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阳光灿烂的北师大校园,总理温家宝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座谈。据媒体报道,当闻知一些地区孩子因贫辍学,外出打工时,总理放下手中的笔,语重心长地说:“我以前讲过穷人的经济学,今天讲讲穷人的教育学。” 
  温总理的“穷人教育学”,其实并不深奥:“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
   我理解,“穷人教育学”最本质的含义,是指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都把教育最根本的关怀转向弱势群体,让贫穷家庭孩子也能平等地进学校读书作为教育不渝的追求。
   温总理何以特别强调“穷人教育学”?因为我们社会客观存在着教育不均衡。义务教育的财政资源分配不均衡,占总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农村只获得百分之二十三的教育资源,使城乡中小学生入学率、教学条件与教育质量相差悬殊;“重点”学校制度,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城市和重点学校倾斜,导致了学校发展的“马太效应”,贫困地区教师流向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流向城镇,不同地区教育质量差距拉大,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更为减少;高等教育机会分布不均,过分向大城市倾斜,过分“嫌贫爱富”,有限的录取名额和高昂的学费,把贫穷地区沉重和贫穷群体的孩子阻于大学门外。
   教育的不均衡,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加剧了城乡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陶行知语)。虽然,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教育投入上向经济困难群体倾斜,让贫困学生的求学之路更顺畅。但是,教育界“嫌贫爱富”现象依然存在。
   教育不均衡,使社会失去了教育这个自然的调节器,令处于弱势的群体子女难以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教育不均衡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阶层的对立,破坏社会和谐的基础。教育不均衡,是教育的一块“短板”。
   温总理所以特别强调“穷人教育学”,更因为教育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正是弱势群体教育这块“短板”。
   舒尔茨的“穷人经济学”说得好:“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发展并不均衡的中国,太需要“穷人经济学”,同样也太需要“穷人教育学”了。惟懂得“穷人教育学”,才真正懂得了中国、中国教育,才有资格管理教育,从事教育。深切领会“穷人教育学”,努力实践“穷人教育学”,消除教育的不均衡,应当成为一种政府官员和教育机关自觉担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