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的几处严重错误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中常见的错误实在太多了,真想重新写一本《经济学》。这里,仅以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价格理论为例,指出至少5处错误。
1、生产者理论:边际成本计算错误(详见55楼)
西方经济学生产者理论中,边际成本为MC=w/MPL。其中,w为劳动的工资率,MPL为劳动的边际产出,从而1/MPL为生产商品的边际劳动。萨缪尔森、平狄克等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教材中,都认为MC=w/MPL。
而实际上,边际成本MC=(1+r)w/MPL。高鸿业、萨缪尔森、平狄克等都错了。
短期边际成本的定义为“通过增加劳动投入使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的成本”。劳动的边际产出MPL为增加1单位劳动带的来产量增加量,从而1/MPL为“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的劳动”。从而可知,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1/MPL单位的劳动,需要给1/MPL单位的劳动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 此时,萨缪尔森等人就认为边际成本等于w/MPL。
实际上,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企业给劳动支付工资时,用于支付工资的资本还有利息。企业多雇佣1/MPL单位的劳动时,需要多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从而,由于多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就会产生r•w/MPL单位的利息成本。
比如,为了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企业要么:1)企业自有资本不够时,需要向银行多借w/MPL单位的借款,从而需要向银行多支付r•w/MPL单位的利息;2)企业自有资金足够时,企业需要从银行取出w/MPL单位的存款,从而企业的存款减少了w/MPL单位,从而企业的利息收入会减少r•w/MPL。
对于边际成本的计算中的劳动工资的资本利息(利润),马克思的《资本论》却充分考虑到了。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地租理论中,劣等地上的商品价格P0等于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而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又等于劣等地生产单位商品需要的劳动L0的工资w•L0再加上用于支付劳动工资的资本利息r•w•L0,从而C0=(1+r)•w•L0,而存在级差地租时,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就是边际成本MC,即有MC=C0。从而MC=(1+r)•w•L0。
经济学是一门精确的学科,是不能够粗枝大叶的。世界上的西方经济学家在这里都粗枝大叶了。他们很看不起马克思,这儿,他们远没有马克思高明。
2、消费者理论:两个假设错误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中,假设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现实生活中,商品的边际效用往往不一定递减的。比如,吃饭时,一个人需要吃4两米饭,实际上,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两米饭,人还可能是越吃越香,从而米饭的边际效用越来越高。我们可认为第五两米饭对人而言,其效用为负值,但我们没有理由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两米饭的边际效用一定是递减的。
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西方经济学还假设人消费商品时,任何商品都没有消费到满足程度的最高值。即不管人们多有钱,人们仍然没有吃饱饭、没有穿暖衣服、没有喝够水,即便是比尔盖茨,也处于忍饥挨饿的生活状态。这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
西方经济学以严重不符合事实的假设构建了消费者理论,结果就是使消费者选择理论成了无用的、错误的理论。
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还假设人消费任何商品时,都是无满足的。也即人吃大米是越多越好,一天吃几千吨大米还没有吃饱;人喝水是越多越好,一天喝几万吨水还没有喝够。这严重不符合事实。以这样的假设前提的经济论,不可避免地成为无用的、滑稽的理论。
3、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生产者是价格接受者的错误(详见374楼)
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是价格的接收者。而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却不一定是价格的接收者。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下那些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生产者,他们完全可以制定一个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而扩大销量,把别的生产者排挤出去。
比如,冰箱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冰箱的市场价格为2500元/台,海尔公司由于具有低成本优势,从而海尔公司把他的冰箱按照2200元/台销售,从而抢占别的企业的市场份额。这个例子中,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但海尔公司却不是价格的接收者。
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不一定是价格的接受者,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实现竞争均衡后,生产者才是价格的接收者。
4,价格决定错误:
西方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着实现均衡时的边际成本。比如,生产桑塔纳汽车时,生产者实现均衡时的边际成本为10万元/辆,从而每一辆桑塔纳汽车的价格都是10万元/辆。这表示,一辆质量优良的桑塔纳汽车的价格将为10万元/辆,而一辆废品桑塔纳汽车的价格也是10万元/辆,质量好的汽车和废品的价格没有差异。
