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330 2
2005-05-20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对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均可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412月底,全国城市低保对象总人数为22008万人,各级财政累计支出低保金172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02亿元。低保对象月人均领取低保金65元。城市居民低保制度的实施,对于巩固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作用。

但是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保障标准的确定问题。既要能维持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避免标准设置过高降低工作的积极性; 既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又要考虑财政承受力;既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防止各地在标准的高低上互相攀比。二是保障对象的资格问题。如何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如何合理平衡收入因素和资产、教育、住房、赡养问题等非收入因素,如何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分类施保”政策,避免出现贫困家庭保障不足,相对富裕家庭领取低保的现象。对这些问题,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尚不多。

请问关于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研究涉及到的数学工具有哪些?哪位大虾能不能推荐一些书,3X,同时欢迎大家回复发表在这方面的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3-2 22:14:00
现在有什么心得?能共享一下吗?我的QQ57368259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 10:59:00
另外一种观点:我认为之所以要有低保,是为了增加社会的整体福利。而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得因素就是如何才能让那些现在生活需要保障的以后不在需要保障,即让他们自己能够奋发图强,我想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而,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关于低保制度的激励问题。即我们也必须考虑被资助者的反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