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 吉密欧 北京报道 2013-04-19 (www.ftchinese.com)
如果你想知道上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的总理去了哪里,只需看看这两个国家各自的汇率走势。
上周澳元汇率上涨近2%,新西兰元则走高近3%,而两国总理当时恰巧都在中国,与中方签署贸易与投资协议,并尽情享受中国政府的款待。
随后在本周一北京时间上午十点整,新西兰元和澳元汇率双双大幅跳水,因为中国当时公布了令人失望的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低于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贡献了全球50%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于大宗商品出口国而言,中国已经成为决定它们经济成就的最关键因素。
在经历了三十年年均增速达10%的扩张期之后,中国经济现已进入一个平缓增长的阶段。这对大宗商品出口国而言不是一个好消息。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乔虹(Helen Qiao)表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长期潜在趋势增长水平已从约10%降到约8%。”
有些分析师则表示,新的潜在增长水平甚至会更低。
问题在于,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最低会降到什么水平,哪些领域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于其他非大宗商品出口国和中国自身来说意味着什么。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表示:“未来几年,所有工业大宗商品生产国都将受到负面影响。但对于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国家而言,中国经济与投资支出增速放缓的影响微乎其微;事实上,如果这能促使中国政府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扩大消费支出,那么对于英美等经济体而言,这可能还是一件好事。”
过去十年盛极一时的全球大宗商品超级周期,主要得益于中国异乎寻常的经济繁荣,而这一经济繁荣则是由世纪之交出台的三项极其重要的政策改革推动的。
第一项是国企改革,大批国企被关闭或私有化,存留下来的也被免除了种种负担,比如需向职工提供的学校教育、住房以及医疗等福利。
第二项重大改革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这使得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如潮水般涌向全球市场,并且加快了制造业的东移进程。
第三项改革或许最为重要,那就是创立商品房市场。这项政策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政府的一项决定,即将国内多数住房的所有权形式从国有变为住房中住户个人所有。
以上三项改革几乎就是推动中国实现令人惊叹的经济增长的全部原因。2000年时,中国还是排在意大利之后的全球第七大经济体,今天它已成长为全球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
但近期在海外需求疲软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共同影响下,上述强大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弱;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日渐倾向于把信贷当作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之一。
凯投宏观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信贷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已升至195%,2008年时这一比率仅为129%。
威廉姆斯指出:“信贷增速并不那么重要,信贷与经济规模之比的升速才是关键;从这个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存在很大风险。”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58%。
分析师指出,这种爆炸性增长或在未来几个季度短暂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
但分析师还表示,实现同等幅度经济增长所需投入的信贷规模正在快速上升。新融得的资金正被用于现有贷款的偿付或展期,这些贷款所投项目是基于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预期而上马的,后来的形势已使得这些项目变得无利可图。
面对主要增长引擎推力减弱和信贷强度不断恶化的局面,中国政府的回应是,落实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转变发展方式”。
在实际执行中,这意味着鼓励发展大众消费型社会,扶持服务行业以及减少对重工业、房地产、制造业和出口产能的投资。
中国新一届政府承认,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转型。官员们也坦率地表示,经济呈两位数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
但如果中国真能转变发展模式、走上平缓但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那么其他国家也能像过去十年的大宗商品出口国一样,有很大机会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摩根士丹利的乔虹表示:“随着中国的传统增长引擎推力减弱,其他国家和企业需要把目光转向那些能给它们带来巨大收益的领域。它们应当关注什么才是真正困扰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因素,以及中国到底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污染、交通拥堵、食品安全、质量有待改进的医疗服务以及水准不高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