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901 5
2007-09-06
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前辈比起来,如今的大学生要机变的多。“<a href="http://news.sina.com.cn/c/2007-09-05/020013817065.shtml" target="_blank" >未进校门先找关系开发人脉</A>,多方打探摸清校园生存规则”无形中成了准大学生的第一课,他们中的佼佼者未入校门,已然把学院的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了。(9月5日中国青年报)
<P>  到底是受过经济社会熏陶的一代,刚入江湖,已然学会了“拜码头”。实在令我等当年在大学校园里看到老师都要绕道的书呆子自愧不如。在他们娴熟的社交技巧面前,只能用成熟而非早熟来进行评价。</P>
<P>  多方广开人脉,四处打探关系,这些本应在社会上才有的种种习气,居然成了大学生走向校园的入门功课,很难叫人在喜忧之间进行选择。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如同给未成年人发上一本《素女经》,前卫倒是前卫,但看上去总不免有些操之过急。</P>
<P>  成名要趁早!临水照花的张爱玲的一句话,被朝花夕拾的人们重新捡起来奉若圭臬。一不小心,就炼成“成功”这粒普世的毒药。以至于有人痛心疾首道:“ 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 </P>
<P>  于是,“苟富贵,无相忘”成了一句连街头蹦蹦跳跳的小朋友都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从娃娃抓起,更加变得稀松平常。如果稍不留神,输在起跑线上也不打紧,自然已有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日前就有媒体报道: 一位署名为“果冻之风”的18岁网友称,自己每天被母亲逼着喝酒。 </P>
<P>  和“果冻之风”的“要我练”的被动状态比起来,许多准大学生的“我要练”则要主动的多。在“成功”是时代毒药的语境下,先尝试着给自己喝上一碗人脉的“春药”,大有神农尝百草的上古遗风。 </P>
<P>  人脉是什么?按照市场条件下流行的说法,人脉就是关系,人脉就是资本。在某成功者给大学生开出的“降龙十八掌”中,就有“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的“飞龙在天”。既然IQ不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EQ决定论甚嚣尘上的年代,人脉,似乎就成了衡量是否能曲径通幽的终南捷径。</P>
<P>  搜狐网在大学生中开展了“为何工作难找”的网上调查,有51.5%的学生觉得是因为“家里没有关系”。如果说,书本上的理论尚不足以打动人心的话。生活中的实际,则成了最好的例证。于是,大学生活,人脉先行,就成了现实的次优选择。 </P>
<P>  和“无相忘”的“互利”比起来,如今大学生的寻找人脉似乎更接近于“自利”。“可以让孩子在那儿做个小干部”也好,“在学习生活中照顾一下”也罢,无不赤裸裸地说明在这些寻找人脉者的“字典”中,人脉无非就是借船出海,树上开花而已。</P>
<P>  学识和人脉,孰轻孰重?本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话题。可惜,在某些急功近利者的心中,还是宁愿选择速成的“天魔大法”,而非踏踏实实的“易筋经”。 </P>
<P>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仰望星空》中写给青年学子的话。很惭愧,在还没有望到星空的时候,某些被“成功”冲昏了头脑的学子,还是先痛快地饮下了自己在大学校园的第一碗春药。 </P><!-- google_ad_section_end --><!--正文内容结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6 21:24:00

大学新生进校先开发人脉 打探校园生存规则

新生正式报到日还没到,吴卓(化名)已经在首都度过了最忙碌的3天。3天的主题只有一个:见人。

  远房的表舅、父亲的朋友、姑姑的大学同学、高自己很多级的学长……她被轮番安排和这些以前都没听说过的人见面。父亲一再告诉她,嘴巴乖巧一点,以后在这个离家千里的地方,这些都是对她特别重要的人脉资源。

  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吴卓的父亲就号召亲戚们“集思广益”,搜罗各类关系,一家人最后商量着列出了5个到京一定要拜访的关键人物。用父亲的话说,人生地不熟去上大学,总要打点一下,有什么事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高校开学前后,有关“送子大军”的讨论沸沸扬扬,“85后”大学新生被认为是“不够自立”、“不够成熟”的一代。

