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5 3
2013-04-19
编者按

  诸多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实力呈持续增长态势,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寻求在海外收购资产的中国公司数量急剧增长。2009年,当发达经济体仍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泥沼中举步维艰时,中国公司进行跨国收购的数量却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总数约298宗。许多中国投资都深受资金短缺的西方企业欢迎,因为如果没有中国的投资,它们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然而,中国的大肆收购却引发了诸多忧虑,尤其当有中国国有企业参与海外竞购时,这种担忧便愈发强烈。与此前的西方同行一样,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要顺利完成并购绝非易事,进行跨国并购尤为如此。

  在《勇闯新天地:纵观中国的海外并购》(A brave new world:The climate for Chinese M&A abroad)报告中,我们试图了解这些计划进行海外资产收购的中国企业的担忧与期望,并试图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个视角,让它们能够了解潜在并购对象和国外监管机构所存在的关切。

  以下是我们调查研究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

  · 金融危机带来诸多良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外国、尤其是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对中国投资者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事实上,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显示,面对近几十年来最为恶劣的全球商业环境,2009年中国经济实体依然以298宗的历史记录创下了跨境并购数量的新高。尽管外国对这些投资表示欢迎,中国企业要顺利完成竞购,仍需周密计划、谨慎实施。此外,对某些领域的投资,例如对自然资源和某些技术的投资仍然非常敏感。

  · 缺乏管理技能成最大挑战。在我们对110家企业的调查中,82%的受访者认为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缺乏管理技能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只有3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如何对海外收购对象进行整合。调查对象中仅有39%的人称他们已在其选定地区找到了自己心仪的收购对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此前难以企及的资产唾手可得,无法抵御其诱惑的中国投资者可能会出手收购这些资产,而放弃一些经过精心调研的收购目标,这类风险正在上升。

  · 调整思路,下调收购股权。过去中国竞购企业总是寻求对其收购对象的完全控股,或至少在管理上对其实施掌控。我们对2004年至2009年的5,0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进行分析,其中半数交易涉及收购对象50%-100%的股权,另外13%的交易涉及收购对象25%-50%的股权(中方企业虽为少数股东,但仍占相当股份)。但是诸多迹象表明,中国竞购企业已经意识到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收购思路也许并非最佳,特别是因为它可能引起外国公众和监管机构的警惕。在表示确定进行或很有可能进行海外投资的受访者中,4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倾向于成立合资企业(占29%)或企业联盟(占18%),只有27%的人表示他们会采取收购的方式。

  · 国有企业依然是主力军。我们对2004年至2009年的5,0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所进行的分析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占总量的81%)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这将会是外国关注的一个原因,不单因为很多交易涉及自然资源的控制,也因为国家所有权对被收购企业有不公平的优势。

  · 经济回稳增交易变量。外国交易对手和并购交易顾问说,随着金融危机最坏的时刻已过去,并购目标的竞争正在加剧。中国企业需要获得ZF对投资的审批──和所需的时间及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使它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未来的买家发现潜在并购对象不太愿意出让股权,因为金融市场复苏为它们提供了其它融资渠道。

  · 缺少沟通成为主要障碍。大多数受访的中国企业都明显感到了几宗高调的收购案之后市场形成的紧张气氛,也对由此导致的商务环境深表担忧。从华盛顿到堪培拉,接受我们采访的投资顾问和收购交易对手都指出,中国投资者应当采取比较开放和程序化方式看待投资,他们应从全局出发——提供商业和经济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应就收购成功后的打算制定明确的计划;此外,他们还需针对自身身份以及中国ZF有否参与企业决策作出介绍。即便交易无需接受监管机构的审查,中国投资者也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政客、媒体、社团和员工——解释这一切。

  · 对等开放是关键所在。尽管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已有多年,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但许多外国跨国公司却抱怨进入中国市场远非一片坦途。中国对西方的保护主义,尤其是对贸易领域的保护主义倾向,也颇有微词。当西方国家的众多产业仍在缓慢的经济增长或经济衰退环境下挣扎,它们不禁要质问ZF,如果它们的开放不能得到回报,为什么要让中国的企业进入它们的市场?

