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站务与外事
13361 76
2013-04-21

文库广场第二届“文广杯”系列赛事之“读书节”活动


读书节的由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23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随着科技的日星月异,电子书也走进了普通大众的视线,书的革命至此展开了一轮又一轮。可悲的是书的获取来源多了,然而大众的总体读书水平却大大下降了!至此,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举办此次读书节活动!


活动寄语:看春草丛生、花开花落,望千古江流、群星闪烁。用“心”读书,书便在“心”中。


活动宗旨: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


活动目的:掀起全坛的读书热潮!


活动日程421-5月11日


活动形式:书籍推介,即参与者将自己读过的最有感触的书籍以“书名+作者+介绍(可选)+感想”的形式进行回复,书籍范围不限,字数不限。如果是电子书,可以将获取渠道以链接的形式回复,将适当增加奖励。


活动奖励一等奖:1名,论坛币500个;二等奖2名,论坛币300个;三等奖:3名,论坛币100个;参与奖:凡是参与者均奖励论坛币20。此外,前6名获奖者将被载入文库广场功勋史册,并将有机会被推荐为文库广场热心会员以及其它优待。活动结束后将择时对表现优越的坛友进行公开表彰!原创者优先待遇!另:严禁无意义灌水,违者严惩!


声明:如遇不可抗因素导致大赛终止、延长时限等情况时,敬请谅解。本次大奖赛解释权归文库广场版主委员会所有。


总策划:文库广场  观世鹰


特供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4-21 22:33:43
书名:暗时间
作者:刘未鹏
介绍:这本《暗时间》便是从刘未鹏8年的博客文章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关于心智模式、学习方法和时间利用,《暗时间》的书名便来自于此。


下载链接(免费):TXT 版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385098.html   
                           PDF 版 http://ishare.iask.sina.com.cn/d ... php?fileid=24857913
感想:(转自豆瓣Kidult)这几天把《暗时间》看完,是时候回来写点什么了。
   刘未鹏把生命比作沙漏,能充分利用看似不能利用的、零碎的、未经规划的时间进行有效思考的人,将拥有更长的生命。这个道理就如同把人脑比作电脑,单核的、转速慢的、空置(idle)时间长的机器,产出自然会比多核的、高转速、满负荷工作的机器少得多。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距并不大,大部分人应该都属于“单核”机器,毕竟人的注意力极其有限,无法同时应付(至少无法同时高效完成)多个有一定复杂度(需要明显占用注意力资源)的任务。于是真正的差异会产生于“转速”和“工作时间”。
  
  “转速快”意味着思考速度快,大脑从信息接收到一步一步的处理,中间没有停滞,即便遇到困难也快速寻找其他通路;“工作时间长”意味着在一天清醒的时刻中,有尽可能多的时间都在快速思考:工作/学习时间、吃饭、走路、做家务、运动、休息……而转速快和工作时间长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隐含促进条件:专注,包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和短时间内重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切换工作模式时,转速(注意力)会受到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恢复最高速度,也就浪费了一定的工作时间。于是,在醒着的时间里都快速开动脑筋思考各种各样问题的人,所获得的东西(至少是从思考获得的东西),自然比不这样做的人要多。
  
  保持“转动”的一个好方法,是一直在脑中放置几个问题,一段时间内就围绕着这些问题转动。既可以不知不觉让自己有保持转动的“焦点”,也可以避免过于频繁转换问题而产生的工作时间损耗。而这种主题式的思考,也比较容易有进展和产出,到了一定的阶段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用书写促进更好地思考。
  
  保持“转动”的另一个诀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那些不重要(是不重要而不是不喜欢,对于不喜欢但是对自己重要且有好处的事情,还是应该尽可能慢慢喜欢上)的事情自己来找你,而把自己解放到不做都不自在的事情上去。
  
  我们在“转动”的时候,如果心态不好,或者不足够投入,往往只是在“空转”——冒似看了很多东西,吸收了很多信息,记住了很多知识,但起身倒杯水回来就基本忘记了……获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是思考了多少。只有靠反复琢磨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事物。看过了、了解了、记住了,最终都还不是握在自己手中,只有拆解了,放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能够凭借自己一步一步得出想要的结论,才好说得上理解。即便只是记忆,也需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召回记忆的线索(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应该是其中最有效的),方便回忆时进行提取。仅仅记忆新知识本身,几乎是没有办法克服遗忘的。
  
  刘未鹏给出了很好的检验问题,帮助在学习过程中聚焦:
  - 这项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第一原则是什么?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 我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 到目前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
  - 如果需要给一个不懂的人讲解,我会怎么讲?
  