  “他们生活上还不够自立,但是有些方面足够成熟,甚至提前社会化了。”北京一重点高校今年第一次做新生辅导员的徐老师说。

  想在团委做个小干部家长先来铺好路

  在北京某中央媒体工作的郭女士几天前接到一个长途电话,一个多年未联系的远房亲戚突然冒了出来。一番寒暄后切入主题:儿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了,自己家里也没啥背景,想问北京的亲戚有没有认识他们学校老师的,最好是校团委的老师,开学了可以让孩子在那儿做个小干部。

  郭女士哭笑不得。她一直都戏谑自己是老家人的“驻京办事处”,亲戚的孩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了,父母都会在新生报到前跟她打个招呼,在学习生活中照顾一下。

  “外地的孩子能来北京都挺不容易的,但这两年已经不是在生活上照顾一下那么简单了。”郭女士回忆,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急,还没报到就开始咨询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更有前途,详细打听系里的老师,比读研选导师还来劲。

  为了能让孩子在大学过得“顺利”一些,不少家长“送子上学”已经不再单纯,家长“铺路”的习惯从小学、中学开始延伸到大学校园,“护子军”闯入象牙塔。

  对于父母委托的一些“照应”,吴卓自己并不喜欢。父母的焦急和不安,一轮轮仓促的“见面”,让吴卓不知所措,“不知道我的同学这时候在做些什么”,“不知道以后是不是真的需要学长照顾”,“父母回去了我怎么和这些人交流”,离家时信誓旦旦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吴卓对新生活产生了恐惧。

  网上“认”学长新生人脉广

  不光家长“铺路”,不少有“远见卓识”的新生自己也寻找各种途径为自己“打点”。

  高考结束之后,各高校的招生论坛就成了准大学生们的天下。

  今年考上北京某名校历史系的葛平(化名)“混迹新生论坛久矣”,这个暑假,他用平生注册的第一个论坛的第一个ID学会了“潜水”、“灌水”。最初注册这个ID,只是想试着发个帖问问大一新生能不能买电脑。但不久他便发现这是一块宝地,每天都有一大批处于高考后“空档期”的准大学生和不少不厌其烦地解答问题的老生“出没”在论坛上,讨论的问题五花八门,帖子更新速度特别快。

  葛平说,起初只是听说“有‘牛’学长指路上大学会容易很多”,于是想认识一些本系的学长。在论坛上,不到两周时间,他通过发帖、发站内信、发邮件、加QQ好友等方式认识了几位同门师兄,“觉得我比人家先进了一步”,“大学生活有了安全感”。

  通过网络,葛平还找到了不少同系的新同学。寻找新同学的念头缘起于论坛上一位师兄为学校07级新生建立的QQ群。在新生群里,大师兄俨然就是大领导,“呼风唤雨”,被不少人“顶礼膜拜”,葛平觉得很好玩。

  于是葛平自己也去创建了一个“07历史系”的QQ群,在论坛上呼吁新生们尽快“找到组织”。通过这个群,他认识了十几个未来的大学同学。果然,因为混论坛早,对大学生活了解也多,还未报到,仅仅每天聊天“灌水”,葛平已经成为这几个人的“小领导”。

  对新生的“活动“能力,在浙江一所高校上大四的小舒自叹不如。今年录取工作结束后,他收到好几个高中学校师弟师妹的电话,都是来“认”学长的。据说,为了拿到他的联系方式,都费了不小的周折,有个师弟甚至是通过姑姑的朋友的亲戚辗转找到他的。

  8月过后,小舒戏谑自己的“辐射区域”从“近亲”扩大到了“远亲”,“校内网”上频频收到这样的站内信件:我是跟师兄中学同一学校的07级的新生,通过校内网的搜索找到师兄的,能不能请教师兄一些问题?QQ上也时不时有陌生的号码加进来,查到他QQ号码的途径“多得有点吓人”。

