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昨晚的帖子把书名写错了,很是抱歉,感觉有一种负罪感,在此向各位道歉。 《金钱不能买什么》中提到一种激励措施,真的让人感觉金钱似乎已经渗透到了任何的角落了。“健康贿赂”听起来是个很新鲜的词汇(对我来说),但一解释却又很熟悉。比如鼓励减肥,你一个月减肥多少斤,支付给你多少钱;或者是戒除坏习惯,付你多少钱。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自己的健康却要别人来“贿赂”,这到底能不能有效地戒除坏习惯呢,还是在变相的鼓励坏习惯呢?书中解释说:“付钱给某人让他戒除坏习惯乃是保姆式国家思维方式的终极模式,因为这种做法会使这些人不用为他们的健康承担任何责任。”
再举个例子,如果用支付钱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读书是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呢?激励学生读书的出发点是没有错误的,读书没有坏处,为了学生的将来嘛。但是方式却值得商榷啊,用金钱“贿赂”学生读更多的书,从根本上否定了读书的原本的乐趣,让读书变得更加的功利性,让学生对读书学习会产生误区。这种激励措施是不恰当的。
《另类经济学》中解释:“‘激励措施乃是现代生活的基石’,因此,‘经济学在根本上就是对激励措施的研究’。”经济学不会做道德买卖,道德所代表的是我们希望世界运作的方式,而经济学所代表的是世界实际运作的方式。
市场信念有两大原则,一是把某种行为商业化并不会改变这种行为。基于此,金钱不会腐蚀非市场规范,而且市场关系也不会排挤非市场规范;二是,伦理行为乃是一种需要节约的商品。也就是说,人的同情心、爱心、情感都是需要节约的。因为,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这种伦理情感是有限制的,你用一点就会相应的减少一点,所以要节约。于是书中就出现了“节约爱”这一小节内容。剑桥大学的丹尼斯-罗伯逊说道:“经济学家的卑下角色(而且常常是令人反感的角色)就是竭尽所能的帮助人们把布道士的使命减约到人们可以做到的程度。”那么经济学家是怎样帮助人们的呢?经济学家通过推进那些尽可能依赖自利而非利他或道德考量的各种政策,经济学家使得社会不再滥用稀缺的美德资源。听起来似乎是很冷漠的一些话,但这就是经济学家做的事情。
书的名字叫做《金钱不能买什么》,也就是说作者是不同意一切都待价而沽的,他想要我们去重新定义成市场的角色问题。既然我们生活在道德的领域中,我们就必须考虑道德因素,我们就不能忽视道德的存在。金钱是能做很多事情,买到很多东西,但金钱绝不是万能的。我们都说现在是物欲横流的社会,是物质挂帅的社会,但是,自己的原则还是应该坚守的,因为,金钱不能买什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