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关于量化的问题
度量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有效地对项目进行控制,对度量数据的分析用于辅助决策、经验积累、有效评估等。但是度量本身就是双刃剑,一方面度量对于精细化管理是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度量体系、度量的执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方法来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度量就又陷于无谓的劳民伤财,成为组织过程的累赘。
很多企业的度量陷于盲目,导致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组织对项目管理体系的理解和信任。有如下问题和误区存在:
1. 不清楚组织的需求(到底需要度量什么);
2. 不清楚度量的用途,认为度量总是有用的;
3. 度量是不需要花费的或者投入是很小的;
4. 直接用于考核,忽视了度量的导向作用的两面性(最常见的就是代码行作为程序员的成绩,导致了代码的重用性差,无效代码增多等负面影响);
5. 在数据分析时孤立分析数据结果,没有考虑相关的度量指标的结果;
6. 不相信数据,认为数据是没有用的。
在这里不想介绍什么样的度量体系和方法、度量的技术和流程。仅仅结合度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好的实践列举给大家。对于上述误区有以下实践和经验可以借鉴:
1. 需要什么才度量什么,从组织的需要、项目的需要、产品的需要、过程的需要以及管理的需要等分析,根据目标来选择测量指标;
2. 度量必须用于决策并支持决策才有意义,度量必须结合组织的商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3. 度量是耗时耗力的,因此测量不要花费过多的额外工作量,测量结合在工作过程中,而不是需要额外的工作,可以考虑使用工具,减少度量的成本;
4. 不要直接用于考核,从积极和正向激励的角度出发来设置度量考核,如果用于考核要结合多个指标,并将数据处理后使用,不能直接使用;
5. 数据分析要考虑影响因素和相关Metrics;
6. 保证数据的完整正确,并相信数据,如果你不相信它,那它就没有任何意义。
3.9. 从建立规范化的文化开始
规范化的文化说到底是建立一种共识,有了这种共识,规范化的制度、流程才得以顺利执行,缺少这种共识,在我们推行一个体系和制度时就会困难重重,阻力和压力会导致冲突和失败。文化相对于制度,正如道德相对于法律,对于执行来说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因此从一开始就以建立共同的共识、最终建立一个规范化的文化为目标,会使得我们的推广行动事半而功倍。想一想,当规范和制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我们的“推”行的工作还需要“推”才“行”吗?当然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过程的改善和维护了。
如何才能建立起规范化的文化呢?我想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人的答案肯定是不同的。我们的经验就是:加强宣贯,不断强化,建立共识,形成习惯。
4 结论
总结我们在实施和推广组织级的项目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决定实施推广成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² 有人去做 - 设立PMO或相关机构负责;
² 高层支持,下层买账 - 获得高层理解,取得下层的信任和认可;
² 人人参与 - 建立广泛的共识,消除潜在的阻力;改变人才能改变组织;
² 建立文化 - 文化的建立标记着体系的制度化和实施推广的成功。
致谢 在此,我们向对本文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建议的同行、同事表示感谢。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1] 《软件过程管理》,瓦茨.S.汉弗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林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 《组织管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家浩。软件项目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Software Assessments, Benchmarks and Best Practices》,Capers Jones,Pearson Education 2003
[6] 《CMM in Practice Processes for Executing Software Projects at Infosys》,Pankaj Jalote。India,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2
作者简介:李华领,男(汉族),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政府和公共事业本部项目管理部经理、高级项目经理,曾多年从事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工作,参加过三峡工程管理系统项目以及全国性的大型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和管理,主要兴趣方向:项目管理、软件质量管理、CMM/CMMI等。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
http://blog.csdn.net/li_hualing/archive/2007/08/02/172193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