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275 0
2013-04-22

3086.暗物质辐射正电荷电磁波

2013.4.22

什么是暗物质?网上搜索答案如下:

中文名称:暗物质

英文名称: dark matter

定义:

由天文观测推断存在于宇宙中的不发光物质。由不发光天体、晕物质、以及非重子中性粒子组成。

应用学科:

天文学(一级学科);星系和宇宙(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的解释是: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自身不发射电磁辐射,也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一种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暗能量。2011年5月,意大利暗物质探测无果,该研究结果质疑其它发现暗物质结果。

暗物质真的没有电磁辐射吗?

我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有电磁辐射,暗物质也不例外,只不过暗物质辐射由正电荷形成的正电荷电磁波,只能在核外正电子的反物质的表面形成电流,所以正物质的人类神经系统和正物质的探测仪器接收不到,也感受不到正电荷电磁波。而反物质人类的神经系统和反物质制造的探测仪器同样接收不到由负电荷形成的负电荷电磁波,对于他们来说辐射负电荷磁波的物质就是暗物质。

反物质辐射正荷电磁波,正物质辐射负电荷电磁波是由核外电子决定的,因为只有核外电子可以呈现离子态,以自由电子和自由电荷的形式存在,聚为电流、电子、光子、电磁波,散为普遍的带电现象。也只有核外电子可以承载和输送相同电荷的电流、电子、光子、电磁波。所以,正反物质互为暗物质。

恒星表面由于有核聚变发生,始于正负电荷的核聚变可能会同时生成正反两种物质的基本粒子和带有基本粒子性质的初级化学元素,与自身相同的物质继续参与核聚变,而与自身相反的物质受到排斥,成为宇宙射线辐射到广袤的太空,掩盖了自身物质的电磁辐射,自身物质的电磁辐射也会参与恒星表面的核聚变,难以外传。所以,正反物质恒星都会对同类物质表现为“黑洞”。“黑洞”的形成不是由于吸引力强大到不允许电磁辐射,而是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本质上是正负电荷的聚变,只有相对充裕的电荷和与自身性质不同的基本粒子、带有基本粒子性质的初级化学元素以宇宙射线的形式向外辐射,对于同类物质和同类物质形成的生物而言,它们也转变成了暗物质。

月球本质上应该属于反物质,排斥同类物质恒星太阳辐射的正宇宙射线,所以我们虽然接收不到月球自身的电磁辐射,仍然可以看到月球,暗物质也可以转化为明物质。

在银河系中,我们看不到体积巨大同为正物质的银核,也看不到其他正物质恒星,只能看到反物质恒星和距离我们较近的行星,不论这些行星是正物质,还是反物质。

事实说明:明暗本是相对的,深入思考才能搞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