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3586 2
2004-10-18

林毅夫的议论,媒体发表,各位见仁见智!

林毅夫:经济发展决定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谁家 2004-10-18 中国财经信息网 阅读153次  瑞典皇家科学院日前宣布,挪威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   科特因为在“经济政策一致性”和“商业周期驱动力”理论方面的贡献分享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诞生以来的36年中,共有55人获此殊荣,其中有41位是在美国工作的美国人或欧洲人。为什么这项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如此之多地垂爱在美国工作的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上述问题阐述了看法。   林毅夫认为,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提出的“经济政策一致性”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一理论强调,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之初就要考虑到其长期稳定性,从而防止投资者因为对政府政策的公信力出现怀疑而发生动摇,避免市场及整体经济的不稳定。如果政策多变,即使在某一个时点上效果较好,长期内也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他说,经济理论是用来解释经济现象的,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于该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绝大多数是通过对现实中的重大经济现象分析研究得来的。这些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相应理论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   林毅夫解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经济学的重心在经过了20年左右的时间差后也随之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鉴于美国本土经济学家、以及一些有着相似历史文化背景的欧洲经济学家在分析美国经济时有明显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比较优势,对经济问题的理解相对深刻,因而能够比不在美国工作的经济学家更有可能提出恰当解释美国经济现象背后因果关系的理论。而由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在世界经济学界的影响自然较大,正因为如此,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美国本土或是在美国工作的欧洲裔的经济学家所获得。   林毅夫认为,从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的情况,以及工业革命后到1930年代以前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多出于英国的情形可以看出,世界经济中心在哪里,世界级的经济学大师就更多地出现在哪里。   林毅夫最后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去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而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占全球贸易增长的40%。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在中国土地上也必将产生领导世界经济学思潮的大师级经济学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18 23:58:00
照此说来,我辈之中,将有很多诺奖得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9 07:49:00
希望是没错的,但单纯的看GDP似乎不相关哦。比如俺们国家的GDP主要来源最低级的制造业,都是些普通消费品,即使GDP再多,相对应的经济学家似乎只能拿孙冶方奖之类。如果等低级制造业升级为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那么再那个某某奖,连这个奖还没创造出来呢,还谈什么诺奖。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