当然,西方经济学家可以说:“我们的假设前提,是每一辆汽车都一样,每一辆汽车的质量、性能都一样,从而每一辆桑塔纳的价格都一样!”,可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为么桑塔纳汽车之间,价格还存在差异?比如,7成新的桑塔纳价格为什么比全新的桑塔纳价格低?7成新的桑塔纳价格怎么计算?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假设“每一辆桑塔纳都一样”,从而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给回避了。
西方经济学在分析价格决定时,把商品的性能、质量等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因素抛在一边不管,而只关注如生产成本、消费者的需求等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知道,如果商品是废品,不管生产成本有多高、不管消费者的需求有多强烈,商品的价格都是0。
以上只是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存在的错误实在太多。目前,西方经济学与成熟的科学理论之间,还有相当遥远的差距啊。
本人的《价格理论》
附件是本人的《价格理论》一书,该书深入分析了消费者行为,对当前消费者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建立了新的价格理论等基本理论,该理论能够解释众多当前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完善了地租理论,并首次建立房价理论模型。
本书还在交换理论、分配理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欢迎大家下载阅读并批评指正。
本人联系方式:aerter@126.com,可发邮件就学术问题进行探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9 15:36:39编辑过]
回3楼、4楼:
你没有看明白我在说什么,就妄下结论了。我所说的上面5点错误,国内外一流的经济学研究人员都讨论过。
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是要计算利息的,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确实没有算。经济学中的成本,都是指机会成本,不仅仅是直接成本。劳动工资是直接成本,而用于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利息,则是资金的机会成本,是必须考虑的。
我所说的西方经济学假设商品之间没有差异,是指假设同一种商品之间没有量的差异,而不是假设没有质的差异。比如,西方经济学假设每一瓶矿泉水都一样,从而每一瓶矿泉水的价格都一样。而实际上,每一瓶矿泉水的重量都不一样,有的500毫升一瓶,有的1000毫升一瓶,有的1500毫升一瓶,从而每一瓶矿水的价格都不一样,500毫升的1元/瓶,1000毫升的2元/瓶,1500毫升的3元/瓶。
听我说到这里,大家就会说,每一毫升矿泉水都一样,价格也都一样。可问题是,西方经济学说了仅仅用毫升作为度量矿泉水的指标了吗?为什么不能用瓶、用碗?而且,如果有些商品根本不存在像毫升这样的指标使得每一单位商品都一样,那该怎么办?
第3、第4楼的兄台说话文明程度不够啊。
一些地方,您可能还需要向我学习。不过,前提是您要认真看明白我再说什么,并且不把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当成红宝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0 21:17:03编辑过]
基于“这一简单的哲学道理”,你不可能也不应该创立任何经济学“理论”。
其实,你不如批判得更“彻底”一些:西方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这种人的“无差异性”就不符合“现实”了。
以理论解释事实,与事实解释事实,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
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西方经济学还假设人消费商品时,任何商品都没有消费到满足程度的最高值。即不管人们多有钱,人们仍然没有吃饱饭、没有穿暖衣服、没有喝够水,即便是比尔盖茨,也处于忍饥挨饿的生活状态。这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
西方经济学以严重不符合事实的假设构建了消费者理论,结果就是使消费者选择理论成了无用的、错误的理论。
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还假设人消费任何商品时,都是无满足的。也即人吃大米是越多越好,一天吃几千吨大米还没有吃饱;人喝水是越多越好,一天喝几万吨水还没有喝够。这严重不符合事实。以这样的假设前提的经济论,不可避免地成为无用的、滑稽的理论…
如果楼主肯于多读一些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就知道“偏好凸性”早已代替了所谓“边际效用递减”的说法。
凸偏好等价于拟凹效用函数,凸要素需求集等价于拟凹生产函数。如果楼主多了解一些“凸规划”的东西,就不会说出上段话了。
西方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着实现均衡时的边际成本。比如,生产桑塔纳汽车时,生产者实现均衡时的边际成本为10万元/辆,从而每一辆桑塔纳汽车的价格都是10万元/辆。这表示,一辆质量优良的桑塔纳汽车的价格将为10万元/辆,而一辆废品桑塔纳汽车的价格也是10万元/辆,质量好的汽车和废品的价格没有差异。
西方经济学在分析价格决定时,把商品的性能、质量等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因素抛在一边不管,而只关注如生产成本、消费者的需求等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要知道,如果商品是废品,不管生产成本有多高、不管消费者的需求有多强烈,商品的价格都是0。
这段话足以说明,楼主对“信息经济学”一类的东西几乎一无所知,或者,不知该如何了解信息经济学。
楼主愿意的话,可以查询“柠檬市场”及“信号释放”一类的东西。
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是价格的接收者。而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却不一定是价格的接收者。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下,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生产者眼,他们完全可以制定一个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而扩大销量,把别的生产者排挤出去。