  小舒回忆起当年自己入学报到时的场景:暑假疯玩了两个月,开学后自己提着行李,懵懵懂懂闯进校园。几天后,有高中同校的师兄师姐主动来找他,帮他解决一些刚入学时遇到的问题。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新生早早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来联系,热情高涨,主动打探“校园生存规则”。

  提问“切中要害”交友“因势利导”

  小舒被几个新生不同时间段的提问“吓着”了。

  “英语分级考试有哪些题型呀”、“游泳课是必修吗”、“选课时需要上网抢吗”……7月,小舒“尚且能够接受”这些看来比较正常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是不是××老师给分比较高啊”、“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比较有前途”、“评奖学金是不是不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小舒戏谑后来的提问全部“切中要害”,俨然比老生还“老”。

  比较自己当年问的那些“水果店在哪儿”、“平时都是在图书馆上自习吗”,小舒觉得现在的新生实在“不可小觑”,问题“高级”很多。

  直接交谈更是让他“汗颜”。一名还没正式报到的新生,把学院的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了。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生告诉笔者,其实找学长前自己也是仔细比较过的。比如开学前,在校内网上通过学校和院系搜索找学长时,一般都找参加社团多、兴趣广泛、页面人气很旺的学长,这些人肯定都比较强,在学校比较“吃香”。

  提前熟悉学校没错但要适当把握方向

  徐老师认为,这些提前社会化的新生毕竟还是少数,但是出现的问题和新生心理上的变化还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新生显得“成熟”,一方面是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上大学了,怕他们出远门“受委屈”,父母急于向他们灌输自己的“人生经验”,有条件的还亲自帮忙“打点”;另一方面是网络等发达的通讯手段导致的变化。通过网络广交朋友,提前了解学校和学业情况,结识新同学并不是坏事,但是要适当把握方向。

  暑假期间,在某大学新生论坛上,曾经出现一个惹眼的帖子《啥都不懂的同志多吗?》。帖子说,“在网上转了一圈,发现大家懂得可真多。像我这样连大学课程等一系列名词术语都没怎么听说过的人,能赶上大家吗?”

  看完这个帖子,担忧的人恐怕不仅仅是这位新生自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6 21:25:00

扫描大学开学这一社会切片

金秋时节,各个大学纷纷开学。无论是亲眼所见还是媒体的“呈现”或者相关“深度报道”,总让人觉得“大学开学”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了,而且作为时下社会一个片段的截取,“大学开学”这一“社会切片”倒也可以再现许多社会现实景况的。

  与一些国内政经大事和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相比,“大学开学”之所以愈来愈受关注,甚至有点被媒体“过度开发”,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是民生的主要构成方面,而且大学生作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焦点,通过各式各样社会网络的勾连可以放大、扩散到太多无法预想的社会层面,牵涉到无数相关的心。

  国家总理用《仰望天空》的诗句来勉励学子(9月4日《人民日报》),把“无穷的真理”、“凛然的正义”和“博大的胸怀”进行了诗意的强调,倡导大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对于那些作为“大学开学”这一场景中主角的大学新生来说,应该是一种需要仔细揣摩、冷静反思和深刻感悟的不可多得的教诲了。

  与此同时,那些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慈善关注,也是“大学开学现象”中值得记取的一幕。虽然在慈善的欢歌中也有异样的不和谐音符,但是国家政府的制度性保障以及不同的个人、社会团体组织的援助,使得有些家庭困顿的大学生不至于徘徊在大学校门之外。在“大学开学”这个独特时间点上,突显了体制的功能和社会日趋向善的动力基础。

  或许大学也如同军营,“流水”般的学生从“铁打”的校园进进出出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面对新生一副副不同表情的面庞,还有那些送子送女上大学的父母,大学也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人性化的妥善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现实需求。从新近的一组照片里,看到在一个大学,那些疲惫的父母能够在学校的安置下得到暂时舒缓,体恤天下父母心“可怜”的同时,也要为大学在开学时的用心良苦而感叹(9月4日新华网)。

