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ility and Survival rather than Profit Maximization
机械而形式上说,这可以理解为多次博弈与一次博弈在策略上的区别,或者,动态优化与静态优化在行动路径的区别。
“Sustainability and Survival”代表长期(甚至无穷期)的最优目标,“Profit Maximization”代表短期(甚至当期)的最优目标。
译成诗句似乎是:风物长宜放眼量。
译成俗语似乎是:顾全大局,放眼未来,绝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全局利益。
人与人之间在选择上经常有区别,许多时候不是因为他们中某些人不理性,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规划期不同。
张五常说过充分的竞争会拉低整个行业的利润率,直到和利率相等.同样利润是风落的,是不可预期的.所以做企业的最大目标是确保生存.
管理学家对利润和生存的理解都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利润是指会计报表那种利润,生存是实体上的企业仍持续运转。企业即使资不抵债,仍可能继续运转很长一段时期,是为生存。例:现实中,很多私营小企业主到发工资日时,实际已毫无会计上的利润可言,但抵车抵房让能暂时渡过难关。这种例常见,很能体现管理学家说的求生存含义。在管理学的理论上,危机管理大概是最能体现先求生存再盈利的意图。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可能比较肤浅,请指教。
1、企业生存和企业利润最大花都是企业的目标。企业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它的目标也是一个目标系统,有基本目标,有主要目标,有近期目标,也有企业远景。德鲁克在1954年的书中也详细的谈到过这个问题,企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主要目标是不一样的,但是基本目标一直是生存。企业之所以是一个企业,是因为它是存在的,它的其它一切的行为都必须以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离开了生存,别的就无从谈起。就如同一个人在不能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去谈工作、做学问。就是说生存是基本目标利润最大化是在有了生存的基础上的继续。两者不矛盾。
2、这里面德鲁克是不是有个导向的意思,就是说,生存和利润最大化都是目标,而达到目标是需要手段和途径的。如果企业一直已利润最大化为导向,那么这可能会导致企业理念出现偏差,一些决策和执行层面的问题,危害到企业生存。实际上,就是说企业的目标是不是利润最大化呢?本身也有很大的争议,德鲁克还说过企业的目标是为了为顾客创造价值;还有学者认为企业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或者企业财富最大化。这些提法有很多。可能要具体看德鲁克是在什么情景下写的这句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际上,管理学者和经济学者研究问题有很大的区别,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它没有形成经济学这样前提假设或者环境刻画很清晰,分析过程逻辑比较严密,得出的结论经过计量或者实证检验。
3、是不是可能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经济环境中,一个企业的生存是十分苦难的,如果它能存活下去,那么它要实现的利润也就得到了。
希望大家指正。谢谢。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首先确保生存。
请问,如何理解德鲁克的观点和经济学观点的分歧?
这个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 本身在逻辑表述存在问题。
“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首先确保生存”二者矛盾吗?或者说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吗?
在我看来,这两个方面,并不是互斥,而是互补的。
(1)企业存在的条件就是要获得利润。没有人愿意做亏本生意。除非有某种道德需求,否则社会也不允许企业心甘情愿做亏本生意,因为这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而“获得利润”,实际上就是“确保生存”。
(2)在“确保生存”的情况下,企业肯定是要“获得最大利益”的。一般情况下,所谓“最大利益”即指利润。但在特定情况下,有可能存在多重利益目标,比如说企业名声、品牌效应或者长远利益等。但从企业的生命周期来讲,一定是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3)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并不太一样,比如企业形成初期或企业经营不善时,确保生存的矛盾会比较突出。
两者并不那么对立,不能说企业的目的就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不能说它就不“首先”确保生存,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或许这句话还有相应的语境,因当放到适当的语意中来看。
其实,原句本身就是病句。病就病在“首先”的意义不清楚,或者说,全句表达不完整。
1)前面“不是”的判断,说明企业的目的必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注意“不是”这种判断的全称性。
2)后面“而是”的判断,说明“企业的目的”不是唯一的——既然有“首先”,就要有“其次”等等。
然而,原句并没有给出“其次”;并且,原句已经把“追求利润最大化”排除在外了。
既然如此(1.企业的目的不是唯一的;2.目的之“首先者”是“确保生存”;3.目的必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该句可启示大家的其实就是:找出这两者以外的“企业的目的”。
其实,原句本身就是病句。病就病在“首先”的意义不清楚,或者说,全句表达不完整。
1)前面“不是”的判断,说明企业的目的必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注意“不是”这种判断的全称性。
2)后面“而是”的判断,说明“企业的目的”不是唯一的——既然有“首先”,就要有“其次”等等。
然而,原句并没有给出“其次”;并且,原句已经把“追求利润最大化”排除在外了。
既然如此(1.企业的目的不是唯一的;2.目的之“首先者”是“确保生存”;3.目的必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该句可启示大家的其实就是:找出这两者以外的“企业的目的”。
呵呵,我的意思是“首先确保生存”是一个动名词,可以理解为“确保生存是第一要务”,首先不少表达逻辑关系的。
沉寂了,我来推波助澜。
假定一个企业有一个10年后项目,预期收益高于已经投入的成本。从经济学角度讲,这个企业可以赢利。但是由于短期现金流匮乏,很可能导致该企业在赢利之前就被债务逼得破产了。这样的故事并不少,德隆不就是这样垮了的么?当然,经济学家会认为,债主和企业的预期不同,但是这样的解释是否乏力?