比如,冰箱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冰箱的市场价格为2500元/台,海尔公司由于具有低成本优势,从而海尔公司把他的冰箱按照2200元/台销售,从而抢占别的企业的市场份额。这个例子中,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但海尔公司却不是价格的接收者。
完全竞争市场下,生产者不一定是价格的接收者,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实现竞争均衡后,生产这才是价格的接收者。
西方经济学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生产者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完全可以制定一个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而扩大销量,把别的生产者排挤出去”,那么,这个市场一定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个生产者一定不是价格接受者。
请楼主查询“无原子测度”。
西方经济学生产者理论中,边际成本MC=w/MPL。其中,w为劳动工资率,MPL为劳动的边际产出,从而1/MPL为生产商品的边际劳动。萨缪尔森、平狄克等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教材中,都认为MC=w/MPL。
而实际上,MC=(1+r)w/MPL。高鸿业、萨缪尔森、平狄克等都错了。
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的定义为“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的成本”。劳动的边际产出MPL为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时带来产量的增加量,从而1/MPL为“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的劳动”。从而可知,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需要增加投入1/MPL单位的劳动,需要给1/MPL单位的劳动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
此时,萨缪尔森等人就认为边际成本等于w/MPL。
实际上,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企业给劳动支付工资时,用于支付工资的资本还有利息。企业多雇佣1/MPL单位的劳动时,需要多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此时,为了支付w/MPL单位的工资,企业要么:1)企业自有资本不够时,需要向银行多借w/MPL单位的借款,从而需要性银行多支付r·w/MPL单位的利息;2)企业自有资金足够时,企业需要从银行取出w/MPL单位的存款,从而企业的存款减少了w/MPL单位,从而银行的利息收入会减少(1+r)·w/MPL。
对于边际成本的计算中的劳动工资的资本利息(利润),马克思的《资本论》却充分考虑到了。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地租理论中,劣等地上的商品价格P0等于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而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又等于劣等地生产单位商品需要的劳动L0的工资w·L0再加上用于支付劳动工资的资本利息r·w·L0,从而C0=(1+r)·w·L0,而存在级差地租时,劣等地上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C0就是边际成本MC,即有MC=C0。从而MC=(1+r)·w·L0。
成本函数的定义是:
min w‘x s.t. x in V(y),其中y是产量,V是要素投入集,x是要素投入向量,w是要素价格向量
即成本函数c(w' y)是一个“值函数”,且是要素价格向量与产量的函数。
我们求c关于y的偏导数,即得所谓的“边际成本”(函数),显然,它也是要素价格向量与产量的函数。
如果你细心的话,就会知道,边际成本函数不过是前面那个优化问题(求成本函数过程中)的拉格朗日乘子。而这个乘子与每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及其价格有什么关系,你自己看一下就知道了。
楼主的贴子反映几个问题:
1)当前经济学教材的确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
2)楼主不了解理论的意义。地球上的物体几乎处处存在摩擦,那么,牛顿第一定律,是否就没有“现实”意义?理论的在构建及展开上,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条件到一般条件的过程。如果特殊情形尚未理解透彻,就去探讨一般情形,不是抓不住关键问题,就是说不清楚关键问题。1:1的地图是没有用的。
3)对理论“求甚解”,不是读一两本书就能实现的。理论的纵向及横向发展一般都不是某本书能做到的。真正有这样的“厚书”,估计勤奋读下来的人也不多,吓也吓呆了。
其实,有时人们不过是用对前人的批判来掩盖自己的懒惰。
楼主的表述,似乎只局限于所谓“完全竞争”市场。
如果楼主再多看一下有关市场结构或产业组织理论的书(里面可能用到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恐怕楼主要发的感慨会少很多。
回sungmoo:
您回了很多帖,辛苦了。
我所提的五个问题,个人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我对西方经济学还是很熟悉的。记得当年学高微观经济学时,我还考了90多分。
有几点,我想澄清一下:
1. 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虽然有关于偏好凸性的论述,但这并没有妨碍西方经学的经典理论中对边际效用递减的论述。
2、凸偏好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效用论,这注定了凸偏好一系列理论的无用性和荒谬性。
西方经学中虽然认为偏好是凸的。但问题时,有关凸偏好的理论的前提,是消费不同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比较的。可是现实生活中,人消费不同商品的所获得的效用根本就是不能比较的,哪有凸性这一说?
