、韩国经济追赶的历史看,ZF需要采取措施, 为本土企业留下相当的市场空间, 不然的话, 本土企业很难发展企业。 从1960年到1980年, 日本进口轿车不到同期销售的1%。
当然, 企业自己要努力,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另外, 要抓住新机会, 迎头赶上。
Q13:坛友yeting2000:
高老师: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很多国有制企业由于国家政策方面的倾斜和扶持,比如移动、石油等方面。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的名单。最近更是铁道部更名,更是引起广泛的关注。面对这样国家支持的500强企业,随着改革开放局面的进一步展开,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如何才能再国外诸强的压力下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战略路径?还想请教您的看法,谢谢!
A13:
谢谢, 也是非常不好回答的问题。不过, 我还是乐观的,我们看到了不少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很愿意学习的, 比如中移动的领导,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们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 如何通过创新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这个不容易, 但是只要有了这样的精神, 扎扎实实高创新,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就会有效果。
当然, 企业体制上可以有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