上面这个故事就典型地体现了利润最大化和生存的冲突。
聂斑竹的例子个人觉得不能说明问题。理由如下:
1、经济理论和管理实务是不一样的。经济学家是解释经济现象并提出预测或者说是提出建议。经济学关心的是财富的分配和积累问题。经济学家他不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他的观点或者给政策制定者的建议能不能被准确的理解,被采纳,被有效的执行下去,不是他能左右的。当然有的学者的影响力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是对中央政府政策的影响,有的是对地方政府的影响。管理学,特别是企业管理,更特别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它是在一个给定的系统中,通过各种有限的资源配置,把企业的价值做大。操作性更强,也更实际一些。学者和执行者差别是比较大的。
2、企业的发展中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面临很多风险。那么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先生存,企业发展中,他的财务和人员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这两个解决不好,企业有可能破产。现金流对企业太重要了,资金链断裂了,企业就死了,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企业破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资金链断裂。经济学家只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或者说一个指标去判断,就认为这个项目有可行性,这是不科学的。管理实践中,企业家做决策的时候是不会这样的,他首先考虑的就是企业的安全,现金流和人力资源。别的都放在后面,这两个如果不能满足,项目就被PASS了。德隆破产直接原因就是斑竹说的资金链断裂,它是一个导火素。根本原因是它多元化的失败。资产组合理论里面要求投资的时候进行投资组合可以有效的减少非系统风险。但在管理里面,企业家是非常切忌在企业经营的时候来利用分散投资,进行所谓的多元化来减少风险。把投资组合的理念用来指导企业多元化,是非常错误的。企业资源有限,需要的不是多元化,而是先如何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大做强,然后再看有没有能力,有没有多余的资源进行相关多元化。李嘉成和GE的例子不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
3、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生存,它就象经济学里的经济人假设一样,是前提。否则,否则,没有企业的延续性,是不可能有利润这样的目标的。他们不矛盾,是一个目标系统,有先有次,存在是起点,利润和发展是皈依。德鲁克还说企业是为了创造顾客,那是手段。
不成熟的思考,请指教。
利润最大化是完美标准,而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也难以操作;而生存原则是最低标准,比较容易理解和实现,所以实践中比较管用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生存是保证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企业是利润重要还是现金流重要呢?个人感觉现金流更重要,也就是生存重要。就像一个人一样,利润偏低意味着这个人营养不良,比较瘦,而现金流断裂则意味着他一口气上不来,生命就有危险了。
首先对于经济学的预期利润最大化而言,只是一个理想的状况.而且我觉得讨论的时候,必须加入经济学的边际方面去考虑. 另外一个就是执行,在经济学里面考虑利润最大化时候,条件会是固定的.
但是对于管理者而言,这却不是一样.例如追求利润最大化,通常考虑的两种情况,首先是内部控制,其实就是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就是增长.
正如假定一个企业有一个10年后项目,预期收益高于已经投入的成本。从经济学角度讲,这个企业可以赢利。但是由于短期现金流匮乏,很可能导致该企业在赢利之前就被债务逼得破产了。其实这个例子,假如把边际理论给考虑进去或者我们就应该能够理解了
这里面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需要考虑到现金流的运作,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而言,甚至项目经理,包括像我这样这一类参与过风险投资分析的,分析企业的生存状况首先要关心的就是现金流,因为这同时关系到企业未来两个状况,ROIC(基础是ROE) 和GROWTH.这里面关键的就是执行的问题,和基础条件,这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边际.
一个单纯依靠企业本部没有办法消化的项目,比如我用40亿的现金流去拉动一个200亿的项目,就算未来利润是400亿也好,这也是不能去干的,因为我企业本身的利润和现金流限制了我企业增长率的边际.除非我能获得外力,否则根本不应该算是利润最大化.并且就是执行过程中的不可量化成本.
