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帖从理论上阐述的读书方法是很不错的。
另外,读书还要解决的是兴趣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因此,作为老师教学,尤其是入门学科教学的教师,首要的着眼点就是引导或培养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运用各种方法。而在学生开始产生畏难而厌倦或枯燥而丧失兴趣时,老师则需反复为学生树立恰当的标杆,植入"欲望",并再度激励学生向目标奋进。一但这种“欲望”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时,读书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这或许是教师教学成功的要诀之一;当然,对于成人而言,这种“欲望”更多的是产生于一种追求之中,由此能“孜孜不倦”并“手不释卷”,这时读书就成为一种完全理智的行为。兴趣——习惯——追求,我以为这就是好读书前题,由此,再结合主帖所说读书之方法,这就更为全面一些。
“中国人平日已养成只重一物的实用、目的、效果,而不去研究一物之本性的思想习惯。这种思想上的成见或习惯如不打破,将永远不会产生科学知识。”
第一句话,为何平日能养成这样一种思想习惯呢?
第二句话,颇赞同。
姚国华有几篇讲文化的文章在坛子里有人转贴,内里(试图)回答第一句话。目前还较少看到有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更多学者或文章。自然,这与偶本人的见识(短浅)有关。
“由此足见要求真学问,求纯科学知识,须注重研究本性的逻辑方法,而不可采取只问效果的实用态度。
”这话对,但是,为什么要求“纯科学知识”呢?除了求知欲这个“欲望”本身的支配外,还有没有其它的驱动因素?效用只能是/必然是背后的动因?
“为学术而学术根本就是虚无的。超功用的功用亦不存在。”是这样的吗?
关于提倡读无字书(不成文的书)倒是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不成文的书该怎样个读法貌似讨论的文字并不多。真正把事情做成的那些人往往没有功夫把个中奥妙变成有字书,后人揣度而不得者,众矣。
读无字书也是为了求真实的学问?
只能说这是难得的好文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会作者的用意的。原因如下:
1,如某些读者,一开始就抱着挑错找茬的心理去读,就不能做到贺老所讲的第二种方法:体验法。
2,如某些读者,一开始就抱着求实用,求实效的心理去读,就不能做到贺老所讲的为学问而学问,最终也就很难得到什么真正的心得,因为为学问而学问是在是将读书人在读书时应该端正心态,不能满是油盐酱醋。
3,如某些读者,一旦独到不能领会或与自己体验不符的地方,便急于否定整篇文章,便做不到贺老所讲的读书时应有的辩证法。
不过,正如孔夫子所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一开始,贺老就没有打算让所有人都读懂这篇文章,但总有一部分属于“中人以上”者,是能从中获取相当多启发和收益的,这就够了,想必贺老也就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