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考研已经落下帷幕,回顾这一年来的风风雨雨,实在感慨良多。去年的三四月份,我也和大家一样,在学长学姐的指点下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考研之路。一路走来,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在将我自己觉得有用的一些东西写写吧。
先说一下我的基本情况,我本科就读于华东五校之一,理工科跨考交大安泰经济学,本科阶段成绩还行,能够保研。数学基础稍好些,英语六级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是500出头的水平,专业课的话我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比较认真地学习过初级宏微观,政治基本是零基础。我的初试分数分别是:政治71,英语66,数一149,专业课109,总分395,初试分数在考经济学的人中并列第六,前几天刚得知拟录取,考研之路总算是结束了。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从选择考研一直到踏上初试考场的过程,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考研的选择
首先,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是跨专业考经济/金融,而且一开始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学校,哪个专业,不知道专业课如何去复习,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考研的计划,更有甚者,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要考研,保研,出国还是工作。在这里,我说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对于学校比较好又能保研或者找到比较好工作的同学,能不考就不考吧(指的是考经济/金融,和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除非你非常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真的非常喜欢经济/金融。现在有很多人说喜欢经济/金融,但其实扪心自问,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过了经济/金融是学什么的,以后是做什么的?考研最忌讳跟风,不要把一个虚无的梦想强加给自己,尤其是对于考研而言,风险确实不小,我们更应该好好想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以后到底想做的是什么,然后再去拼搏,这样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对于没有保研机会,也不想大四上学期找工作的同学,也要想好自己到底要考哪个专业。普通专业和经管类专业的考研难度实在相差太大,以我们学校我所在的院系为例,我们专业选择考本专业的同学大多数都录取了,但跨专业考经管类的约20人中,只有我考上了上交安泰和另一个考上本校会计硕士的同学,可见跨考经管的风险确实不小。所以,还是一样,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对于本科学校比较一般的同学,我认为选择学校更需慎重,现在考名校研究生的学生中本来就有很多名校出身的本科生,这些学生当然更有优势,而且一般来说也更强。但不是说本科出身不好就一定没有考上名校研究生的希望,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好好权衡自己的实力。不得不说,考研复试的时候如果你本科学校好绝对是个加分项,但不代表本科出身不好的同学就一定没有希望。如果你能在复试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优点出来,让老师觉得你符合交大研究生的标准,甚至觉得你比很多名校本科出身的同学更加优秀,那么老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录你呢。
总之,确定考研之前一定要想想清楚,而且要好好评估下自己的实力和考上的希望。但是一旦决定了之后,所有的这些都没必要去想了,好好复习才是王道~
二.初试的准备
数学
数学和专业课都是150分,但专业课有时候是捉摸不透的,要压分大家分数普遍都会低,要容易大家分数普遍都会高,因此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数可以衡量。但数学不同,对于考研的数学而言,不管是难是易,满分总会有的,140+总会有的。而对于要考交大安泰的我们,目标必须定在140左右。当然了,没有接触过考研数学真题的同学不要被140的目标吓着了,总体而言,考研数学并不难,要拿140也并不是很困难。下面主要讲下数学的推荐用书和计划安排。
推荐用书:
1.同济的高数和线代、浙大的概率
2.二李的复习全书
3.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
4.李永乐历年真题解析
5.李永乐数学基础过关660题
