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诸多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实力呈持续增长态势,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寻求在海外收购资产的中国公司数量急剧增长。2009年,当发达经济体仍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泥沼中举步维艰时,中国公司进行跨国收购的数量却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总数约298宗。许多中国投资都深受资金短缺的西方企业欢迎,因为如果没有中国的投资,它们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然而,中国的大肆收购却引发了诸多忧虑,尤其当有中国国有企业参与海外竞购时,这种担忧便愈发强烈。与此前的西方同行一样,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要顺利完成并购绝非易事,进行跨国并购尤为如此。
在《勇闯新天地:纵观中国的海外并购》(A brave new world:The climate for Chinese M&A abroad)报告中,我们试图了解这些计划进行海外资产收购的中国企业的担忧与期望,并试图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个视角,让它们能够了解潜在并购对象和国外监管机构所存在的关切。
以下是我们调查研究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
· 金融危机带来诸多良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外国、尤其是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对中国投资者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事实上,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显示,面对近几十年来最为恶劣的全球商业环境,2009年中国经济实体依然以298宗的历史记录创下了跨境并购数量的新高。尽管外国对这些投资表示欢迎,中国企业要顺利完成竞购,仍需周密计划、谨慎实施。此外,对某些领域的投资,例如对自然资源和某些技术的投资仍然非常敏感。
· 缺乏管理技能成最大挑战。在我们对110家企业的调查中,82%的受访者认为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缺乏管理技能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只有3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如何对海外收购对象进行整合。调查对象中仅有39%的人称他们已在其选定地区找到了自己心仪的收购对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此前难以企及的资产唾手可得,无法抵御其诱惑的中国投资者可能会出手收购这些资产,而放弃一些经过精心调研的收购目标,这类风险正在上升。
· 调整思路,下调收购股权。过去中国竞购企业总是寻求对其收购对象的完全控股,或至少在管理上对其实施掌控。我们对2004年至2009年的5,0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进行分析,其中半数交易涉及收购对象50%-100%的股权,另外13%的交易涉及收购对象25%-50%的股权(中方企业虽为少数股东,但仍占相当股份)。但是诸多迹象表明,中国竞购企业已经意识到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收购思路也许并非最佳,特别是因为它可能引起外国公众和监管机构的警惕。在表示确定进行或很有可能进行海外投资的受访者中,4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倾向于成立合资企业(占29%)或企业联盟(占18%),只有27%的人表示他们会采取收购的方式。
· 国有企业依然是主力军。我们对2004年至2009年的5,0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所进行的分析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占总量的81%)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这将会是外国关注的一个原因,不单因为很多交易涉及自然资源的控制,也因为国家所有权对被收购企业有不公平的优势。
· 经济回稳增交易变量。外国交易对手和并购交易顾问说,随着金融危机最坏的时刻已过去,并购目标的竞争正在加剧。中国企业需要获得ZF对投资的审批──和所需的时间及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使它们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未来的买家发现潜在并购对象不太愿意出让股权,因为金融市场复苏为它们提供了其它融资渠道。
· 缺少沟通成为主要障碍。大多数受访的中国企业都明显感到了几宗高调的收购案之后市场形成的紧张气氛,也对由此导致的商务环境深表担忧。从华盛顿到堪培拉,接受我们采访的投资顾问和收购交易对手都指出,中国投资者应当采取比较开放和程序化方式看待投资,他们应从全局出发——提供商业和经济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应就收购成功后的打算制定明确的计划;此外,他们还需针对自身身份以及中国ZF有否参与企业决策作出介绍。即便交易无需接受监管机构的审查,中国投资者也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政客、媒体、社团和员工——解释这一切。
· 对等开放是关键所在。尽管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已有多年,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但许多外国跨国公司却抱怨进入中国市场远非一片坦途。中国对西方的保护主义,尤其是对贸易领域的保护主义倾向,也颇有微词。当西方国家的众多产业仍在缓慢的经济增长或经济衰退环境下挣扎,它们不禁要质问ZF,如果它们的开放不能得到回报,为什么要让中国的企业进入它们的市场?
· 西方担忧失业增加,知识产权受到威胁。中国目前极需技术,而海外并购则被其视为获取技术的一种手段。中国企业在购买技术的同时势必会获得相应的制造能力,这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们将会关闭海外企业,并将其制造能力带回中国。这种担忧在欧洲尤为明显。同样在美国,认为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看法影响了中美两国企业就收购技术达成交易。
· 尽管障碍重重,对外投资仍将持续增长。本报告的大多数受访者预计中国海外投资仍会继续增长。资源行业仍将是中国企业的主要投资对象,同时对于其它行业——包括涉农产业、生物科技、清洁能源和房地产——的投资预计也将有所增长。中国的海外投资不过刚刚起步。未来几年,不仅中国参与的跨国交易数量会继续增长,而且参与海外投资的中国投资者、它们的投资对象及投资策略也将更趋多元化。这是中国企业不断融入全球市场的自然过程。中国企业为适应纷繁复杂又难以捉摸的跨国并购不得不做出调整,而他们的无所不在也将永久改变全球企业并购交易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