比如,西方经济学认为,如果人觉得穿2件棉衣比吃2个面包好,那么,人穿1件棉衣并吃1个面包,要比吃2个面包好,这叫做偏好的凸性。可问题时,实际上人们根本比较不出穿棉衣和吃面包之间,哪个好。棉衣是使身体变暖,面包补充体内营养,两者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更没有哪个比哪个好这一说。
西方经济学放弃了棉衣的效用和面包的效用根本无法比较这一更重要的客观事实,而只抓住了人们在棉衣和面包之间做出选择这一相不重要的事实,结果就发展了一系列基于主管效用的消费者选择理论。从根基上都是错误的,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利用再复杂、再精确的数学工具,证明的都只能是错误、荒谬的结论。
3、有关边际成本的进一步讨论
假设投入的要素包括:劳动L和资本K
从而,总成本为 TC=wL+rK,
从而,边际成本MC=dTC/dQ=d(wL)/dQ+d(rK)/dQ
大家永远要记住,d(wL)/dQ=w/MPL,而d(rK)/dQ=r·w/MPL!因为增加一单位商品产量时,需要增加投入资本!资本K和L不是互相独立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9 23:45:26编辑过]
我想补充说明的是,在要素中,劳动和设备才是并列的要素,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物或者物的运动。而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根本不能和劳动并列。
打个比方,劳动是一支笔,而资本是一个思想。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就好比笔和思想的关系,怎么能够并列?
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在这个问题上,犯的错误实在是太大了,其直接后果,就是计算边际成本是,把资本利息漏掉了。
df(x,y)/dx=f'x(x,y)的前提,是x与y独立。如果x,y不独立,是得不出
df(x,y)/dx=fx(x,y)的,只能得出df(x,y)/dx=fx(x,y)+fy(x,y)dy/dx。
真的觉得西方经济学在基本理论上,就是一团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0 0:05:30编辑过]
关于价格的接收者:
只要生产者存在经济利润,生产者就不是价格的接受者,因为它可以按照低一些的价格出售!
而经济利润为0的生产者才是价格的接收者。问题时,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下,有的生产者经济利润大于0!
完全竞争市场下,根本不可能存在经济利润小于0的企业,经济利润小于0的企业马上就倒闭。可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却认为有。
厂商是什么?严格而言,厂商是没有任何自有资本的企业家+租来的固定资本+雇用来的劳动。如果经济利润小于0,必然出现固定资本的租金或者劳动工资两项有一项企业家无法支付,如果企业家支付不了资本的租金,那么资本就会撤资,如果企业家支付不了劳动工资,那么,劳动就会罢工。这都会使企业倒闭。根不存在短期内经济利润小于0,但边际收益大于0的情况。
西方经济学中,capital基本不指“社会关系”,一般指设备、原材料等等,这是它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不同学科在概念上有不同定义,这应该很正常。不过,把一种学科的概念加于另一学科,并说另一学科概念上有问题,就不正常了。
当然,你可以批评这一点,认为西方经济学把人际关系抽象掉了,没有看到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各种关系。
如果你真想贯彻马克思的思想,你也不应该说“劳动和设备才是并列的要素”,而应该说,劳动力对应可变资本、生产资料(机器设备等)对应不变资本,两者都是资本,并且即使是机器设备,它们的价值也是劳动创造的。在马克思那里,劳动与劳动力是不同的。
这个厂商可以压价(underprice)出售,但他能否改变市场价格?