另外就是执行过程中的可变性,比如企业兼并,收购等等,单纯从数字上看,是利润最大化. 但是却需要考虑到兼并之后,或者过程中的VAR已经是改变了,例如人员流失,业务整合,管理成本增加,文化冲突.假如我们能够量化这些成本的时候,或者我们就会发现企业我们预期中的利润最大化其实根本不是利润最大化.因为有成本没有考虑进去.
我总觉得LZ出这个问题是给我们弄一个逻辑上的死循环.
如何定义“平均贴现率”?它与动态优化中考虑的“即时贴现率”有何种关系?
如何定义“平均贴现率”?它与动态优化中考虑的“即时贴现率”有何种关系?
将每个阶段博弈逐一进行贴现,等价于用阶段博弈的收益乘以一个平均贴现率。这样或许可以解释上述“悖论”。
另外一个视角,是引入风险态度。
将每个阶段博弈逐一进行贴现,等价于用阶段博弈的收益乘以一个平均贴现率。这样或许可以解释上述“悖论”。
另外一个视角,是引入风险态度。
那我想问,如何进行风险的量化呢,这对于态度影响是很大的.
那我想问,如何进行风险的量化呢,这对于态度影响是很大的.
在这里,行为人的风险态度是一个假设,与实际的风险测度关系不大。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假设应该是隐含假定了厂商是风险偏好者,这也与高风险,高收益的逻辑相符。而在管理学中,企业家被假定为风险规避者吗?如是,首先确保生存当然是博弈均衡时行为人的最优反应。如果作此理解,那么,引发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前提假设不同,突出地表现在对行为人的假定上。稍作一点延伸,也就是经济学中的最优化原则与管理学中西蒙的满意原则的区别吗?
从上面各位朋友给出的分析思路谈一点自己的关系,望批评指正。不管说的在不在理,望大家给个评价。谢谢。
对于企业的目标生存和利润最大化,我们先分开来看。
1、生存。生存的意思就是企业作为一个实体和一种组织形式能延续下去,企业作为一个动态的组织,各项决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生存的问题很现实也很残酷,由于现实的压力,由于市场给企业的这种组织的一种底线,由于众多不确定性(包括企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的不完全,企业利益相关者(潜在的和现实的)对于风险的态度,整个市场与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以它的生存作为目标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是必须的。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它实际上隐含着企业的管理层是在执行一种稳健的经营思路,逻辑前提是一种对风险的厌恶态度,尽可能规避风险。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主要是体现在企业现金流的稳定和企业人员的人尽其才(也包括适当规模的人才储备,培训等)。
2、利润最大化。利润和风险是对等的。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实际上也即意味着在稳健的基础上这个时候企业的经营者又是风险偏好(喜好)的,资本本身的性质也要求管理者这样做,管理者的工作的背后隐含的是资本的本质。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由于资本追求最高回报的属性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风险偏好的指导思想之下追求利润的的。
这种利润的最大化是一种潜在的利润最大化,是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的(上面一段分析)。这种潜在的利润要变成现实的利润,至少要有三个条件:第一、企业进行决策的时候各种外在的因素没有发生改变,比如国家对于行业的政策,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的战略等要没有改变;也包括企业的执行计划过程中的条件是没有变化的或者变化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第二信息要是完备的,这个信息主要是指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于企业的经营方面要有共同的信息,在这里实际上也可以称做市场是完善的。信息不完全可能会会阻碍目标的实现。用18楼朋友的例子来说明,企业的自由资金如果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项目,这个时候企业可能会寻求外部融资。如果投资者对这个投资项目也有和企业管理者相同的预期,或者说他们之间有关于这个的共同的一个期望,这个时候投资者可能会投资,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信息是不完全的,那么这个寻求外部融资的计划可能会受阻,那这个项目本来是很好的,但由于资源的问题就搁置起来了,非常可惜。这个信息的问会影响企业自身,也会影响其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近而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第三、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的态度,对同一个项目,我们还是用融资来说明,VC可能会投给你,但银行可能就不会贷款给你了。资本是追求高利润的,但是不同行业的资本的特性的差异以及这些资本的运营者他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一样,也会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这三个条件。前一个是关于物的,后两个是关于人的;后面两个条件中,前一个是客观的,后一个是主观的。这三个条件要能满足,目标就可以实现。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又比较晚,头都有些晕了,先写这些。望指教。
我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在经济学上,利润和风险是对等的.
但是在管理学上,利润和风险却是不对等的。而且企业本身会受到自身资源,或者行业方面约束而有boundary conditions.要是超越这些boundary conditions,必然就是造成企业危机. 估计上过MBA课的人都应该知道,要是超越这个boundary conditions而可能获得的利润不能称为利润.
另外一个就是大家对于风险的理解不同,尤其在执行上的风险无法量化.作为管理者,或者执行着,就通常会为了避免和承受风险而遇留一部分实力而不达到一个boundary conditions.
