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之家App
让优质教育人人可得
立即打开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
论坛
›
休闲区 十二区
›
休闲灌水
【转自博客】为什么读博是浪费时间
楼主
cll9981
2583
1
收藏
2013-04-14
http://gongleimm.i.sohu.com/blog/view/260816270.htm
来源:经济学人
原文地址: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7723223
翻译:龚蕾
按:这篇文章是2010年的文章,但是仍在《经济学人》首页热文榜栏目中,打开文章,让我想到了前几天一位今年即将毕业的博士同学留言给我,想要请我吃饭,在他毕业关键之际,能够提供一些帮助。笔者也非常想可以帮助到他们,实在是本事有限,建议他多和导师联系,也许导师会有更好的办法。本文讲的是美国的事情,但是希望对我们大家能够带来些许思考。
1517年10月31日,也就是万圣节前夜,马丁·路德在威登堡城堡大教堂门口以学术争论方式张贴出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点》。在那个时代,论文只是阐述作者观点。这位新教创始人路德在论文中论证了基督教通往天国的道路,其实不是由金钱铺筑而成。而今天,学术论文不仅仅阐述作者观点,同时还代表作者的一段时期内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们想要拿到博士学位,前赴后继辛苦劳累,就是为了完成这样一篇博士论文。
在大多数国家,博士学位是进入学术界的门槛,进入独立研究某个领域的敲门砖,也是与导师合作的研究成果。各个国家,不同大学,不同专业,要求也有所不同。有些要求学生两年时间才能拿到硕士学位,有的学生会得到一些补助,而有些完全是自费。获得博士学位只需要完成研究论文,而有些还需要参加一些必修课或选修课或是助教工作。一篇学术论文有几十页,甚至是几百页。这些博士有的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儿,有些已经是知天命的四十岁中年人了。
这些读博的学生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对现状不满。有的把自己的工作描述为打工仔,每周七天无休息,二十四小时待命,薪酬很少,前途渺茫。这种情况很普遍。如果你已经博士毕业,回顾读博那段经历,可能会说,那个时候,我的办公室比现在的家都要阔气,而且经常吃方便面。一位求学者说,本质问题是研究本身让我感到枯燥。他很坦诚地说,天上不可能掉馅饼。
在读博士抱怨满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在于培养博士体系本身。应用性博士,比如法学博士、商学博士和药学博士,实际上含金量很高。而博士泛滥成灾供过于求,尽管博士学位的设置是为进入学术界而考虑,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和现有的研究岗位数量差距拉大。博士供过于求,而很多企业领导又说他们找不到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从一方面也表明博士们并没有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一些人甚至把研究型博士的培养体系比作旁氏原理。
从历史上看有相当一段时间,如果说进入一流大学读书还是少数富人才能得到的特权,甚至很多大学教师都没有博士学位。而二战后,高校不断扩招,于此同时大学讲师也需要有较高学历。到1970年,美国的大学就是如此,数量不到三分之一,却颁发了全球自然科学和工科博士的一半人数。在这段时期美国人口仅占全世界人口的6%,从此之后,美国每年博士数量不断翻倍,每年达到6.4万人。
其他国家也纷纷赶上。在1998年至2006年,经合组织国家颁发的博士学位数量增长了40%,同时美国增长了22%。在墨西哥、葡萄牙、意大利、斯洛伐克等国家博士产出也增长很快。甚至在年轻人口减少的日本,也以46%的增速培养了大批博士。这些增长也看出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迅猛发展。哈佛大学劳动经济学家理查德·费里曼说,到2006年,美国高校招生数量占世界12%。
同时,许多大学形成了一个共识,在读博士积极性很高,因而是可以任意指使的廉价劳动力。招手博士有助于学校开展研究项目,这些博士生还可用来发展教育,而且成本少。一位耶鲁大学研究生助教九个月的收入为2万美元,2009年全美在职教授平均年薪为10.9万美元,高于法官和地方官员。
博士年产量远远高出了大学对讲师的需求,最新出版一本书中,美国在2005年至2009年一共培养了10万名博士,与此同时,大学教师职位需求仅仅为1.6万人,这本书两位作者是一位学者和一名记者。在读博士去做助教更减少了对全职教师的需求。甚至在加拿大,博士毕业生增长较为合理的国家,2007年授予了48000人博士学位,同时增加了26160人做为全职教师,而一些增长较快的国家,比如巴西和中国,似乎对博士需求量大一些。