  阅读时快速抓住主要内容也有一些要点:
  - 问题是什么?方案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 现象是什么?解释是什么?支撑解释的理由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回到转动和工作时间,“转动”主要有赖于我们对自己的把控,而“工作时间”需要更多借助时间管理的技巧。对此刘未鹏有一个很恰如其分的比喻:设计自己的进度条。为什么我们面对一大堆to do的时候会感觉焦虑?因为所有的状态都是未知的。就像你刚把100个下载地址添加到迅雷中,每个都正在计算下载所需时间,如果一直保持这种状态,所有人都会疯掉或者干脆不再关注了吧。而时间管理的技巧,不论gtd也好,番茄也好,其实都是将事务和时间切分成更小的单位并以一种更加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它们的状态:可以是事务本身的undergoing和done,可以是时间的分段,总之让人在一个时期内,只需要注意一小块的目标,而不至于在完整的地图面前被需要征服地域的广袤吓得不敢直面(嗯,人的注意力真的很有限);同时也在地图上勾勒出一条更清晰的线路(roadmap这个词是多么贴切),让人不至于东一个点西一个点拐来绕去走着重复而低效的路。“进度条”的作用,不仅分解了任务、分解了路程,而且极大缓和了焦虑感,让人将精力更多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推动”事情上面,而不是问题和事情的本身。
  
  
  写完了这几段文字,比看“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那个篇章时对这句话的理解加深不少。虽然只是把自己关心的一些要点进行了简单整理,但收获绝对跟拿着书看的时候不一样。也许书写就跟上路一样,越是经常上路,越会被各种风景引诱而继续上路,而越是经常书写,思考和书写会琴瑟和谐渐入佳境而相互促进。每次确实会吃力一点,特别是开始的时候,不过“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困难”。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最后建议大家买一本看看,我先是借了图书馆看的,后来第二遍不过瘾便买了一本,哈,有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2 12:02:23
书名:西藏生死书
作者:
索甲仁波切
介绍:

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

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

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西藏生死书》针对生死问题提供许多法门和答案,其背后便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上师。本书自始至终都是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智慧,他们透过了悟心性所建构的慈悲世界的愿景。