这里面出现两个, 首先一个就是管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假设不一样. 其次就是风险的定义也不一样.
刚做完工程的进度报告,头都快晕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9 2:57:43编辑过]
不理解。
这里先要区分一个概念:所讨论的博弈是“重复博弈”,还是“动态博弈”,两者的信息结构是不同的,策略的内容及表述形式也是不同的。
个人以为,主楼的命题本就不是“悖论”,而完全是一种文字游戏类的诨辞(只要还引入“首先”这样的字眼)。
另外,风险态度似乎可以用效用函数的凸凹性来表现。
如果只考虑“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形,动态优化理论应该已经表述得很清晰了(包括时间偏好等因素)。
如果承认“既定约束下求最优结果”,那么“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仅在于对“既定约束”与“最优结果”的理解不同。但“找到最优”的方法或思路是一致的——否则“最优”如何定义呢,或者从何说起呢?
至于“找到最优”的方法或思路是“经济学”的,还是“管理学”的,这就看谁想操持帝国主义了。不过,谁也不该忽略一点,至少要与数学搭上边。
许多人的行为有了差异,往往不是因为他们不“理性”,而是要么他们对“最优结果”的理解不同,要么他们对“既定约束”的理解不同。
“企业的最优结果”是否等价于“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等价于“企业一直生存下去”,这种讨论从理论(至少是经济学理论)上说是没有太大意义或洞见的——当然不排除在“现实”中它的启发意义。
因为,既然要做“最优化”分析,总要提出某种目标函数(当然伴随着要找到相关的约束条件),所谓的最优化,就是把问题设定(或转化)为既定约束下该目标函数的极值问题——至于你把这种目标函数叫作“企业一直生存下去”也好,把它称为“企业的利润函数”也好,取决于你的喜好。博弈论说得很妙(当然也很狡猾),统统称为“payoff”——至于payoff具体指什么,任君凭喜好选择(其实人们关于博弈论分析的争论,许多就出在对payoff的理解不同)。
经济学作为一种抽象,正如“成本”概念不能同日常生活中的财务成本相提并论一样,“利润(函数)”能否相提并论呢(“成本”已然有区别了,基于经济学成本考虑的利润函数怎么能和日常生活中的利润相同呢)?如果大家实在讨厌“利润”这个词,不妨就像博弈论那样,统称为payoff好了。
经济学的核心任务是否告诉人们:什么才叫“成本”、什么才叫“利润”呢?每种理论都有它本身不能定义或解释但要以此为基础展开整套理论体系的概念。
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词早已不指“得失氧”的化学反应;带苯环的一类物质大量带有难闻的气味,但人们仍叫它们“芳香烃”。——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辞谓上的“路径依赖”吧。
说到底,如果相关论述者不把自己的“利润”定义清晰,“首先确保企业生存”定义清晰,payoff定义清晰,等等所有所涉及的概念定义清晰,这个问题是不能讨论的,也是不需要讨论的。
如果就要说经济学与管理学不同,从而两者的结论不同,那么也要说,两者的结论是不可比的,因为两者在概念上的common knowledge不同。
再或者说,有人愿意做事A,有人愿意做事B,你说这是经济学或管理学它们自身的悖论呢?还是经济学与管理学这两种理论的悖论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9 8:35:16编辑过]
从局部均衡讲,“利润”与“风险”的关系是外生的,至于它们是否同高同低,当事人是不能影响的。
另外,如果讲经济学,一般似乎讲“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其实,上面这些都只是笼统而泛泛之谈,只要论述者不指明其中概念的具体含义,如果有人质疑(或者不同意)这些概念,上面这些说法对于不同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关于“什么才应该是目标函数”,这个问题,经济学中是不能讨论的。正如,对于同一个消费空间,这个消费者的偏好次序与那个消费者的偏好次序为什么不同,经济学是不能分析的,只要它们都满足完备性与传递性就可以了。经济学想做的是,知道了消费者的(理性的)偏好次序,预言消费者可能做什么。
从局部均衡讲,“利润”与“风险”的关系是外生的,至于它们是否同高同低,当事人是不能影响的。
另外,如果讲经济学,一般似乎讲“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其实,上面这些都只是笼统而泛泛之谈,只要论述者不指明其中概念的具体含义,如果有人质疑(或者不同意)这些概念,上面这些说法对于不同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关于“什么才应该是目标函数”,这个问题,经济学中是不能讨论的。正如,对于同一个消费空间,这个消费者的偏好次序与那个消费者的偏好次序为什么不同,经济学是不能分析的,只要它们都满足完备性与传递性就可以了。经济学想做的是,知道了消费者的(理性的)偏好次序,预言消费者可能做什么。
我总是觉得LZ让我们陷入了一个逻辑上的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