如果他行为可以显著改变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一定不是“完全竞争”市场。
这只是短期情况吧?
所以这时别的生产者会进入(自由进出市场),以致于经济利润耗散。
所以这时有一部分厂商会退出市场。
另外,请你注意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区别。
楼主听没听过,“序数效用”与“偏好”的概念?
楼主只要回答:一个苹果与一个梨,你更喜欢哪一个,或者对你来说,哪个不比哪个更差,就可以了。
如果这个人的确说不出“穿棉衣和吃面包之间,哪个好”,这说明两者之间“无差异”。
此外,用途不可比,并不说明消费者一定不能在两者中做出选择。
2件棉衣,2个面包,如果你有且只有三个选项:“仅选2件棉衣”、“仅选2个面包”、“选1件棉衣与1个面包”,这三个选项,你最想选哪种?(当然,现实中面临的选项远比这三项多,这里只是个例子)
难道你认为,这种选择不成立或没有意义吗?
如果你认为“要素之间的独立性”由且仅由你来做出判定才算可靠,那么,你应该听过“世界上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无法区分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或者两者区分没有意义),那么,你不应该也不可能建立任何理论模型。你用什么模型来替代西方经济学的模型呢?
大家永远要记住,“边际生产力”(偏导数)仍然是多元函数(一般地,原函数有几元,偏导数就有几元),边际生产力本身就至少是K与L的函数,是一个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因变量。
增加一单位商品产量时,所必须增加的K与L的组合也未必是唯一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0 12:37:18编辑过]
这种“独立性”与另一贴中的“独立性”,似乎不是一个意义。
在你尚未了解技术特征(生产可能集或要素需求集)时,“增加一单位商品产量时,需要增加投入资本”这种判断没有任何意义。
想了解“K和L是不是互相独立的”,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可能集给了相当全面的描述(甚至对于多投入-多产出情况都可以描述),而不是上面所谓的公式。
如果你确信,K与L中某者必是另一者的函数(也许这就是你的一种“非独立性”的意义),这种函数就该是单值的吧?
而你确信,“增加一单位商品产量时”,所需增加的K与L的组合是唯一的吗?如果不唯一,你如何建立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样,在你不知道技术特征前,你不能做出任何判断。
然而,可以通过不同的K与L的组合获得同样的产量增加,这说明的是两者的“独立性”还是“非独立性”?
在国内经济学界,水平超过本人的人并不多。一些地方,您可能还需要向我学习。不过,前提是您要认真看明白我再说什么,并且不把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当成红宝书。
其实,看到这里,基本就不用啰嗦了。
不过还是感谢sungmoo,跟帖让我受益良多啊。
我的逻辑是:增加一单位商品产量,需要1/MPL单位劳动----从而要支付w/MPL单位工资------------从而增加w/MPL单位资金--------从而w/MPL单位的资金的利息就需要计算入机会成本。
您可能没有理解。
这种“独立性”与另一贴中的“独立性”,似乎不是一个意义。
在你尚未了解技术特征(生产可能集或要素需求集)时,“增加一单位商品产量时,需要增加投入资本”这种判断没有任何意义。
想了解“K和L是不是互相独立的”,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可能集给了相当全面的描述(甚至对于多投入-多产出情况都可以描述),而不是上面所谓的公式。
如果你确信,K与L中某者必是另一者的函数(也许这就是你的一种“非独立性”的意义),这种函数就该是单值的吧?
而你确信,“增加一单位商品产量时”,所需增加的K与L的组合是唯一的吗?如果不唯一,你如何建立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样,在你不知道技术特征前,你不能做出任何判断。
然而,可以通过不同的K与L的组合获得同样的产量增加,这说明的是两者的“独立性”还是“非独立性”?
可能我没有表述明白,让您误会了。
边际成本的定义是“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时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而短期边际成本是“通过增加投入劳动使产量增加一单位时,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因为我们讨论的是短期边际成本,从而我所说的“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是指“通过增加投入劳动使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此时,因为劳动投入增加,从而用于支付工资的资本就要增加,从而机会成本(资金利息)就要增加。
我不是泛指一般意义的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仅指“通过仅增加劳动投入使商品产量增加一单位”,因为我们讨论的是短期边际成本。
您误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