——索甲仁波切


感想:(转自豆瓣 紫书
生死无大事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某日值班,将某病人打包之后。疲倦如潮水涌来,当时只有我同另外一位师兄轮流换班,又是在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科,然后颈椎病就发了。发病的时候,居然还想,靠,震震欲扑地阿,标准真武汤证。
   后来就抓人来给我做推拿,最后找到胡师兄头上。闭上眼睛享受着,他以手推揉我的头皮说,看,这个神经衰弱的头皮。恩,是啊,我睡眠向来不好,最近值班又累的跟狗一样,有时候看到那些我抢救后无效的人,就觉得自己好没用啊。
   那么我给你推荐一本书吧。治疗结束的时候,胡师兄让我跟去拷本电子书。
   西藏生死书。
   之后的两年间,我将这本书打印了出来,慢慢的翻阅。这几天打包,还翻到了这本被我打印出来的书,上面还有旧时的笔迹,还有什么亚洲交友中心的图标。居然是十二年过去了。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并不能明白其中真意。早晨起床后的薄凉,我蹲在阳台上默默地翻阅,我第一次仔细审视生死、佛学与宗教,甚至还专门去买了一本佛学知识大全来阅读。但所有的字语都很明白,却始终不明白那些意思,我关上书,依然充满了迷惑。什么是中阴?呀,真是看不懂啊。
   父亲说起幼年时带我出去旅游,我总是喜欢与佛像在一起。在桂林的西山上,胶卷珍贵的年代,我一口气执拗着拍了几十个佛像。这使得他们一直内心惴惴,我并没有告诉他们,大学时我时常窝在佑民寺里,跟着僧侣们一起早晚课。并非是真正虔心,而只是喜欢那种呢喃声,铺天盖地的念经声如乌云遮地,我终于放松神经而不再绷急。
   然而经书我一直不求甚解,我说过,我不热爱佛教,而只是因为那些声音能够宽慰我的脆弱神经,似乎总有个人在我耳边说,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有时候抢救完了人,我会习惯性的想,嗨,可惜没有称重,不知道是否轻了21克?然而这种思考也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时候,我是下完抢救指令后,就接下来思考如何完成抢救记录以及死亡记录,叮嘱家属前来及时结帐和办理手续。偶尔夜间的抢救过后,我走在空荡而安静的走廊里时,突然会哼起一段歌词:“只是少了一个人存在!”
   待抢救生涯终于结束了,我变成了一位老师。大把时间供我挥霍阿,而那时候值班留下来的神经衰弱后遗症却爆发了。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的看碟,当看碟都让我失去兴趣之后,我终于又摸回了这本书。
   读完第一章的那个晚上,我慢慢平静下来,数自己的呼吸声音,并且甚至坐了起来,开始回想当年师兄教我的打坐方式。
   那年的寒假,这本书陪伴在我身边,与呼啸山庄一起交织成那个春节的阅读。
   此文非有关本书的评论,而是所有与此书有关的记忆。
   阅读此书后一年,得见L老后入师门,此为我人生之大幸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2 16:22:04
书名: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
介绍:解决了史前到公元180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问题
链接:建议阅读纸质版,随时批注并收藏
感想:每一个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被这本书深深得吸引。从逻辑上,从当代社会的现象一直推理到史前文明,滴水不漏,直到一些与人类本身无关的因素。分析方法上,对所有的可能进行分析,并逐一排除,找到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原因。你会发现,只有用于人类本身无关的因素,才能解释人类行为本身,用人类的行为来解释另外一种人类行为,必然只能陷入无限痛苦的循环。这本书,圣经一般,强烈推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2 17:59:39
为提升本帖质量,切实服务于大众,本帖只限书籍推介,鼓励原创,无意义灌水者均会被取缔,全坛共鉴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2 20:06:34
美的历程
作 者:李泽厚 著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冯友兰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一本书的好坏,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不吸引人。《美的历程》恰恰是从内容到语言的精美,让人读来甚为享受,爱不释手。
   “美”是好看、漂亮的意思,自古及今都是如此。在甲骨文中,“美”的字形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头饰的形状,鲁迅先生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也是此意。但是,“美”又不同于一般的“漂亮”之意。“美”字出现的时候,往往用来形容身心都得到愉悦的时候。《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能让读者身心都得到愉悦的书。
   《美的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从远古时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种美的展示。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厉的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人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容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被作者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一一道来,阅读这部书,也就变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的美的享受。
   这部书的“美”,首先最主要地体现于作者对“对比”这种表现方法的纯熟运用上。
   文章中诸如“如果说,战国秦汉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那么,这里(中唐以后)呈现的则是人的心境和意绪”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当我们仔细揣摩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便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美的把握和运用,一句话概括了从战国到中唐之间的中国美的灵魂,而且这句话本身也是如此地具有美感。句子的排列虽然不是那么的工整一致,却在各个时代的对比中,将每个特色都描述得淋漓尽致。并且,句子中所用的诸如“表现”“突出”“呈现”这类的词语,也恰到好处地配合着作者要描述的内涵。
   相同的句子,文中还有“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此观点的正确性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印证,例如,词大多描述生活情态,恰好符合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晚唐“对日常生活得兴致”,并且也符合历史上盛、中、晚唐的人们的思想情况。对文字的运用如此娴熟而又准确,相信李泽厚先生已经对中国的美的灵魂掌握得相当精准。本书的封底中提到:“他(李泽厚)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李泽厚先生以极其细腻的感觉体验着、感受着中国的美,并且将其用美丽的文字表达出来,对读者,不仅教授对美的欣赏,更是一种美的熏陶。
   我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如果作者的感情饱满,内容丰富,那么排比句式的使用几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同的是,句式与内容的切合程度成了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美的历程》恰好在这方面做的出类拔萃,让人看过之后回味悠长。例如,书中写道魏晋时期神态表情冷漠的佛像雕塑时,说道:“似乎肉体越摧残,心灵越丰满;身体越瘦削,精神越高妙;现实越悲惨,神像越美丽;人世越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越睿智、高超……”从这短短的四句话,就可感受到作者那激荡的情感:一方面饱含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一方面满蕴对佛像建设的讽刺。在这里,语言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为文章精神的表达,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美的历程》是一部说不完道不尽的美学著作,但是我们在欣赏其内容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在语言上所达到的登峰造极的高度,当凝聚了中国五千年的,或狞厉,或温情,或奔放,或浪漫的文化以这样一种娓娓道来的形式从作者笔下汩汩流出的时候,我们甚至能听到那其中的环佩铿锵与泉水叮咚……
   阅读这样的著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从内容到语言的美的享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