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专业化、无知和道德传承
一旦贴上高知识、高智商的标签,引起瞩目就是必然,一起是复旦大学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和N-亚硝基二甲胺,一起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和铊,同样发生在顶级学府,同样是常人接触不到的稀有毒物,复旦投毒案件的确与19年前的“朱令案”有不少相似处.正是这种相似,使得公众对两起案件都报以极高的关注。“复旦投毒案”的相关话题引爆了社交网络,而这种热度也波及了19年前的悬案“朱令案”,以至案件当事人孙维和贝志城也纷纷出面发声明。当然,高智商专业化投毒是一个重要的焦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很多网友都在评论中表示怀疑,“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让许多人感觉到没有安全感。 几个评价: 1、归于琐事的新闻炒作和分析片面,有报道强调了“琐事引杀机”看似难以理解,甚至提出常人眼中的琐事也许在凶手眼中并不一定无足轻重,而且近十年来发生在国内的几起比较著名的校园杀人案的杀人动机都是“琐事”。对此,我认为微小的琐事,不通过某种默默的积累肯定不会引起巨大的行动,一次二次的偶尔冲突,何以会引起重大的报复。所以必然不是琐事而是平时相处时的日益积累的不满。这些不满没有通过正常的沟通而释放出来,最终一念之差而形成投毒之事。 2、嫌疑人的不满的来源,我认为不一定是对黄某,而且可能大部份是对社会: 嫌疑人林某的更多经历也被披露出来。公众发现,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对这些的向往正好说明了对现实的不满。这种不满完全可能通过某种导火索引发悲剧。或者,这个案件的背景应该是一个整个社会充满不满,无处表达而在内心积累,并容易因为琐事而引发冲突和恶性事件的时代。我们知道,许多人会歪曲和非理性,例如受到不公待遇的人,怨恨下,心理畸形,自己不去向强大的命运反击,却会向比他更加弱小的人和无辜的人进行疯狂报复。日本秋叶原杀人案,近年的中国杀儿童和小学生的恶性报复社会事件都是如此一个心理。我们是否可以更加深刻的去分析?
3、对于名校,我认为高知识分子不一定拥有高知识。人际沟通的知识和互相理解的知识缺乏,更加深层是的人文关怀的知识也缺乏。所以名校大学生不代表知识水平高,而且许多 知识不是上大学、研究生和博士就可以取得的,所谓的大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关怀和修养,是有道理的,这是知识结构的问题。我曾经和一个老图书馆馆长讨论,认为大学生的确不代表了知识,因为许多 知识是储存于家族传承、文化传承,或者依赖长者及书籍进行传承的,这些代际遗留的宝贵知识受到传承中断的影响(如文革、功利主义的影响),包括 人文关怀,也其实是一种知识,社会阅历也是一种知识,可是却没有放进大学生的知识的衡量指标中,导致了误认为大学生就是高知识水平的代表。又更加严重的却没有认为道德也是一种知识,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知识水平高的人呀,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家风正直的人,会人才辈出,另外,文化也是知识,传统文化不应该受到忽略,而大学生却异常缺乏这些知识,所以大学生不代表知识水平高。此时我们看到大学生幼稚、无知的行为就不会惊讶了。。。。 4、理性人会杀人吗?答案是不会。只要回到今天,毁灭了两个家庭的林某人肯定会后悔!但是当存在某种无知时,如认为也许后果不严重,也许逃过惩罚,所以往往就会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全面后果,而一时冲动产生了非理性的行为。中国公安大学的犯罪学教授李玫瑾分析林某的行为认为:“他是经过了强烈的心理斗争,有悔悟,有挣扎、有痛苦,为什么要主动发短信提醒师兄?他是意识到事态太严重了,完全超出了他的预计。”这说明,这是一个无知、也可怜可悲的人。这方面的无知恰恰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体系太功利,没有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对他人的爱心。只强调专业,优秀又如何?没有人文关怀的学生,是非常 容易出问题的并走极端。我们的教育者应该从中学习到什么惨痛的教训呢? 关于一些对策 【1】对策不是人与人之间避免冲突,这种冲突不但不能避免而且是必然的,问题不是冲突本身,许多 人还不打不相识,问题出在为什么不满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并解决,所以需要做的是加强大学生的沟通,人与人贵在理解,何至于同室相煎?宿舍关系还是中国高校人际矛盾的重灾区,根据对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12所高校做的调查显示,有57%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不满意。这方面欣赏的做法是哈佛的做法。哈佛在新生入学第一年,校方新生主任就会刻意将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兴趣爱好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寝室,让他们迅速体验文化冲突、生活习惯冲突和个性冲突等带来的强大压力,为他们走上社会提前锻炼适应能力。适应而不是逃避,这才是根本的对策。 【2】 避免道德上的无知:就是要重视文化道德传承用适应性的问题:知识不只是你一生学习的知识,还有上代和前人、他人的知识,而且 长期内形成并的隔代传承的知识,例如道德,其实非常重要!!如果说大学生有知识只是指在今生,却可能在代际传承上出现对长期的知识的缺乏,如林某人,如果有前辈告诉他后果,他可能就不会这样漠视他人性命了。而如文化、道德等需要几代人积累的知识,特别容易在代际传承的时候受到忽略或者某种原因丧失传承,文明发展都是这样的情况,出现文明传承的断层是危险的,导致的是一代人的迷失。道德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在道德的基础上才有合作、有信任 有安全感。例如我们知道对方会遵守道德不会随便杀人,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传承却出现了问题,某种信仰的空虚和无所敬畏,导致整个社会都道德下降或者说是旧道德体系无法面对新社会的挑战,许多问题,还是知识的问题,即人们缺乏长期的知识,基于短期的知识而形成的短期投机信念。追求短期的投机利益。我认为杀人是一种短期内的无知,这些无知在社会上大量存在,有毒食品不是更加专业和更加厉害的慢性杀人和投毒吗?经营者的良心因逐利而失德。例如最近看到:厦门一厨师良心不安而揭露:工厂中领导干部的菜都是用好油,蔬菜鱼肉也都是另外买。但对工人的菜,食堂承包人陈某则经常用病死猪肉(做莱。引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一封寄给媒体的信,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封名为《这一生我干了20天没良心的活》的信,揭露他在厦门一家公司食堂做厨师时,发现食堂老板频频使用病死猪肉的详情。中央台记者昨天专访了曝光黑幕的厨师老林。 有时悲伤满怀皆是痛苦的报道,也许唯一乐观的理由是信息对称会制止坏的权贵资本主义。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发出信息,学习人文知识避免无知,追求人与人之间长期合作的信念,。。。。。。。。。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