6.李永乐模拟经典400题
7.李永乐最后冲刺超越135分
计划安排:
第一轮:(3月-6月)
这一轮是打基础的时期,我当时也是自己摸索的,感觉绕了些弯路。我刚开始是准备暑假前复习完四本课本的(高数上下+线代概率),但最后只看了高数上和概率论(太水了~)。对了,课本不一定就要看大家都普遍推荐的同济版浙大版的书,如果大家对自己学校出版的书更熟悉,完全可以直接看自己学校的书,我当时是选择高数用同济版,线代概率用自己学校的。因为数学大纲中的高数部分感觉和同济版课本十分贴近,而自己学校的线代概率让我回忆原来学过的知识更加轻松。当然了,课本的选择还是很随意的,因为课本的作用仅仅是辅助,作为工具书查阅之用。所以,对于课本中的习题和部分超纲部分(看课本时一定对照着数学考研大纲来看,别多看了,尤其对于数三而言),基本不用看,切记切记,因为会花费不少时间,不值。
对于这一遍而言,没有必要等看得非常熟了之后再进行下一步,重在回忆一遍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不求熟练。
第二轮(7月-8月)
这一轮主要是用二李复习全书来刷题。二李的复习全书,不用多说,是考研数学经典中的经典,只要把全书里面内容掌握好了,130+基本就没问题了。陈文灯的学习指南我没用过,但听说里面高数部分挺不错,另外两部分不咋滴,如果时间不多的话就不要看了吧,复习知识点的书中,把全书反反复复看透来绝对够了。
对于数学基础还不错的同学,我建议可以省略第一轮的复习方式,在复习初始阶段直接上全书。最提倡的方法是:看全书每一部分之前大致浏览一遍相应部分的课本内容,可以很快的那种,有印象即可,然后再练习复习全书,遇到知识点上的盲点了再回去细看课本。根据我的经验,即使你之前几个月把课本看了一遍,你现在还是忘了很多,还是得按照这个步骤来。所以我建议如果基础还行,直接用以上步骤修炼全书吧。
在做全书之前,估计很多人都听别人说过全书是基础,所以认为全书不会很难,但刚做全书的时候,估计都会很郁闷,是不是自己水平太挫了,全书这种基础的东西我居然会觉得这么难,一天花了不少时间却才只做了十几页~不过大家不用心急,刚开始都这样的。全书是基础,没错,但难度确实比课本上的题难很多,不过大家做着做着估计就适应了吧。在做全书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动笔去算,不能只在那里看思路。数学嘛,不真正自己动手练练是不行的。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在数学上,最好也做一下笔记,总结一下知识点,常见题型和易错点等等,因为到后期全面复习完所有知识点之后开始做套题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现数学居然也能忘,尤其是等到最后冲刺的时候,如果自己有笔记在手,能快速地回忆起以前复习的知识点的话,心里就更会有自信,不会慌乱,也不需要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知识点了。
另外,线代讲义也是复习知识点的书,有比较多的人推荐,但我当时觉得时间比较紧就没有做,新书就放在那里了,但听说确实是挺不错的一本书。还有,我建议9月初之前最好能结束全书第一遍,否则后面会比较被动。上面说了,如果觉得时间不够,可以第一轮课本那里花的时间少些甚至不花,重点放在全书上,全书不能急,要仔细琢磨,但也要把握好时间,第一遍尽量不要拖到9月份甚至更晚。
第三轮(9月-11月)
这一轮的目标是:再看一遍全书+多做题(660,400,135)。全书只看一遍无异于没看,总的来说,全书最好看三遍或更多,如果是非常晚开始复习的也不能少于两遍。我先讲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在全书第一遍之后,我感觉自己知识点都忘得差不多了,第一遍又没有做笔记,所以心里很虚,就直接进入了全书第二遍,并开始做笔记。这一遍看全书就感觉很亲切了,看的速度不知不觉就比第一遍快了很多,即使加上做笔记。而且感觉知识点记得牢固多了,知识点直接的联系,一些题型和常用方法也更加熟悉了。不过在这一遍之后时间感觉已经不多了(因为专业课也花了不少时间,这时候已经到了10月中下旬了),当时就纠结着到底是做真题呢,做模拟用的400题呢,还是做练习选择填空的660。我后来是选择先做660,这个做起来挺快的,但当时时间比较紧,所以做完选择题之后填空题就放在那了,果断开始练习套题了,就这样一直到这一轮结束。
对于这一轮,我觉得先做哪个后做哪个无所谓,总之这一轮的任务差不多完成就行。全书第二遍肯定是要完成的,而且必须重视,这一遍对巩固数学知识点相当有用。660题的话也是不错的,但高数部分可能大家做起来会比较郁闷,因为这部分就好像是光找我们容易错的出题,而且有些题比较偏,考试真正考到的概率不大(当然了,想全面复习不漏死角的童鞋建议一看)。所以时间少的话可以不做660,时间稍多点的或者想练练选择填空题的660还是值得做的。套题(也就是真题+模拟400题)也是这一轮的重点。真题可以留几套放在最后考前模拟,然后剩下真题和400题可以轮换着练,两三天一练吧,套题没做完不要紧,更重要的是要多总结,思考下错题原因,做题思路,遇到难题时的方法,做题时间安排,做题技巧等等。对于超越135,估计很多人到最后都来不及做这本书了,但这本书我是很推荐的,大家还记得高考时候的专题练习吧,135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做好了这本书想必对各种题型都会更加熟悉了,考试也会更有信心,但是到最后时间往往不够了,所以大家可以选择自己觉得薄弱的章节练习下就差不多了。