研究领域情况类似,在读博士学习期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学生们称为“软肋”,现在博士后也是供过于求,付瑞曼博士的结论是:数据表明,2000年美国生命科学领域教工需求每年增长5%,这些博士和博士后学生里面,仅仅有五分之一能找到工作。在加拿大,80%的博士后每年收入是3.86万美元甚至更少,而这是建筑工人的平均薪资,博士后数量增加成了博士们通往学术道路的一种阻碍,在有些国家,五年博士后才是获得一份全职工作的敲门砖。
这些如蚂蚁般不断增长的博士和博士后们使得大学的研究事业蒸蒸日上,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国家科研能力,但并不能单纯看成是一件好事。在某些情况下,受到良好培训教育的高学历者自身才能极大的浪费了。美国在研究定点地球卫星时,物理学博士数量激增,而过后数量急剧下降,越南战争削减了科研计划。一位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史沃兹说,20世纪70年代,大约有5000位物理学家不得不该行另谋出路。
在美国,博士教师的工会也随之兴起,解决博士生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一些矛盾。大学给他们花了一张大饼,即用今天的廉价劳动来换取未来的一份稳定学术工作。像威斯康星麦迪逊这样的大学,工会建立可以追溯到1960年。而真正的工会兴起还是近几年的事。如今,工会也深入到私立大学。在耶鲁和康奈尔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说博士不能算是正式员工,只能是学徒而已。这些话受到了来自工会的压力。2002年,纽约城市大学作为第一个承认博士教师工会存在的私立大学,但三年之后,这所学校停止了工会活动。
在美国和英国,很多博士都忍受着低收入低报酬的职业并且看不到前景。在1966年,仅仅23%的自然科学和工科博士文凭颁发给了外国学生。到2006年,这个比例增加到48&,与本土学生相比,国外学生更能忍受艰苦研究工作环境,与此同时,他们的薪酬大大降低。
支持读博士的人也许会说,即使不能得到一份稳定的研究工作,读博也是值得的。并非每一位读博士的人都想进入大学,也有很多在私营企业,或是企业研发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的确是事实,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我们看到的事实,博士生退学者增多,很多在读博士很郁闷。在美国,仅仅57%的博士在十年以后继续攻读博士,也就是说其他的都退学了。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自费读博士的学生退学比例是49%。更糟糕的是,其他在读博士,在博士一年级就在不同专业跳来跳去,很多人文学科在读博士坚守着自己的领域,最终很多人不得不放弃了。而辍学者往往成为了国家的学术精英。美国大学一个研究报告表明,按时完成博士学习的人,并不比辍学者睿智多少。缺少职业指导,前途渺茫,经济拮据成了他们最终放弃的原因。
就算完成了学业,也并非前途光芒。由于博士专业太细,就业工作人员费尽心思帮助博士们求职,而企业老总们对这些想要离开学术的博士生们兴趣不大。经合组织一项研究表明,博士们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五年,很多还在做临时工作,这一比例在斯洛伐克超过了60%,比利时、捷克、德国和西班牙超过了45%。而大约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亚博士们从事与博士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在德国,13%的博士毕业生从事其他工作,荷兰的比例是21%。
微薄的回报
博士毕业生的确比本科生薪酬高,《高等教育政策管理》杂志刊登了卡塞的一项研究,在英国,大学毕业生比未上大学者收入高14%。身为博士,回报差只有26%。硕士学位回报同样比博士高,有的硕士一年就可拿到。有些领域博士学位没有任何优势。在数学、计算机、社会科学和语言等领域,博士收入与硕士差不多。在工程、工业技术、建筑和教育领域,博士和硕士收入也差不多。在制药、商学、金融等领域,博士回报与付出差不多。总体说来,博士学位仅仅比硕士学位收入高3%。
纽约一位政治家史沃兹博士说,博士课程中有很多可以用更短课程取代,他说,华尔街发现很多物理学家能够解出微分方程,于是聘请他们做定量分析。但是如今教授却用一些很简单的高等数学课程,因此,一个会解微分方程的博士生不再具有竞争力。
很多学生做研究是出于热爱,现在教育却成了终结了他们的热爱。很少人知道路在何方,英国一项对博士毕业生研究数据表明,三分之一人读博只是为了继续做学生,或是延迟就业。大概一半学生说,科学家可以有很高的年薪,因此就随波逐流读博。但是呆在校园,喜忧参半。高学历者更容易不满足更容易跳槽。