  “大学开学”过程中也有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方面,尤其是对于那些大学新生们个人不同的表现应该观察。武汉的大学生聂文迪出于“锻炼自己的意志,亲眼看看沿路的社情民意”目的,步行300公里从家到学校去报到(8月24日大河网),即使这一个案无须倡导和复制,但是也绝非如有些评论所认为的是一种做秀而已,其中的积极意涵值得肯定。倒是一则关于大学新生“进校前开发人脉,探校园生存规则”的报道(9月5日《中国青年报》),让人有些破费思量的——或许这些新生的行为是一种人生生涯规划“启蒙”的表现,也或许是学校的确存在可以“抄近”的规则“捷径”,要么是社会中的一些习气已经在大学生身上开始浸染……总之,与一直以来大学生的那种率真、纯洁的形象存在反差,也与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某些期待不相吻合。从长远看来,自然是需要大学生自己个人来把持,也更需要社会特别是教育实践来进行反思。

  当然,无论就什么角度而言,“大学开学”相对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相对于社会民生、相对于社会整体只能是一个“社会切片”,只是在一定时间和场合下的一个综合事件。不过,也许类似的“社会切片”比如就业、物价、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等结合起来,其中内在关联的脉络就可以看得更清楚,而且也就愈发显得“兹事体大”事关全局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6 21:25:00

多一些仰望星空 少一点关心脚下

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温家宝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温总理在题记中写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开学之际,温总理发表诗作,寄语学子,其中深意值得我们反复体味。我想,“仰望星空”,就是追随“那无穷的真理”,就是热爱“那凛然的正义”,就是让心灵栖息于“那博大的胸怀”,就是让“那永恒的炽热”燃起“希望的烈焰”。理想,信仰,责任,热忱……这些只有在人们“仰望星空”时,才能流淌在自己的血液里。莘莘学子乃民族之未来,自当多多“仰望星空”,勇敢承担起民族和国家赋予的使命。

  这两天,各地高校陆续开学,新生的到来让校园一下子活跃起来,那年轻的笑脸,那蓬勃的青春,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媒体的另外一些报道却让人感觉到一丝隐忧——不少学生太“关心脚下的事情”了。比如,有的在开学之前,便在家长的带领下,会见相关人士,打造人脉关系;有的则由父母托关系,希望在一些学校组织中任个“一官半职”;还有的提出了许多“切中要害”的问题:校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更有前途,哪个老师给的分数高,评奖学金是看成绩还是看混得好,如此等等。这些新生的“成熟”,出人意料,甚至有点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似乎看不见“星空”有多么美,而只关心“脚下”的位置是否踏实;抑或即使有人告诉他们“星空”有多么美,也激不起他们太多的热情。这无疑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我们必须扪心自问:社会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老于世故的处事方法以及庸俗的人生观念,如何就轻易地传染给了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本身是否就剥夺了年轻人“仰望星空”的权利?一些教育制度的设计是否太专注于“脚下的事情”,而令人无暇“仰望星空”?年轻人的成熟有一个过程。但当这种“成熟”来得过早时,社会应当警惕。无法想象,如果连稚嫩的小学生都互相交换名片,论资排辈,花钱雇佣“跟班”时,人们还能为他们的“懂事”而沾沾自喜吗?一个人的所谓“社会化”,并不是“庸俗化”,而是他的心智真正健康、成熟,适应社会的发展。

  “星空”是美丽的,需要我们真正静下心来仰望。也许,我们脚下的事情很多很多,但这样的事情做得再多也代替不了对“星空”的仰望。衷心希望我们的学子乃至整个社会,都能够多多“仰望星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7 18:10:00

自己的事情关心好了,关系大事情才有可能和必要,,,自己都搞不林清,,,其他的免谈了? 有什么好担心的,为融入一个环境提早做准备是好事情, 还担心? 抱着自己的成见看世界,世界永远是扭曲的

可能 错的不是世界,是观众看世界的方式,对待世界的态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4 08:57:00
题目改成”人生的第一碗米饭”就好了。因为这个是正面的现象,你用春药给人的感觉是负面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