第四轮(12月-初试)
在打好基础、适当训练之后就到了最终的冲刺阶段。最后阶段是很重要的,这一阶段用法得当才能让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此时的任务是:复习以前复习过的内容+适当做题保持手感。前者主要就是进行全书的第三遍,这一遍可以不急,可以放在考前20天吧,因为考前再把全部知识点过一遍的话心里就有个底了(真正看第三遍很快的,我大概只用了10天,当然每个人不一样);后者就是继续隔几天进行真题/模拟题的训练,适当做下专题练习,这样便可保持考试的感觉和做题的感觉。这里再提醒一下,即使后期其他几门科目任务重,考前也一定要保持数学做题的感觉,考前可以不做很多题,但是一定要做题,要保持手感,切记切记。
英语
英语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门,包括我自己,想必很多人在大学期间都没怎么认真学英语了,但是对于考研英语,大家还是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如果四门科目中要选出最容易挂的一门的话,那就是英语了。说实话,考前我最担心的就是英语过不了单科线(虽然近两年是55的线,但11年是60,大家要以60的线来要求自己),真正考试之前做的最后一份试题确实也没上60,所以当时的心情大家应该也能理解。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能好好重视、好好复习英语。英语的用书和计划不像数学一样,不同人之间相差很大,下面只列举下我的建议。
推荐用书:
1.考研英语词汇,俞敏洪的红宝书或绿皮书
2.张剑真题解析
3.华研外语 考研真题
4.张剑阅读理解150篇(基础篇)
5.张剑的新题型50篇
6.考研英语高分写作,新东方王江涛的(很好)
7.考研英语写作高分突破(热点话题100篇)
8.考研英语最后预测5套题
计划安排:
第一轮:(3月-6月)
这一轮的任务:背两遍单词+适当训练阅读。考研对词汇量的要求还是比较大的,而且长难句要求比较高,所以单词在前阶段一定要多背背,到后期也要不断复习。训练阅读的时候,不要怕错,不能灰心。我和我研友当初做张剑阅读150篇的时候,基本都是一错一大片的,但对于模拟题而言,练习练习,保持语感就好。
第二轮(7月-8月)
这一轮的任务:阅读真题+阅读模拟题。当然,暑假还是必须以数学和专业课为主,这些是大头,但每天都可以做做英语来变换变换思维,天天做同样的科目会很枯燥的。模拟题仍然是用于保持练手,真题就必须重视起来了。考研英语阅读真题和四六级阅读大不一样。四六级基本上只要定位到了基本就不会错,考研阅读则不一样,即使定位到了,仍然容易出错。所以在打好了单词的基础之后就要花费心思想想怎么真正提高阅读水平了。除了长难句的训练外,大家还可以多多总结一下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我这里也列举一些,仅供参考:利用文中词汇进行干扰、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反向干扰,偷换概念,扩大范围,过于绝对,答非所问等等。
第三轮(9月-10月)
这一轮的任务:反复做真题,适当做阅读模拟题(量可以减少了),开始作文训练,翻译训练,新题型训练,单词也别放下,但退为次要。首先,真题仍然是重中之重,没有一本模拟题能做的像真题那样,所以对于英语而言一定要把最多的时间花在研究真题上。完形填空不用单独练,性价比太低,只做真题上的完形就好。阅读继续研究真题出题思路+训练语感,不必多说。作文要多说一下,因为我今年吃亏就吃在作文和翻译上(40分的题我只得了21分),我作文准备的时间很晚,导致后期计划被自己打乱了,后期英语就一直在练习作文了。作文的书我最推荐王江涛的,很好,大家看了便知。张剑的几本也还行,作文主要是要练出来自己的一套写作思路和模板吧,隔一段时间要真正动手写一写才能练得出来,具体的就按王江涛书上去做就行了。张剑的新题型50篇其实买回来后我一篇未练,新题型主要还是总结真题,不过我觉得也够了,时间多的话可以买张剑50篇来适当练练。翻译其实还是挺难的,我一开始没重视,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时间看了,最后真题果然也出得很难,估计我没得几分,这一块也还是练真题吧。
第四轮(11月-初试)
这一轮的任务:继续单项训练+做做套题(真题+张剑最后5套题)。一定要整张试卷一次性做下来练习几次,模拟考试的情景。最后说下,对于英语,有时候是很能打击人的,经常错很多的那种,让自己想死的心都有了(当然说着玩的),不过只要坚持下去,相信结果不会让你失望。
政治
相比其他三门,政治的压力会小许多,不过当你真正复习起来之后,你会发现政治需要看的居然这么多,而且刚开始复习政治的时候经常是不知道如何去复习。从最终考研分数来看,得选择题者得天下,所以复习政治其实大多数时间在复习选择题。政治中有很多东西是不需要像大学期末考试那样背的,只要有这个印象即可;而当你选择题练得比较熟了之后,简答题你或多或少都能扯扯了,到后期只要稍微有针对性地背诵下就行了。不多说,直接和上面一样列出推荐用书和计划安排吧。841专业课
安泰841的指定参考书是高鸿业的宏微观经济学+范里安的中微+曼昆的中宏,但高鸿业的两本书是不用看的,这几年都没考。但高的书其实挺好的,如果完全零基础的同学可以先看看高鸿业,高的书框架搭得很好很有条理,作为经济学的入门书相当不错。但有一定基础或者时间紧的同学就不用看了,直接看后两本吧,毕竟不考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