  · 西方担忧失业增加,知识产权受到威胁。中国目前极需技术,而海外并购则被其视为获取技术的一种手段。中国企业在购买技术的同时势必会获得相应的制造能力,这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们将会关闭海外企业,并将其制造能力带回中国。这种担忧在欧洲尤为明显。同样在美国,认为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看法影响了中美两国企业就收购技术达成交易。

  · 尽管障碍重重,对外投资仍将持续增长。本报告的大多数受访者预计中国海外投资仍会继续增长。资源行业仍将是中国企业的主要投资对象,同时对于其它行业——包括涉农产业、生物科技、清洁能源和房地产——的投资预计也将有所增长。中国的海外投资不过刚刚起步。未来几年,不仅中国参与的跨国交易数量会继续增长,而且参与海外投资的中国投资者、它们的投资对象及投资策略也将更趋多元化。这是中国企业不断融入全球市场的自然过程。中国企业为适应纷繁复杂又难以捉摸的跨国并购不得不做出调整,而他们的无所不在也将永久改变全球企业并购交易的游戏规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4-19 01:25:54
前言

  随着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到来,中国举世瞩目的崛起势头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其崛起的速度似乎越来越快。当西方发达国家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泥沼中举步维艰时,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幅高达8.7%,并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在世界GDP排名中,仅稍稍落后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一些专家因此认为全球已进入由中美组成的两国集团(G2)操控的新地缘政治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工商界正努力适应中国实力上升这一现实对各国经济和各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由已故的邓小平先生于1978年启动的中国经济改革,是以敞开国门与世界其它国家开展商贸往来为基础的,而在过去的30年,中国的出口行业也的确极大地推动了其经济增长。然而,和出口同样重要的是,大量流入的外国投资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极需的资金。中国向外国直接投资者张开了怀抱,给予它们极大的政策扶持,准许其开发利用这个超过1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全球各地的企业对此作出了同样热烈的回应,将数百亿美元资金投进中国的各行各业——那些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获得了其中大部分投资。

  如今,这场游戏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已不再依赖外国资金。相反,怀揣着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投资浪潮,在这股方兴未艾的投资热潮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恐怕是搜寻海外资产。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促使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高管向海外拓展他们的事业。全球金融危机为许多中国企业提供了一大良机,从此逐步崛起成为与知名跨国公司平起平坐的企业。世人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中国企业资金之雄厚,这促使许多外国人开始以更为积极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投资。我们已经目睹了几乎破产的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是如何迅速决定将旗下的悍马品牌出售给四川腾中重工(但此项收购已被中国监管当局否决了),福特汽车(Ford Motor)又是如何将公司旗下主要品牌之一的沃尔沃(Volvo)出售给吉利(该项收购极有可能被批准)。

  金融危机不仅为中国投资者以低廉价格从遭受重创的西方经济体收购优质资产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促使中国的决策者意识到,将大量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债台高筑的西方国家的债券,并不能给勤劳的中国人民带来最丰厚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国想要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经济体的话,它仍极需大量的外国原材料、技术和管理经验。所有这些似乎都表明,未来几年,包括并购在内的中国海外投资将出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中国企业目前所处的海外商业环境却充满了高度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寻求收购外国企业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尽管中国的企业高管认为,他们日益上升的国际形象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的一个自然结果,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企业的意图和目的却心存警惕,即便他们对中国资金的流入持以欢迎态度。

  当2009年中国铝业股份公司试图增持英澳矿业巨头力拓(Rio Tinto)的股份未果后(中国铝业在2008年与美国铝业(Alcoa)购入力拓12%股份),舆论对此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将外国人对中国企业的这种忧虑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中国政府随后以商业间谍和行贿罪名逮捕了力拓驻华办事处首席代表胡士泰之后,那些对中国的意图存有戒心的外国人就感到更为不安了。胡士泰出生于中国,但拥有澳大利亚国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19 01:26:37
海外投资引发怨言