一些人开始怀疑读博是否值得,如同怀疑这个世界太多的艺术和文化。他们认为,知识会从大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在宏观上是这样,微观方面,读博的确是一个很糟的选择。
学术研究者、大学、博士生利益各不同。呆在大学的学生更聪明只是对学术有利。硕士研究生可以带来带来更多的财政经费,为导师的学术论文增加数量。这些孩子毕业走出校门,这些对他们来说毫无好处。一位女学生曾经被导师认为前途无量,但七年学术后,最后导师送她一句话,早点嫁人吧。然后导师把她请出了校门。
肯塔基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莫里1卡哈里斯说,这样的教授是少数。她认为单方面想要控制博士数量行为很少见到。一位常青藤学校校长被问到博士数量过多时,他回答,即便我们这些学校减少招生博士生,其他学校也会把我们减少的部分给增加上去的。
高贵的追求
读博士的种种弊端已经众所周知,本文的作者十年前就劝说一位理论生态学方向博士不要继续,当时欧洲也正在促使高等教育体系更完善,一些机构也大力推动。
资助基金组织已经意识到,博士在劳动力市场中,技能难以发挥。他们会写实验研究报告,会做学术报告,做文献查阅等,但如今这个知识技术快速传播的时代,显得毫无用处。一些大学为博士生开设了其他课程,比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在求职时或许派上用。在英国有一个四年的博士,他们要为博士开设以上课程。
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把培养博士数量作为一项指标,并准备培养更多。对学生来说,找到一份实际的固定工作,收入会有多少才更重要。而博士数量已经太多了,博士生不得不面对整体水平越来越下降的窘境。
很多读博的人都是班上聪明的学生,他们可以把想做的事做到最好。在人生旅途上得到鲜花和奖赞。每年博士新生都不愿意去相信,他们正在为整个文凭体系效力,而得益者不是他们。仅仅有追梁刺骨的刻苦精神与自以为聪明过人不会取得人生的成功。如果把这些精力和时间用到别处或许会做得更好。
译者后记:花了一个了下午时间做完了这篇翻译,作者写得很好。笔者认为,对于每一个年轻人,学会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生活比你拥有再高的学历更加重要,一方面我们不要完全否认所有学历文凭,另一方面,学历不是生活的全部,学历不能表达一个真正幸福着的人的所有生活。祝朋友们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沙发
华中大学子
2013-4-14 19:39:25
读博是不是在浪费时间,主要还是看个人吧。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On the Robustness of Unit Root Tests in the Presence of Double Unit Roots
论坛开张并诚招版主
庆祝论坛开张并诚招版主
有志于报考人大经济学院的同学朋友们看过来
庆祝论坛开张并诚招各分论坛版主
On the Robustness of Unit Root Tests in the Presence of Double Unit Roots
双单位根存在情况下单位根检验的稳健性研究
Local Power Functions of Tests for Double Unit Roots
周小川:调利率还需观察 息口盯住5%通胀率
栏目导航
休闲灌水
学术道德监督
金融实务版
金融学(理论版)
外文文献专区
R语言论坛
热门文章
understanding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s ...
【全美经典】离散数学
Gain or pain The double‐edged sword eff ...
【同程商旅】中国企业出海差旅研究报告
“十四五”能源发展成就报告
2000离散数学习题精解
陪伴,是最长情的温柔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数据、报告(2005-2023年) ...
智算无界AIDC的超越和重构2025
是相信人工智能?还是否定人工智能?相信就 ...
推荐文章
AI狂潮席卷学术圈,不会编程也能打造专属智 ...
10月重磅来袭|《打造Coze/Dify专属学术智能 ...
最快1年拿证,学费不足5W!热门美国人工智能 ...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
关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一些建议
关于科研中如何学习基础知识的一些建议 (一 ...
一个自编的经济学建模小案例 --写给授课本科 ...
AI智能体赋能教学改革: 全国AI教育教学应用 ...
2025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406页
关于文献求助的一些建议
说点什么
分享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