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940 4
2007-09-14

站在公民的角度,没条件的人只能依靠社会保险,有条件的人当然会追加商业保险,这其实不需要“教导”,“养老不能全指望政府”对公民而言是一个伪问题。

  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靠什么来养老?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仅靠政府买社会保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保障。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表示,根据西方的经验,养老问题不能全指望政府,大包大揽会让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于破产的地步。(9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也许是此前“每个人都想买房的观念非常错误”言论引起争议的延续,龙先生此番“养老不能全指望政府”的言论甫一曝光,便招致了质疑。在我看来,这也许只是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王宪章的“商业


养老保险在我国有很大发展前景”唱和的一个“商业保险广告”,所谓“养老不能全指望政府”大概无非是说:公民不能光指望靠政府提供的


社会保险养老,还应该多买商业保险。其实这只是一句废话,因为“养老不能全指望政府”本就是一个伪问题。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公民养老在当下不存在“全指望政府”的问题。我们知道,政府强制推行的社会保险有一个重要原则,即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在社会保险关系中,被保险人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必须以缴纳社会保险为前提。公民的养老是由国家、工作单位以及个人共同分担,也要依靠公民年轻时缴纳的社保费用以及劳动价值的转移储蓄,这跟“全指望政府”不是一个概念。

  真正需要“指望政府”的人,即社会中的极度贫困群体,现在大多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这些年,有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实行“全民社保”。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国家正在着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造福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当然需要政府提供补贴,但这决不等于“政府大包大揽”,相反,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是政府应尽的基本“托底”责任———这不仅是“西方的经验”,而且是世界所有国家的普遍共识。

  而且,实行“全民社保”也不至于让“国家社会保障濒于破产的地步”,因为类似发达国家的高水平最低保障,国家的财力暂时可能达不到,但较低水平的最低保障经过努力却可以实现———有学者计算过,财政每年拿出1600亿元左右,基本可以将医疗保障全覆盖,拿出1000亿元左右,基本可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养老问题。

  再来看商业保险。社会保险是保证公民最低生活的维持,其所能保障的养老水平自然较低;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果公民愿意,当然可以进一步选择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一起构筑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换言之,最低生活保障人人都需要,因此社会保险应该全面覆盖以实现“全民社保”;较高生活保障局限于个人条件,因此商业保险是为那些经济相对宽裕的人准备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两者之间实际毫无矛盾。

  站在公民的角度,没条件的人只能依靠社会保险,有条件的人当然会追加商业保险,这其实不需要“教导”,“养老不能全指望政府”对公民而言是一个伪问题。而站在政府的角度,尽力提供“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全民社保”是一种“托底”责任,不存在“大包大揽”的问题,而是必须“应保尽保”,“养老不能全指望政府”对政府而言当然仍是一个伪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4 22:58:1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14 22:59:00

龙永图的养老论为何反响强烈

9月12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北京CBD国际论坛上表示,仅靠政府买社会保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西方经验证明,政府大包大揽不可持续,而且会让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于破产的地步(详见今日本报B1版)。

  此言一出,舆论反响强烈。一些网友不认同这个观点,认为这是在替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笔者认为,龙永图其实是说中国养老问题不能全指望政府,这原本是一个较为客观的表述。如果理解为政府不管养老了,恐怕是误读了龙永图的本意。

  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在我国,几千年来,养老问题一直是公民的“私务”。然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尤其在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了三十多年之后,人口老龄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养老,以及谁为养老提供保障,亟待厘清。

  当然,龙永图的观点之所以产生歧义,和他没有阐释清楚养老的责任分担问题有一定关系。毋庸讳言,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正在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在这种家庭模式下,养老问题的确面临着巨大压力,其中经济压力首当其冲,未富先老很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即使抛开经济因素,一对年轻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这对夫妇的父母再没有退休工资和医疗保险,养老更会成为家庭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是无法完全解决养老问题的。因此,养老话题稍有不慎,很容易“引火烧身”,龙永图的“养老论”一石激起千层浪,与此不无关系。

  笔者认为,在血缘型养老模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政府和个人应该分担养老的责任。也就是说,政府和个人应该分别为养老问题承担什么,需要明确。的确,指望政府部门完全承担全社会的养老问题,既不符合经济原则,也不符合道德原则(每个人都理应尽赡养义务)。因此,既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无法逆转,在养老问题上,公众期待的就是政府部门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保障制度。这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民的就医问题,如果老年人生病不再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养老难就会得到有效的化解。当然,城乡老年居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也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要求政府部门为养老问题全部买单,政府只需要承担起分内的责任,也就足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4 23:00:00

不能全指望政府别成推卸责任借口

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仅靠政府买社会保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在今天的北京CBD国际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北京CBD国际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说,西方的经验证明,政府大包大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青年报》9月13日)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了1.43亿人,占总人口的11%,预计2020年将占17%,2050年将占到31%。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基本上是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而我国2006年人均GDP仅有2000美元左右。

  的确,如果养老问题全部指望政府是可能力有不逮。应该看到,一方面,家庭养老在中国还很普遍,这不仅跟国人传统的养老观念有关,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而另一方面,商业


养老保险也给国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据报道,2006年我国


社会保险保费收入是8626亿元,商业保险保费收入为5641亿元,商业保险在去年有14%的增长。

  养老方式多样化是缓解政府压力的必要,而且西方经验也证明,政府大包大揽是不可持续的。但问题是,目前由国家主导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小、水平低——到2005年年底,全国拥有国家养老保险的从业人员为1.66亿人,只能覆盖全国从业人员的22%;大量的农民工和非正式就业人员都没有养老保险;在农村,农民更是几乎全部无缘养老保险。

  在养老问题上,政府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而此时公开提出“养老问题不能全部指望政府”会不会成为政府转嫁责任的借口?类似的先例不是没有。比如,由于“教育问题不能全部指望政府”,有了教育市场化,结果造成老百姓上学难、上学贵;再比如,由于“医疗问题不能全部指望政府”,有了医疗市场化,结果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无论是教育问题,还是医疗问题,都是在“不能全部指望政府”的借口下,政府“理直气壮”地减少投入,把原本由政府承担的教育和医疗成本转嫁到老百姓头上。现在,养老问题也“不能全部指望政府”,会不会与教育、医疗等一样,出现政府减少投入或者在目前低水平上停滞不前,把全社会的养老担子一股脑地甩给老百姓?

  作为养老的必要补充,强调家庭养老、商业养老,探索其他更加多样化的养老方式,都是必要的。但养老毕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劳动者在退出社会化大生产后,理应得到政府的回报。也许,因财力问题,养老不能全部指望政府,但这不是转嫁压力的理由。因此,在目前国家主导的养老保险覆盖小、水平低的情况下,这切忌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4 23:02: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4 23:29:00

没指望给政府添什么麻烦,但是很多人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

越来越多的老人死在了家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5 08:35:00
其养老金和房积金等等专款不被挪用就已经很幸运了,至于其保障的覆盖率是多少,谁也说不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