  中国的海外投资在多个层面引发了不少怨言。自然资源类投资备受关注,这是中国大型企业收购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但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对外国投资却极为敏感,无论其来自何方。然而,有诸多证据显示,中国正兴起一轮新的投资热潮,其目的是获取技术和其它智力资本(从汽车制造到绿色科技应有尽有),以及将本土企业真正打造成世界一流企业所需的管理技能(虽然这些交易刚开始从收购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收购数据中显示出来)。由此引发的关切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的供应安全,还触及到经济领域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制造业和就业机会可能向中国转移就是其中的担心之一。外国企业对中国的不满也在上升,它们认为自己在中国市场准入和资产收购方面未能享受到同等机会,并暗示这有可能引发、或已经引发了贸易保护主义。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它自己的看法,中国ZF经常指出其它国家的批评是不公平的,是源于它们自己国家经济问题的打击。

  置身于暗潮汹涌的海外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如何能够做到应付自如呢?目前许多外国企业已失去了昔日的强势地位,它们及其国内监管机构对于和中国企业打交道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投资构成多大的威胁?有哪些中国企业及高管的经验值得他人借鉴呢?

  为了评估中国新兴跨国公司在海外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同时为了归纳出成功交易的关键因素,我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法。为了了解中国企业如何看待跨国并购存在的困难,我们对15家具有海外投资经历的中国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访问,这些投资中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此外,我们还采访了40位投资顾问和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案的交易对手。我们对过去五年中国企业跨国交易(重点是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的公开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且对110位中国企业高管就其未来的海外发展规划进行了在线调查。虽然购后整合仍是收购方的一大关切,但我们还是将关注点集中在交易达成的过程,因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目前仍然处于学习怎样成功达成交易这一阶段(事实上,很多受访者认为寻找目标确是一大挑战)。

  我们的研究表明,海外并购交易的机遇之门已为中国企业洞开。但是这扇门能开多久,它究竟能开多大,这一点尚不明确。中国的海外投资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世界其它国家经济的复苏,潜在的收购目标在与中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必定会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中国企业在寻求收购时还将面临来自其它复苏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它们也要应对日益严重的,由担忧中国迅速增强的实力所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19 01:27:41
第一章:中国企业向世界进发

  中国属于外国投资的后起之秀。然而,中国投资似乎无孔不入且更为引人注目,至少近年媒体报道反映的情况是如此。然而实际数据显示,其海外投资的增幅并非想象中那么大。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每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包括并购和绿地投资)远远落后于西方富裕国家。直到2005年,在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世界排名中,中国才挤进前20位,即便是在投资额激增的2008年,中国也不过上升至第11位(参见图表1)。当时,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都远多于中国。2008年中国的投资额按绝对值计算确实高于来自新兴市场的竞争对手(参见图表2),但以其人民的财富为参照的话(按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和GDP衡量),中国的对外投资力度实际和印度尼西亚或泰国相差无几(参见图表3)。换句话说,如果将中国的人口规模考虑在内,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势头也就不足以令人为之侧目了。

  中国在1999年提出“走出去”的战略时,才明确表露出希望国内企业成长为国际性公司的意愿。随后,中国ZF将对外直接投资视作其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6年)和当前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的一大基石,这两个五年计划都致力于让企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步调保持一致。尽管如此,海外并购始终波澜不惊,直到2005年并购额才首次突破了100亿美元的大关。自此以后,中国明显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估计达到730亿美元,其中包括最终收购方为中国企业的所有并购交易[1]。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的并购额下降至426亿美元,但这是因为中国联通收购中国网通的香港业务,令2008年的并购额大幅度增加。


[1]并购金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额之间的数据差是因为数据来源(对外直接投资额采用的是官方公布数据)和计算方式(比如,汤森路透的数据涵盖了所有收购方最终母公司为中国企业的交易)的不同所造成的。

英文报告链接:http://graphics.eiu.com/upload/MandA_China_main_Mar22_lowres.pdf

作者:经济学人信息部(EIU) 来源:经济学人信息部(EIU) 2010年03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